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 品
贾平凹
这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整幅作品是横的,几乎和床一样长短。在展开的过程中你们似乎能感觉到祥云缭绕,有一股神气扑面而来,再仔细看去,婉丽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劲健处奔马走虺,骤雨旋风。我周身颤抖,且有热流迅速从丹田涌起,通向脑顶和四肢,回头看我的老板,他只是呲着眼,呆若木鸡,我说:“好啊!宝气逼人!”
郗蓝衫缓缓地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矮子帮着往盒子里装,一失手,掉在地上,他哎哟叫,忙捡起来,轻轻地拍着,说:摔疼你了,摔病你了。然后说他得和矮子连夜将《圣母帖》送回银行保险柜去,如果愿意购买,改日再选个时间面议。
我的老板极尽和蔼,一定要请郗蓝衫和矮子去夜市上吃饭。
“狐狸有好皮毛才遭猎杀哩。”郗蓝衫也笑了,却对矮子说:“你急什么呀,让客人先下楼么。”
他让矮子断后,防备的还是我们,我们就知趣地先下楼。
到了夜市,拣墙角的一张桌子,我故意让郗蓝衫坐在里边,并让矮子挨着他,我和我的老板坐在对面。我的老板一边让端饭的往上摆八宝稀饭,一边让郗蓝衫报个《圣母帖》的价格。郗蓝衫就一脸严肃了,只咬定一个底价,不再松口,几乎将八宝稀饭吃完,又吃了几十串烤羊肉串,讨价还价总算有了个结果。
路边柳树下的两男一女指指点点了一番,竟落座在我们旁边的桌上。郗蓝衫突然地不笑了,紧了紧身上的口袋,悄声说:“这些人是冲我来的!”
我抬头看看来人,说:“哪里会,就算他们不怀好意,咱这么多人的……”
郗蓝衫镇静下来了,却说:“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
但是,郗蓝衫却并没有再坐下去,匆匆离开了夜市,而且他让矮子厮跟着,拒不让我们送他。
在自后的三天里,我和我的老板带着郗蓝衫给我们的那些报纸,专门去找了西安字画界鉴定的权威,权威也已知道《圣母帖》真迹问世的事,并应允在购买时可当场鉴定,以免发生掉包。就这样,我们筹齐了款额便给矮子拨电话,但矮子的电话却怎么也拨不通,便再一次去了那条有着公共厕所的小巷去找。
我们穿过了纬十街,才到了城墙外丁字路口,听见有很大的吵骂声,接着就一阵哐哩哗啦锐响,扭头看时,路斜对面的一家饭馆里,三四个穿着保安服的人在殴打一个人,被殴打者还在强辩,便被提了胳膊腿一下子扔了出来,骂道:“没有钱你吃毬饭?你吃了饭不给钱?!”
头被保安再一次踩下去,踩下去头又往起撅。这是郗蓝衫啊,我忙呼啸着跑过去,将保安推开。扶郗蓝衫时,他要我打电话:“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打我了,他们要谋财害命……”
我说:“你是欠人家一碗面钱吗?
他说:“他们是冲着《圣母帖》的!”
我说:“他们认识你?”
他说:“不认识,可包准儿是他们认识我了,我知道谋算我的人多,贼可以防,防不住的是贼惦记呀!”
我的老板也从马路那边过来,我们把他扶起来,他的口鼻血沫模糊,而且额角也有个口子,用手捂了,血水从指缝往出流。我问他家住在哪儿,可以送他回去,或者直接去医院。郗蓝衫已经站起来了,梗着脖子骂已退去的保安:“你瞧着吧,我会收购你们店的,收购了还让你们当保安,你们给我当狗!”骂着骂着,却突然甩开了我,盯着我不言语。
我说:“你是被打晕了吗,认不得我们了吗?”
他说:“我怎地认不得?把你们烧成灰我也能认得的!可……这么大个西安城,为什么巧不巧就遇上你们在这儿?”
郗蓝衫极快地往后一跳,指着我说:“你们和这些保安在演双簧!你们是来救我吗,不,不是的,是要寻着我家,或者要把我绑架到别的地方!”
我瞧见郗蓝衫往前走了几步就摔倒在地上,便又去扶他去医院,他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来了。“我朋友不在场,我是不跟你们走的。”
我和我的老板只好离开。当天晚上,我们一直给矮子拨电话,仍是拨不通,第四天终于拨通了,让他赶快找到郗蓝衫,矮子却开口便说:“生意做不成了,他死了!”
矮子说是被一家饭店的保安打伤后,因失血过多已昏了过去,往医院送,还未到医院就断气了。
“那,《圣母帖》呢?”
“谁知道藏在哪儿。”
“真可怜,他把《圣母帖》丢了。”
“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既从正面描写了《圣母帖》非凡的神韵,又通过描写“我”和“老板”的感受和反应来侧面烘托《圣母帖》非凡的魅力。
B.郗蓝衫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失手掉在地上时心疼地说:摔疼你了,摔病你了。这表明郗蓝衫不愿意把《圣母帖》卖出。
C.“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这句话貌视郗蓝衫无所畏惧,其实反映出他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只不过是用这话来掩饰。
D.郗蓝衫因为欠一碗面钱就遭到保安痛打的情节不合常理,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E.小说的情节按照“我”和老板购买《圣母帖》展开,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显得极有章法。
【小题2】第一自然段中对《圣母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小题3】请简要分析郗蓝衫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小题4】对于“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这一句话,有人说不合常理;有人说意韵无穷,别有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2 05:1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呆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你那个伤心呀,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满地打滚。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着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做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快帮我找找吧。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在冬日的暖阳里,缓缓地漫步。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每周我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的,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小题2】“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祭父
