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圣
孙海龙
这天,因为写大字的事厂办高主任犯了愁。
干了多年厂办主任,敢说没有多少事能难住高主任的。要说发怵的就是要他自己动手写大字儿,一拿带毛的笔,手就直哆嗦。但他并没有因此误过事,因为他可以找小季写,只要打个招呼,小季就会把写大字的事给他办的妥妥帖帖。
小季是会计,不属于高主任管。但小季毕竟还是本厂职工。更主要的是小季会写大字,且蝎子巴巴,全厂独一份,人戏称“书圣”。有了他,高主任不会写大字儿又怕甚。厂办主任也不是要个个会写大字儿。
说小季的大字儿是全厂独一份并不确切,确切的是厂里会写大字的还有一人。谁?老季。老季是业务主任。但老季很谦虚,任谁去求字均不写,说些写不好,拿不出手,惭愧呀惭愧之类的话。但有人见过老季的字,在厂长家高主任也见过。字咋样叫好?高主任不大懂,但看起似乎比小季的更顺眼。然而别人顺眼没用,老季自己瞧不顺眼。老季怕人见笑,死活不拿毛笔,别人终是说不出个啥。日子久了,也就再没人去找老季提写字儿的事了。
小季则与老季大相径庭,到底人年轻,年轻有时就不大会谦虚,就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有人找小季写字,叫声“书圣”,小季瞅着你手中纸的双眸就会炯炯发光,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去接那纸。铺开,润笔,倒墨,问所写内容,开写,一气呵成。之后,就会执着笔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番过目,很陶醉,很自得的样儿。
可是,小季休假了。
小季没上班,是因为媳妇要生孩子。你说他媳妇也真会添乱,干嘛非赶这时候生孩子!高主任正眉头紧锁,厂长见了,笑:“咋的啦,一副苦瓜相?”
高主任说:“厂长,你笑,我可笑不出。今儿个这任务我是抓了瞎。”随即,高主任把事儿一二三四讲了一番。
厂长不笑了,也皱起了眉:“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还真叫这点小事难住了哈。检查组说话就到,你这该写的字还没着没落,叫人看着咱厂没人是不!这小季……他媳妇不是还没生么,你没再找找他,让他先别休假?”
“找过。”高主任摊开两手,一脸无奈,“人家说,媳妇生孩子跟检查组要到一个样,都是说话就来的事,没个准头。万一,要是……谁负责!所以……”
“自负有两把刷子,要架口呐!”厂长挺气,“现在的年轻人……好,不说他。没那个鸡蛋,还真做不成蛋糕了?我就不信!你,去找老季。”
“老季?”高主任瞪大眼,“厂长,老季你又不是不知道……”
“嗨,我说你这个当主任的,你没去,咋知……”厂长一下子打住话头。原来,老季不知啥时已站在一边。老季说:“厂长,你们是在商量写大字的事吧?我来试试怎么样?我的字虽然不大行,但这节骨眼上……得为领导,为咱们厂分忧不是?!”
厂长上前握住老季的手,先对高主任说:“瞧着没,关键时候,还是老同志……”又对老季道:“那就辛苦你啦!”
“哎,那里那里。”老季脑袋摇的拨郎鼓儿似的。
检查组走后,恰逢年底评先,厂长很自然的讲起了老季“应急”这件事,老季成了先进。也有人提到小季,却被厂长一句关键时刻方能看出英雄本色所驳回。这一切,小季当然并不知晓。小季一如既往地工作,为找他写字的人写字。又有人去找老季,说老季才是真正的书圣,那字实实在在胜似小季。
老季笑道:“言过其实,言过其实。咱那字只是能应个急,跟猪急了能上树,狗急了会跳墙差不多。小季后生可畏,不能比。”
说这话时,老季两只手一齐在胸前轻轻摇动,一脸的真诚。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季的字不如老季的字好,却贪图“书圣”的虚名,爱表现,关键时刻又摆架子,最终在评先时被否决。
B.小说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塑造小季形象,突出了他的字写得好、热心助人的特点。
C.小说情节围绕“真假书圣”展开,在真与假之间展现了不同人对名利的态度,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老季似褒实贬,对小季又似贬实褒,用正文反作手法,寄寓褒贬,揭示了世故钻营的现象。
E. 小说在语言上通俗易懂,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和歇后语,贴近百姓生活,极具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小题2】小说中的老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划线句子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试作分析
【小题4】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试作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25 02:49: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   万芊

