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颗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在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好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察觉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秋子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跑得很费力,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了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尽管放弃了锻炼,但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她的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的东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是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让秋子就在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不仅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小题2】题目中提到“竹叶”,文中也分别提到“竹叶”在水桶中和河流中,“竹叶”的这几次出现有哪些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
【小题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5 04:2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3】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小题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小题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小题1】小说以“一小时的故事”为题的妙处?请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围绕丈夫的死和生,马拉德夫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代表
契诃夫
“嘘!……我们去门房谈,这里不方便……他会听见的……”他们进了门房。为了不让看门人马卡尔偷听告密,他们赶紧打发他去地方金库。马卡尔拿起收发簿,戴上帽子,但他没有去地方金库,而是躲在楼梯底下:他知道他们要造反……头一个发言的是卡沙洛托夫,之后是杰兹杰莫诺夫,之后是兹拉奇科夫……危险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一张张红脸膛开始抽搐,人们捶胸顿足……
“我们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而不是鬼知道什么年代,更不是洪荒时代!”卡沙洛托夫说.“这些大腹便便的家伙过去为所欲为,现在不许这么干了!我们已经受够了!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时候,他们可以……”以及诸如此类的话。
杰兹杰莫诺夫接着慷慨陈辞,内容大致相同。兹拉奇科夫甚至破口大骂……人人都在呐喊!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有人极度明智。这位有识之士做出一脸忧虑,用一块撂满鼻涕的手帕擦着脸说:
“哎,值得这样吗?唉……嗯,好吧,就算这些话都有道理,不过何苦呢?你们用什么尺度衡量人,别人也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你们:一旦你们当了上司,别人同样会造你们的反!请相信我的话!你们只会害了自已……”
但是大家不听他的,不让他把话说完,就把他挤到房门口。看到理智不占上风,有识之士也失去了理智,自己也激动起来了。
“是时候了,现在该让他明白,我们也是人,跟他一样!”杰兹杰莫诺夫说,“我们,我要再说一遍,不是奴才,不是贱民!更不是古罗马的角斗士!我们不许有人嘲弄我们!他对我们总是你呀你的(用“您”表示尊敬,用“你”表示随便,不客气);给他行礼,他不还礼;向他报告事情.他却扭过脸去;他还骂人……如今对听差也不兴你你你的了,何况对我们这些有身份的人!这些话都该对他说!”
“前几天他冲我而来,问我:‘你那张嘴脸怎么啦?去找马卡尔,叫他拿墩布给你擦擦干净!’好个玩笑!还有一回……”
“有一回我和妻子一道走,”兹拉奇科夫抢过来说,“碰巧遇到了他。‘哎,你这厚嘴唇,他说,‘怎么老跟窑姐儿鬼混!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我告诉他.这是我妻子,大人……他没有道歉,只是吧嗒一下嘴唇!我妻子受到这种侮辱大哭大闹了三天。她不是窑姐儿,正相反……你们都知道……”
“总而言之,先生们,再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要么我们,要么他,要我们和他共事是绝对不行的!要么他走,要么我们走!宁愿丢官赋闲,不可人格扫地!现在是十九世纪。谁都有自尊心!即便我是小人物,可我毕竟不是抽象的人,我有自己的性格。我不容许!就这么对他说!让我们当中去一个人告诉他:照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代表我们大家!去吧!谁去?就这么照直说!不用害怕,不会出事的!谁去?呸……见鬼……我嗓子都喊哑了……”
他们开始推选代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争吵,他们一致公认,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当推杰兹杰莫诺夫。
“去吧,谢尼亚(杰兹杰莫诺夫的小名)!别怕!就这么对他说!你什么也得不着,就这么说!你看错人了,大人,就这么说!你胡作非为!你找别人当你的奴才去吧!我们不比别人笨,大人,我们会把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撵走!用不着含糊其词!就这么说……走吧,谢尼亚……朋友……只是你要把头发梳一梳……就这么说……”
“我脾气急躁,先生们….恐怕会说过了头。还是兹拉奇科夫去好!”
“不,谢尼亚,你去好……兹拉奇科夫对付绵羊还行,而且还得喝醉了酒……他是糊涂虫,你呢,毕竟……去吧,亲爱的。”
杰兹杰莫诺夫梳好头发,拉平坎肩,冲着拳头咳一声,就走了……大家屏住呼吸。进了办公室之后,杰兹杰莫诺夫站在门口,手哆嗦着摸摸嘴唇:哦,该怎么开头呢?当他看到上司秃顶上那颗熟悉的黑痞时,他感到心口一阵冰凉,心脏像被带子勒紧了……背上掠过一股寒气……其实,这不算糟糕,由于不习惯准都会这样的,就是不该胆怯……鼓起勇气来!
“哎……你来干什么?”
杰兹杰莫诺夫向前迈出一步,动了动舌头,但没能吐出一个字:嘴里像塞着一团乱麻。与此同时,这位代表感到,不仅嘴里出了毛病,五脏六腑也一样……那股勇气从胸部下到腹部,在那里咕噜响一阵,又顺大腿下到脚后根,最后在靴子里卡住了……而靴子又是破的……糟糕!
“哎,你来干什么?没听见吗?”
“嗯……我,我没什么事……我只是顺便来看看。我,大人,听说……听说……”
杰兹杰莫诺夫想管住舌头,但舌头不听话,他接着往下说:
“我听说尊夫人中彩得了一辆四轮轿式马车……彩票,大人…,嗯嗯嗯……大人……”
“彩票?好……我这里只剩五张了……五张你全要?”
“不……不……不要,大人……一张……足够了……”
“五张你全要了?我问你呢!”