贾平凹
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六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其时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最后离去竟这么快。一下班车,看见戴着孝帽接我的堂兄,才知道我回来得太晚了,太晚了。父亲安睡在灵床上,双目紧闭,口里衔着一枚铜钱。他再也没有像以往那样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也没有我递给他一支烟时,他总是摆摆手而拿起水烟锅的样子,父亲永远不与儿子亲热了。
守坐在灵堂的草铺里,陪父亲度过最后一个长夜。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作乱,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父亲的病是两年前做的手术,我一直对他瞒着病情,每次从云南买药寄他,总是撕去药包上癌的字样。术后恢复得极好,他每顿已能吃两碗饭,凌晨要喝一壶茶水,坐不住,喜欢快步走路。常常到一些亲戚朋友家去,撩了衣服说:瞧刀口多平整,不要操心,我现在什么病也没有了。看着父亲的豁达样,我暗自为没告诉他病情而宽慰,但偶尔发现他独坐的时候,神色甚是悲苦,父亲多半是知道了他得的什么病,他只是也不说出来罢了。
在贾家族里,父亲是文化人,德望很高,以至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再分为小家,甚至村里别姓人家,大到红白喜丧之事,小到婆媳兄妹纠纷,都要找父亲去解决。父亲乐意去主持公道,却脾气急躁,往往自己也要生许多闷气。时间长了,他有了一定的权威,多少也有了以“势”来压的味道,他可以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竟还动手打过一个不孝其父的逆子的耳光,这少不得就得罪了一些人。为这事我曾埋怨他,为别人的事何必那么认真,父亲却火了,说道:“我半个眼窝也见不得那些龌龊事!”当他活着的时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子的百多户人家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好处,似乎并不觉得什么,而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猛然间都感到了他存在的重要。我守坐在灵堂里,看着多少人来放声大哭,听着他们哭诉“你走了,有什么事我给谁说呀”的话,我欣慰着我的父亲低微却崇高,平凡而伟大。
父亲只活了六十六岁,他把年老体弱的母亲留给我们,他把两个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他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从未担过重的长子的我。对于父亲的离去,我们悲痛欲绝;对于离开我们,父亲更是不忍。当检查得知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毫无医治可能时,我为了稳住父亲的情绪,还总是接二连三地请一些医生来给他治疗。我知道他们所开的药全都是无济于事的,但父亲要服只得让他服,当然是症状不减,且一日不济一日,他说:“平呀,现在咋办呀?”后来他预感到了自己不行了,却还是让扶起来将那苦涩的药面一大勺一大勺地吞在口里,强行咽下,但他躺下时已泪流满面,一边用手擦着一边说:“你妈一辈子太苦,为了养活你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只说她要比我先走了,我会把她照看得好好的……往后就靠你们了。还有你两个妹妹……”
按照乡间风俗,在父亲下葬之后,我们兄妹接连数天的黄昏去坟上烧纸和燃火,名曰“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一人在山坡上孤单害怕。冥纸和麦草燃起,灰屑如黑色的蝴蝶满天飞舞,我们给父亲说着话,让他安息,说在这面黄土坡上有我的爷爷奶奶,有我的大伯,有我村更多的长辈,父亲是不会孤单的,也不必感到孤单,这面黄土坡离他修建的那一院房子不远,他还是极容易来家中看看;而我们更是永远忘不了他,会时常来探望他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秋将近,天降大雨”看似闲笔,却通过“中秋”“大雨”等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的交代,于冷静的笔触之下隐含着作者波澜壮阔的心事。
B.第一段中父亲对母亲的喊话(你平回来了)以及“我”递烟时他“摆摆手”等都是细节描写,极真实地描写了“我”与父亲比较生疏的情况。
C.作者父亲的去世对村里人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同乡人都到灵堂来悼念老人,以表达他们对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的去世的无限悲痛。
D.作者的情感抒发虽然十分隐忍、节制,但也用了大量直接抒情的语句,再加上对父亲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文章情景交融,情感抒发自然。
E. 最后一段通过“我们兄妹”给父亲上坟烧纸的描写,真实、真挚地表现了作者及其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父亲的魂灵交流、让父亲不再寂寞的情感。
【小题2】文章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小题3】简要概括作者的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4】请简要探究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连着下了数天的雨,青树的心情低沉而忧郁。望着连绵的雨,老天爷仿佛也为失去一位勤劳忠厚的山民而流下了眼泪。
今天天气放晴,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山谷间升起薄簿的雾霭,有一处山头上还挂着几道炫炫的彩虹。今天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早已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丝毫的单调,因为一切都有父亲在。
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牛车不住地颠簸。悬崖上各色的花都挂出来了,路边的花也在怯怯地摇曳,花香弥漫,鸟儿飞翔。他的心境也渐渐开朗起来。