①李斯去牌友刘渊家打牌回来时在那边的小区里拣了一条狗,一条似乎有着很纯血统的棕色沙皮狗。李斯是开着新买的“雪佛兰SPARK”迷你车去的,那车正散发着高贵的皮革味道。那狗是在李斯开车门之际趁李斯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花丛中很敏捷地蹿出来钻进李斯爱车的,怡然自得地趴在副驾驶座上,一副死皮赖脸的模样。李斯先是吃了一惊,继而试图赶那狗儿下车,可那狗儿贪婪地嗅着车厢里浓重的皮革味道,愣是不肯下车,那眼神充满着哀怜与乞求,那小小的尾巴使劲摇着,一副谄媚的样子。

②刘渊接了李斯的电话赶紧下楼来,说那是条人家的弃狗,已经在小区里转悠一二天了。只要一见新车,就拼命往里钻,若是没车的人逮它,它就发了狂地乱叫乱蹿。几个驾摩托、骑单车的牌友,在一旁掇弄着李斯说:“这狗一定是条富贵人家的狗,像我们这些没有轿车的主儿,它还看不上呢!李斯你就带它回去吧,你好歹也是有车有房奔小康的人,没有一条贵气一点的宠狗,还真缺点啥呢!”

③李斯想想也是,家里妻子女儿早就嚷嚷着要养条有点品位的狗,这沙皮狗,虽然是条弃狗,看上去还是挺体面的。李斯心一软,也就把这人家的弃狗带回了家。

④女儿自然喜欢,还专门为它起了个挺洋气的名字,叫拉克。

⑤可拉克进了家,李斯的妻子便发现这狗其实很特别,骨子里有一种特别的贵气。洗澡,它拼命挣着不愿洗盆浴,犟着偏要洗上淋浴才舒坦,况且近不得低档的洗涤品,喷点普通的香水还老打喷嚏,一换上名贵的香水,它就跟你耍嗲。拉屎呢,它自个会像模像样地蹲在抽水马桶上,如是洗手间关着,它宁可憋着满屋子转。睡觉呢,不是软和的床毯或沙发巾,它根本不睡。那吃呢,更是让李斯他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小店里买了便宜的香肠它嗅也不嗅,那牛奶,它也是尽挑口味可口的喝,最气人的是,自来水,它是滴水不沾的,就是纯净水,它还挑着喝呢。那贵气、那娇气、那挑剔,李斯自叹就是他们一家人加起来也没有它这般。它最大的本领就是能察言观色,整天变着法子讨主人们的喜欢,以至更宠它,更怜它。

⑥于是,李斯打电话给牌友刘渊,问刘渊:"知道不,这狗是谁家抛弃的,咋这般贵气,简直是腐败。”过了几天,刘渊那里还真有了回话:“说你知道?!市里的那个权力挺大的头头和他太太一起被人告发了,这狗原本是他太太的宠物,平常时家里雇的人有一半时间就在伺候着这宝贝,这么由着性子宠着,不腐败才怪呢!”