“好极了,大人。”
“每张六卢布……不过你么,只收五卢布……签个字吧……衷心祝你好运……”
“嘻嘻嘻……谢谢……大人……啊哈,非常愉快……”
“你走吧!”
一分钟后,杰兹杰莫诺夫已经站在门房中央,脸红得像大虾,含着眼泪向朋友们借二十五卢布。
“我给了他,诸位仁兄,二十五卢布,可那不是我的钱!这是我丈母娘要我付房租的……借给我钱吧,先生们!求求你们啦!”
“你哭什么呀?很快你就可以坐上马车出游了……”
“马车……马车……我要马车干什么?拿它吓唬人吗?我可不是神职人员!再说,要是当真中彩的话.我把马车放哪儿?我把它塞哪儿呀?”
他们谈了很久。他们谈的时候,马卡尔(他能读会写)一直在记呀记呀。记完之后,便……如此这般……这下话就长啦,先生们!不管怎么说,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
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几个准备“造反”的人,开始义愤填膺怒斥上司,最后却又屈从上司的故事。
B.大家一致推选杰兹杰莫诺去理论,只是因为他最聪明,最有口才,最勇敢。
C.从大家的争议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确受到了上司太多不公正的甚至侮辱性的对待,所以所有的人都想参与到这场斗争中来。
D.杰兹杰莫诺夫推荐兹拉奇科夫去和上司斗争,因为他觉得自己脾气急躁,恐怕会说过了头。
E. 小说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生动曲折,结局尤其令人忍俊不禁,使作品的批判效果更加入骨三分。
【小题2】(小题2)从性格的角度来看,杰兹杰莫诺夫具有怎样的弱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题3)小说最后写杰兹杰莫诺夫买了上司的彩票,请简要说明这一情节有何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小说最后写道:“由此可以引出教训:别造反!”你是否同意“别造反”的主张?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善口技者牛玉亮 魏薇
牛玉亮住在北京市西城区煤市街湿井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内,21平方米的小屋,朴素的摆设,身上穿的仍是24年前在前门商厦买的裤子。屋檐下玉鸟婉转低吟,牛玉亮时不时与其“对鸣”,令人感觉一派美好。
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民族文化宫东门外的小山丘上练功。78岁的他仍然“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一口气承受60秒的气量。《百鸟争鸣》《纺棉花》等传统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
牛玉亮的老家在北京东郊朝阳区的高碑店村,父亲是卖小金鱼儿的。那时的高碑店村,通惠河河水清亮,池塘边蛙鸣鸟叫,他小时候就爱学这些叫声。
1956年,牛玉亮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师父看我长得精神,牙齿也好,特别满意。为什么要看牙齿呢?牙齿是口技的挡风墙,学鸟鸣,牙齿漏风不行。”牛玉亮至今仍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为了保护牙齿,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
在他看来,口技演员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1958年,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发现山上有座庙,庙顶上有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牛玉亮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刚开始时黄莺因为害怕而不发声。随着牛玉亮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像,黄莺也和他对鸣起来。“这只黄莺是我的‘鸟老师’,整整教了我8天,每天早上它都会准时落在庙前的树上等我。第9天我离开时,看见它还在那里等我,心里特别难受。”
在牛玉亮看来,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艺,艺有情”,绝不仅仅是模仿声音。“6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学口技第一要真,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知识;第二要准,就是声音要到位;最后要美,用声音把生活的美好展现在舞台上。”
谈到口技的历史,牛玉亮如数家珍。近代的口技代表人物是“百鸟张”张昆山,在老北京天桥上,张昆山的《百鸟争鸣》曾是一绝。“百鸟张”之后,就是牛玉亮的师爷尹士林。20世纪30年代,尹士林把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打破了以往“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的表演方式,走出了八尺屏障,走上了舞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师父和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实现了用口技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扩大了口技的模仿范围。
2011年,口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牛玉亮担起了传承人的担子,也开创了口技“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为口技表演开发出了大量气源和声域。
牛玉亮介绍说,口技之难一在先天,二在后天。口技发声要用到口、齿、唇、舌、喉、前腭、后腭、软腭、小舌,这些缺一不可,一般人不用来发音的器官都要用来发音,这需要一定的天赋。除了天赋还要靠刻苦的训练。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病痛也时常找上身来,半年里经受了两次手术的他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不能让口技失传。牛玉亮招收了13位徒弟,“练口技辛苦,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他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保障不了学习时间。”
现实让牛玉亮有强烈的紧迫感。“还有太多东西没有教给他们,我着急啊!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所有的技艺教给徒弟,让口技永远传承下去!”2014年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中国口技》一书终于出版,为徒弟们,也为社会留下了一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为引起更多关注,也为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牛玉亮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级非遗口技展演”中,展演于2015年7月6日、7日在天桥剧场进行。一个月的准备时间,13位来自不同省市的徒弟被召唤回来,师徒吃住都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牛玉亮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他创作了不少新节目,像口技情景剧、口技民俗舞蹈、口技小乐队、口技沙画表演等。在一个名为“草原情”的口技节目中,牛玉亮的徒弟们同时模仿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几十种叫声,并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听罢让人感动落泪。
“让更多的人热爱口技,让这门延续两千多年的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永远的心愿。对我来说,口技比生命还重要。”牛玉亮说。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小山丘上练功,他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表现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
B.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听到一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表现了热爱生活,认真向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C.牛玉亮经受了两次手术后,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让口技艺术代代相传,于是出版了《中国口技》这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D.牛玉亮和师父、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表现了师徒们在口技艺术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E.徒弟们在《草原情》中将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叫声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让听众感动落泪,表现了牛玉亮艺术创新的成功。
【小题2】牛玉亮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是怎样介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事迹的?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