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他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对这条通往山外的路他早已烂熟于心。这时牛车一阵抖动,他说,爹,转弯了。往常也都是这样,他耪着牛,父亲坐在车上,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这次没有听到父亲说:知道。也没听到其他声响。他回过头,只看见一车的柴,并没有看见父亲。他再次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于是,他的心里又有些悲伤,眼睛愣怔怔地望着前方。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原来还从未有过,牛同他一样,熟悉这条山路,相信不用他跟着,牛也会自己沿着这条山路悠悠地走出去,他跟牛说,怎么了,走啊!可牛一动不动。车停在悬崖的转弯处,从这里看得见山谷里的一潭湖水,蓝蓝的,像大山的一只眼睛。
他用一根绵软的枝条轻轻抽在牛身上。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他想,牛对父亲看来也有感情了。父亲不在了,它也在沉痛和悲伤。这头牛,当年是父亲为它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他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轻松地走起来,很熟练地转过弯去,然后走上了那条长长的缓坡。走完缓坡,又要转弯了,牛却又无緣无故地停了下来。他心里想,父亲没有了,不和父亲在一起,就是不顺。若在往常,一到转弯,牛车侧着,轮下又颠簸,很有些危险,他会提醒父亲:爹,转弯了。父亲都是说,知道。也不过这么一句话,也就安然无恙地过去了。这么想着,再次叹口气,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爹,转弯了。这一说,牛竟然燕练地转过了弯儿。
他终于明白,数年来,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每到转弯处的提醒,不单是提醒了父亲,也提醒了牛。现在到了转弯,他一言不发,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是不是要转弯。他想,在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他和牛就顺畅得多了。虽然父亲已经不在车上,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可父亲已经不在了,他这么喊,是在喊谁呢?他把手里绵软的枝条抽在牛身上,说你这家伙该转不转,原是想賺赚我便宜呢!牛也真像赚了便宜一样得得地走起来。
望着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爹,转弯了。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换一种风景,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飞过一群不一样的鸟,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路上,青树跟牛说着话,青树说,你说是不是呢?牛愣了一下,却不搭话。青树小声说,爹,你说是不是呢?牛这时长长地“哞”了一声。青树把绵软的枝条抽在牛身上,牛仿佛有些得意地得得地走着。
他到山外的小镇上采买各种种子:树种,瓜果种,蔬莱种。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青树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青树忍不住回头看一眼,看一眼心里又多一遍舒服。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了“孤独的牛车”在大山深处移动,介绍了青树生活的环境,大山深处,引出下文写青树乘牛车出山。
B.多年来,青树已经习惯了父亲在时的生活,写出了对父亲的依赖,父亲去世,青树一直处在悲伤之中,不能自立。
C.父亲在时,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青树从未感觉日子的单调,父亲不在了,青树开始思考,过日子的路也要转个弯,文章主题逐渐明朗。
D.小说中牛和父亲的秉性是一样的,寡言少语,老成持重,写出了父亲的本分和守旧。
【小题2】文章很多笔墨写青树一个人出山的情景,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爹,转弯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请结合全文,探讨这句话在文章主旨中表达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快躺下,都给我躺下!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没戏唱了。八是发,四是死。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大马来了劲。他说:“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我要向‘眼镜’挑战, 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钱,钱算什么?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早知这样,吵什么吵。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离婚!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不久,四人康复出院。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阿胡子班长年龄大,工龄长,经验足,大家都听他的。在危难中,他镇定自若,带领大家保存体力,关闭矿灯,终于等来了成功救援。
B.小说中写到“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这是塌方后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四人谈心里话的背景,巧妙地将人的将死的感受跟思想的变化连接起来,深化了主题。
C.小说叙述的故事十分简短,情节也不曲折,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阿胡子班长、 大马、阿三头、阿温等四人虽都是平凡普通的矿工,但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D.在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说心里话”场景中,小说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大马想追阿菊、阿三头想当美食家、阿温想离婚,但他们获救后,又都恢复了原样。
【小题2】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小题3】“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赝品