⑦一听说这个,李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想当年他和妻子想从北方工作的城市迁回老家来,因为这位权力挺大的头头,不知托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送了多少礼,好不容易才把这天大的事给办成了。但李斯因此却倍觉得心里累得慌,而眼下却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更不是滋味。

⑧于是,李斯跟妻子女儿商议说,把那狗远远地送人吧。为了不再能看到它,李斯开着车,带着它到了郊外一处朋友的鱼塘,骗下拉克。鱼塘上原本有几条草狗,突然见到了这条陌生而贵气的狗便狂吠不止,正当拉克不知所措的时候,李斯蓦然上车启动,而当拉克发觉自己再次被人遗弃时,便发了疯似地跟着李斯的车,凄厉地叫着拼命追赶。

⑨看着拉克孤立无助的可怜模样,李斯几次心软,想停下车来,但一想起那贪得无厌的人,心一横,油门一加,便驾车飞驶而去,那再次被遗弃的拉克,便在后视镜中渐渐缩小,渐渐消失。

⑩李斯很快跟鱼塘的朋友打电话,央他把拉克唤回鱼塘,好生照料它。朋友告诉他,那狗还在路边发呆,凄凄地叫唤着,那模样确实挺可怜的,但狗毕竟是狗,没人宠它照样能活着。 

半年过后,李斯在鱼塘边的草棚附近,见到了那条曾经被唤作拉克的沙皮狗。半年多来最大的改变,便是不知是哪条草狗,玷污了拉克高贵的血统,而拉克竟然还为它生下了一群怪模怪样的小杂种。做了母亲的拉克,神圣而又警觉,它那鼓胀的奶头正任由着小杂种们吸吮,而为了护卫那些小杂种,拉克完全是一副不容侵犯的样子。

李斯见了,不由得生出一份同情来,叫了声“拉克”,可对于曾经献媚以博一爱的它,拉克现在竟是一副漠视的样子。李斯这才知道,那狗早已淡忘了他,早已淡忘了以前曾经贵气的生活习性,看上去它早已不需要名贵的洗涤用品、香肠、牛奶和纯净水,更不需要抽水马桶和柔软的被褥,它已经回到它的同类当中,它已不需向任何人献媚、乞求收留。而当李斯试图接近它,试图对它有所亲近,

试图唤起它曾经有过的殷勤时,拉克竟然冲他大声吠叫,并护着其胯下的小杂种们,并且越吠越凶,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势。直到李斯退到远得再也不可能对它们构成威胁的时候,拉克才转为平静。

李斯突然觉得,拉克已经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尊严当中,早已不再需要奢侈、不再需要贵气、不再需要娇气,甚至不需要因此而低三下四、死皮赖脸、竭尽谄媚之能事,真正活出了狗的骨气。