詹文格

鉴宝大师许振君,在圈内远近闻名,他见多识广,眼光毒辣,是个令人敬畏的人物。不知有多少心怀鬼胎的造假高手,费尽心机,最终都没能瞒过他的法眼。那些生财有道的古董贩子,恨得牙根发痒,巴不得许振君早死。

许振君真的要死了。他在鉴宝现场掉了一跤,起不来了。送进医院,竟然查出了大事——脑癌。

人们纷纷涌向许家。有去取经拜师,求学绝活儿的;有假心假意,看他笑话的;有携自家藏品,请大师鉴定真伪的……

许振君知道门外有许多求见者,但他一个也不想见。现在他最惦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那幅《仙溪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走眼的古画。在那场秋季鉴定拍卖会上,许振君和其他两名专家一起作了结论,认为《仙溪图》是北宋范宽的真迹,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溪山行旅图》风格一致。结果,这幅来路不明的《仙溪图》最终拍出了一千万的天价。

发现问題是三年之后,他参加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溪山行旅图》,回来与册页上的《仙溪图》反复比对,又查了相关史料,才知道当时的确是走眼了。他脸上火辣辣的,有种无地自容之感。

这事让许振君煎熬了很久,那段时间他寝食不安,这样的败笔,真的不可原谅。他最担心的是误导他人,以讹传讹,扰乱市场。他想立即挽回这个过错,还收藏界一个公道。可是反复考虑,担心自己经不起那么大的社会舆论,弄不好还会结怨成仇,闹出人命。于是他在痛苦中放弃了这个想法,把真相藏进了心里。

这-藏就藏了十几年,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谁知道那幅《仙溪图》有了魔性,反复倒腾,一路飙升,最后一次竟拍到了三千五百万。

许振君躺在床上,心里直透冷风,他不希望那幅赝品再在市场上坑人。怎么办?他想到了弟子谢德才。

谢德才赶来时,许振君已昏迷不醒。谢德才非常伤心,懊悔自己没早点过来探望,他伏在老师床前,不停地叫着恩师,许振君在弟子的呼喊中竟然有了知觉,两行清泪从眼角滚落下来。

满脸悲伤的师母颤抖着双手,从许老师枕头下摸出一个信封,递给谢德才,告诉他,这是许老师叮嘱他代办的大事。

当晚,许振君安详地走了。

看过信后,谢德才明白了恩师的心愿,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那幅《仙溪图》刚刚签过协议,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拍卖会上又将出现。而且,作为资深拍卖师,谢德才要亲自主持这场拍卖。如果狠下心来,把恩师的信付之一炬,这个真相就永远无人知晓了。可是谢德才做不到,那样恩师会死不瞑目,自己也会愧对良心。但是如果把信件交付新闻媒体,也不妥。一是许老师的名声将毀于一旦,二是拍卖行也会招来非议,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可能

好在一个优秀的拍卖师具有掌控场面的能力,秋拍会开幕,走上台去的谢德才自信从容,好像他不再是拍卖师,而成了魔术师。没有人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让《仙溪图》流拍的。

原来,秋拍会前,有人发现广州某收藏市场上出现了《仙溪图》,不久上海某拍卖会上再次出现《仙溪图》。这样一来,圈内人士全都恍然大悟,所有竞拍者心知肚明了:赝品从此退出了市场。

一个深秋的周末,谢德才带着纸钱和香烛去到恩师墓前,他摸出火机,把两张临摹的《仙溪图》点燃,然后供了一炷香,轻轻地说:恩师,您交交办的难题弟子已经解决了,您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有些古董贩子对许振君“恨得牙根发痒”,这从侧面表现了许振君鉴宝水平之高和他品格的正直不欺。
B.《仙溪图》拍卖价—路飙升的情节,照应了前文许振君病倒后的心理,也引出了谢德才受命破解难題的情节。
C.“许振君安详地走了”―句,表明他临终前不想再理会赝品《仙溪图》在市场上害人的事,他已经心无挂碍。
D.结尾暗示了谢德才迫使《仙溪图》退出市场所用的手段,解除了读者对《仙溪图》流拍的原因的猜测和疑惑。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心理描写。
【小题3】小说中许振君发现《仙溪图》是赝品的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