(选自《金山》,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中的这条狗被称为“腐败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说这条狗娇气挑剔,生活腐败;另一方面是映射这条狗的原主人生活腐败奢侈。这就使得小说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
B.李斯抛弃这条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这条狗的前主人是市里面一位权力挺大的头头,而李斯收留着那贪婪人家的宠物,心里不是滋味;其二,养活这条狗花费太大,给家里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C.当李斯在朋友的鱼塘再次看到拉克并试图接近它时,它对李斯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此情节意在表明李斯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D.作品详细描写了狗在李斯家里的生活习性,这和半年后李斯又一次在朋友的鱼塘见到它时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外部的生存环境对狗的习性形成有重要影响。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条狗不平凡的经历,以狗的命运来暗喻人的命运,以此来突出小说讽刺和批判的主题。
【小题2】作品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作品的结尾,拉克失去了奢侈的生活和贵族气质,却得到了尊严和骨气。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师
双雪涛
那时我很小,十五岁。所有见过我的人,都说我长得像父亲:嘿,这小子和他爹一模一样,你瞧瞧,连痦子都一模一样,痦子上面都有一根黑毛。
父亲原是一名工人,负责看仓库。仓库边上是监狱。
监狱的犯人们要出来做工。一次,忙了整整一天,活已干完,天黑尚早,不着急回去。一位狱警便掏出棋子和棋盘,要和犯人下棋。犯人们没人敢上,你 推我,我推你。这时,一个跛脚犯人走上前来,说:“政府,瘸子跟您学学。”狱警说: “行,坐下吧。”两人便摆开了架势。二十几手后,狱警的子全给压在后面,除了一 个卒,都没过河。瘸子的大队人马已经把红方的中宫团团围住,却不着急取子,只是把对方全都立案住,动弹不得。父亲在旁边一直站着看着,明白已经几乎成了死局,狱警早就输 了。这时父亲说:“兄弟,炮五平八。”狱警反正要输,就依父亲的话走了一手。就这样狱警依父亲的指点走了三五手后,下成了和棋。瘸子忽然站起,盯着父亲说:“我俩下”。父亲还没说话,狱警说:“反了你了,是不是想让老子把你铐上!”父亲趁机躲回仓库,很晚了才开门出来回家。
那年父亲三十五岁,妈妈离家走了。一个月后,父亲下了岗。
父亲十几岁开始喜欢下棋,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在我的记忆里,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一般是下三盘,父亲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有的人输了,不服气,说,我们挂点东西。挂, 就是赌。父亲说,朋友,我从来不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就不能再下了, 刚才三盘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还有人下完了棋,第二天拎着鱼啊,肉啊,来要拜父亲为师,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教不了人。我十五岁时,父亲四十四岁。他胡子长了满脸,比以前要瘦了,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穷苦不堪,变成每天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终日在棋摊泡着,但只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而我受父亲指点,也渐渐有了点名声。
一个星期六的中午,一个跛脚和尚突然找上门,要和父亲下棋。父亲指了指自己:“我这十年,呵,不说了,好久没下棋,脑袋转不过来了。”
和尚说:“我这十年, 好到哪里去了呢?但你十年前欠了我一盘棋,我们今天挂点东西下一盘。”父亲说: “一辈子下棋, 没挂过东西。” 和尚说:“可能是东西不对。”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金色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一个人,双臂抻开。那人,那手,都像在动一样。围观的人群突然变得极其安静,全都定睛看着和尚手里的东西,好像被那东西吸住了。和尚说:“这是古物,你赢了,你拿走。”父亲说:“我输了呢?”和尚抬头看了看我说:“我一辈子下棋,赌棋,没有个家,你输了,让你儿子 管我叫一声爸吧,让我有点安慰,以后见我也得叫。”父亲抬头,看着我。我说 : “爸,下吧。”父亲笑了,看着和尚说:“来吧,我再下一盘。”
掷过硬币,父亲执黑,和尚执红。红方先走,如果是和棋,算黑方赢。开始,两人都走的不慢,略微想一下,就拿起来走。到了残局,两人越走越慢,两个人好像都瘦了一圈,汗从衣服里渗出来,和尚的头上都是汗珠,父亲手上的静脉如同青色的棋盘。到了最末,两人都剩下一只单兵在对方的半岸,兵只能走一步, 不能回头,于是两只颜色不同的兵便你一步我一步地向对方的心脏走去。这时, 我明白了,是个和棋。
父亲要赢了!
在父亲的黑卒走到红帅斜上方的时候,和尚笑了,不过没有认输,仍然向前拱了一手兵,父亲突然把卒向右侧走了一步,和尚一愣,拿起帅把父亲的黑卒吃掉。父亲上将,和尚拱兵,父亲下将,和尚再拱,父亲此时欠行,无子可走,输了。
父亲站起来,晃了一下,对我说:“输了。”我看着父亲,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么亮过。父亲说:“叫一声吧。”我看了看和尚,和尚看了看我。我说:“爸。”和尚说:“好儿子。”然后伸手拿起十字架,说:“这个给你, 是个见面礼。”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把他的污脸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我说:“东西你收着,我不能要。”和尚的手停在半空,扭头看着父亲。父亲说:“我听他的,东西你留着,是个好东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拿出来看看,上面多少还有个人啊。”和尚把十字架揣进怀里,说:“我明白了,棋里棋外,你的东西都比我多。”然后看了看我,用手擦了一把眼泪,走了。
十年之后,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忙了,棋也越下越少,越下越一般。父亲去世时,我拿了副棋和他埋在了一起。
(选白 2014 年第 10 期《小说月报》,有 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狱警在父亲的指点之下把本来早就输了的棋下成了和棋,这让跛脚犯人非常恼火,提出要和父亲一决高下,但狱警不顾父亲的意愿制止了这件事。
B.人们和父亲下棋输了之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心服口服的,有不服气提出“挂”东西再下的,有要求拜师的。对后两种人的请求,父亲不为所动。
C.“父亲要赢了”一句独立成段,有强调作用:“我”不用在父亲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违心地叫跛脚和尚“爸”了,这突出了“我”内心的欣喜;同时为后文情节的突转蓄势。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父亲令人感伤但又令人钦佩的一生, 交错运用了倒叙、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既充实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层次清晰。
E.小说善于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如“眼泪已经滚过他大半个脸, 把他的污睑冲出几条黑色的道子”的神态描写就写出了和尚赢棋后的喜悦。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末尾,作者是如何把写父亲和跛脚和尚的对弈的写得如此惊心动魄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一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一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一套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一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之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竞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测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成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有删节)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黄送了一套高级钓具给局长,并邀局长去钓鱼,局长“心痒痒”的,可见局长在自己心爱的事物面前暂时动摇了,接受了小黄变相的贿赂。
B.小黄和局长吃鱼喝酒过程中,听局长讲话先是“似懂非懂”,接着是“点了点头”,后来是“哭笑不得”,表明小黄并不完全明白局长的意思,两人之间没有默契。
C.局长把买钓具的钱还给了小黄。小黄“有些发颤”,是因为局长不收他的礼,他为局长不收礼而疑惑和担忧。
D.小黄能够揣摩领导的喜好,谙熟官场规则,是个聪明机灵的人;同时又有才华,能干,可以在科长竞选和镇区副职领导的遴选中脱颖而出。
【小题3】【小题4】作品中的局长在为官方面展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马婆的悲伤
葛明霞
①马婆从妹家出来,眼泪就开始肆无忌惮地流。那么要强爱面子的马婆,面对路人诧异的目光视若不见。仲秋的微雨浸润着马婆规整的套装,马婆的心凌乱成泥。马婆没有回家。她穿过两个十字路口拐进了龙泉湖公园,蹒跚地上了湖边八角亭。马婆斜靠在亭柱上,不知不觉收住了眼泪。过往的岁月就在马婆静静的呆坐里浮出了水面。
②马婆还是马嫂的时候,精力全部放在对儿子的培养上。从幼儿的益智类训练开始,到剑桥英语、到奥数培优、到解题速效……正规不正规的培训班,只要不与正课冲突,马嫂都推着儿子上。儿子大学毕业去美国深造时,马婆费尽心机说服他留在了国外。马哥虽不太支持,可为了儿子的将来,只好认了。
③之后,马婆和马爷就成了亲朋好友羡慕的对象。尤其是马婆的妹妹。她的儿子成绩不太好,毕业后留在了本地。妹妹一生气就开骂,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只有马婆知道,她和马爷过得是什么日子。
④每天早上一起床,马爷就打开电视,一整天不让关。他说这样可以逼逼屋里的冷气。马婆嘴上不说,内心里也难受。她觉得自己虽然有儿子,常年过得却是没儿子的生活。马婆整晚整晚睡不着,睡不着就想儿子,就想如何证明自己有儿子。半月后马婆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马婆不再随随便便穿衣服了。就连上菜场也是整齐的套装,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马爷说她,马婆硬硬地回嘴,我和那些没儿子的老人不一样,我有儿子,儿子在国外,怎么着也得给他充充面子。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⑤儿子去国外后,马婆很少再与马爷争吵。用马婆的话说,这老东西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儿子的面都难见,我得让他享享福。马爷没有享福的命,儿子在美国定居不到两年,他就失了健康。一开始马婆没太当回事。等她知道不好时,马爷的腿已经不太听使唤了。马爷犯病是在早上,等办好住院手续时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好在马爷是轻微的脑梗,没耽误多大事。躺着输液的马爷,看到其他病人都有小辈陪着,羡慕得眼里几乎迸出血来。他一忍再忍,最后还是张大嘴巴嚎起来。马婆又累又急又尴尬,边向同屋的人道歉边劝马爷。劝着劝着自己也忍不住哭起来。好在外甥及时赶到,止住了他们的哭声。
⑥马爷出院后腿虽稍能走动,右胳膊和右手却失了灵活。马婆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除了监督马爷进行自我煅炼外,就是不停地帮他按摩恢复。马婆渐渐地瘦了,由原来的一百四十多斤瘦到了一百一十斤。马爷看着难受,忍不住骂儿子。马婆却不依,你知道啥,儿子不是没孝心,他在国外生活压力大,也难。马婆出门买菜仍旧穿戴整齐,仰脸挺胸,微微地趾高气扬。
⑦斜靠在亭柱上的马婆不知不觉坐了一个小时。仲秋的微雨打湿了她的后背,马婆这才想起该给马爷做饭了。马婆小心地下了八角亭,走出了龙泉湖。
⑧平静下来的马婆又想起她从妹家出来的情景。今天是妹妹的六十大寿。饭后,妹妹当着她的面又骂起了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兔崽子,连你大表哥身上的一根汗毛都比不上!外甥喝多了酒,大着舌头回嘴,妈,你老……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一点……都不知道,我大姨,大……姨夫的苦。外甥媳妇忙岔开了话,大姨,你怎么不让姨夫来,就两站的路,来热闹热闹多好。马婆强忍着将落的泪说,对了,我得回去给他做饭了。外甥媳妇跑去厨房给马婆打包现成菜时,马婆挣脱妹妹的手出来了。等外甥媳妇追出来,马婆已经走了三十多米远。听到喊声,马婆没敢回头,她怕满脸的泪吓坏年轻人。
⑨马婆擦了擦眼睛,迎着仲秋的微雨向家走去。她知道她无论如何不能倒下,她还要照顾马爷,她还得擎起这个家。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三段能否删去?请简要分析。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马爷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滑出眼眶。
②马婆规整的套装和灰白的头发在人行道上摇曳,一如枝头瑟缩在秋风中的老叶。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马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4】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青嫂的药
刘川北
青哥得了癌。
青嫂哭得死去活来。但她不敢对着青哥哭,青嫂想哭了,就跑到树林子里哭。本来青嫂相信,就算芦草湾100个人中间有99个得了癌,剩下这个健康的人也肯定是青哥无疑,她能找出999个青哥不得癌症的理由。
青哥是村里劳动的好手,割麦、扬场,给果树剪枝、喷药,样样能,样样精。青哥勤俭,为人热诚,亲戚朋友有个灾有个难,青哥都会主动伸出手帮忙周济。
青嫂命苦,七八岁没了娘,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老大不小了才嫁人;可她也命好,后半辈子有青哥这样的男人依靠,再苦的日子也是甜的。
青嫂拉着青哥去了城里的部队医院,重新做检查。青嫂不甘心先前破县城的小医院也能地地道道地检查出癌来,一厢情愿地认为是误诊。青嫂的手一直攥着青哥的手,一会递水,一会递纸巾。公交车上,医院的走廊里,人们都送来羡慕的眼光。
可结果仍然确诊:肝癌晚期。医生说,回去吧,想开些,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住院也是白扔钱。
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张奎回来了,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最后放下两千块钱,走了。
青嫂强装着一脸的平静,对青哥说,不是什么大毛病,医院不肯留咱们,咱们回去找杨春拿几副药,一吃准好。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
杨春的诊所内科外科小儿科都看,最专长的还是皮肤病。外省的也来看病,方圆百八十里,有名气有声望。杨春讲究“花小钱,看大病”,10块钱能看好的病,决不让你多花一分一毛,开出的药,有剩余他还原价回收。有人耍小聪明,故意把省下的药拿回诊所,杨春什么也不说,原价退钱。钱退了,过两天,这人又红着脸找杨春——老毛病又犯了。
杨春说,青哥要是疼了,可以给他打一针。
青嫂说,心疼……
杨春说,那这病只有阎王爷瞧得了……
青嫂看了看这间破诊所,挂了蜘蛛丝的墙面上,扯满了“祖传秘方、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一类的奖状锦旗。杨春忙着打理看病的人,青嫂在屋里站了一会,什么也没有问,转身走出诊所,一路哑然。
青嫂守着青哥,青哥有气无力,病奄奄地躺在床上。青嫂做了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放了紫菜豆腐虾皮,端到他嘴边,青哥试着动了动嘴唇,汤还没有吸到嘴里,就把碗推到一边。青哥一点一点消瘦下去,青嫂一夜间头发花白了,也瘦了。青嫂怕青哥看见,偷闲去镇上的“大美人”发廊染了发。人们再看到青嫂时,有些诧异,好像得病的不是青哥,而是青嫂自己。人们怀疑,这病不传染吧?
青嫂第二次迈进杨春的诊所,什么也不说,一下子跪倒在杨春的面前。杨春愣怔在那儿,他老婆把青嫂扶了起来。她说,大妹子,你这是做什么呢?!青嫂说,我不能让青哥活活地等死,权当死马当活马医,杨兄弟,你救不了他一辈子,还不能救他三年五载?杨春想了想,说,有个古方子,可以试试,你回吧,过三天一早再来。
三天后,青嫂来的时候,杨春说,这是配好的十副药,偏方治大病,你信它,它就灵。一个月后拿另十副。
青嫂感激万分,拿了药急匆匆地回家用文火慢慢地熬。药里放了冰糖,苦中含着一缕缕化不掉的甜。青嫂再也没有时间去树林子去哭了,她对青哥说,杨春开的药,祖传秘方呢,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寻来的古方子,80块钱一副……青哥不吃,问青嫂,哪里来那么多钱。青嫂不说,只是她手上的戒指、脖子上的项链全没了。
七个月后,青哥还是走了。青嫂从青哥的床头柜子里发现5包用马粪纸包好的草药。药是青哥偷偷藏的,想着一副药80块,省下一点还能换回些钱。当初青嫂数着药包的时候,看见药少了,还责怪自己的记性,她没有想到是青哥偷拿了药。此刻,青嫂擦完了泪,心里除了说不出的失落痛苦,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让青嫂挺直了腰。
办完了丧事。
儿子张奎找到杨春的诊所,要杨春赔偿损失费。
杨春说,你来得好。张奎用眼剜了杨春一眼。杨春拿出五千块钱,放到桌面上。
杨春说,药不值钱,连翘土茯苓半边莲……是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我的药治不了癌……
张奎拿了钱,转身走出了破败的小诊所。他的影子在暮色中拉得很长,一直铺到诊所门前那棵笨槐树下。
杨春自言自语地说,但这些,对你娘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一味药……
(选自《意林》2014年20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青哥一咧嘴,笑了,嘴角黏着的饭粒子掉了下来”这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哥相信癌症可以治好。
B.以“青嫂的药”作为小说的标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同时,也表现了青嫂对青哥的挚爱之情。
C.面对杨春打理别的病人而“一路哑然”,做青哥最喜欢的热面汤,因担心青哥病情而一夜头发变白,小说中的青嫂是个忍辱负重的人。
D.小说结尾杨春说的那句话可谓含义隽永,意蕴深刻,既表达了杨春对张奎向他索要损失费的不满,也表现了杨春对青嫂的同情和理解。
E. 这篇小说有多处伏笔与照应,如“青哥节俭”与后文他“偷藏五包草药”,青哥的儿子张奎“陪着青哥青嫂待了三天半,阴着脸,皱着眉头”与后文“要杨春赔偿损失费”,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小题2】小说以“青哥得了癌”一句独立成段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刻画了青哥、青嫂、张奎和杨春等人物形象,请任选两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