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学习了蝗虫的呼吸后,同学们对蝗虫的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同学认为其气体出入的门户——气门在头部,有些同学则认为在胸腹部。最终他们决定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这一难题,请你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
(2)作出假设:蝗虫的呼吸器官在胸腹部。
(3)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并放入_____的清水。
②把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放入甲、乙试管中,甲中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露出胸腹部;乙中蝗虫_____。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只蝗虫的存活情况。
(4)结果预测:_____。
(5)实验结论: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9-09-22 04:08: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小丽要外出旅游,为防止阳台上的盆栽植物缺水,想制作一个自动浇花装置。她在瓶底与瓶盖上各开一个小孔,瓶内装水(如图甲)。发现水从瓶盖小孔快速流出,不能实现长期自动供水。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自动供水呢?小丽和拓展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研究:
(实验研究)
只在瓶盖上开一个小孔,装入 4/5 的水,留下 1/5 的空气,瓶子倒放(如图乙)。在 20℃的恒温室内,用 40℃的湿毛巾包裹在瓶子有气体部位,观察记录 1 小时内发生的现象。
(实验记录)
开始时小孔只滴水(如图丙);一段时间后停止滴水,没有气泡进入;然后小孔只进气泡、不滴水(如图丁);最后既不滴水也不进气泡。测出有关科学量,并绘制成图(如图戊)。

换用 25℃、30℃、35℃、45℃的湿毛巾重复实验,均产生类似现象。
(实验分析)
(1)瓶子倒置后,瓶内液体对瓶盖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瓶子内气体吸收毛巾上的热量后温度会升高,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至室温。结合装置滴水的原理以及戊中曲线的变化规律,分析 A、B、C、D 四点,其中____________点瓶内气体温度最高;
(实验预测)
(3)若用低于环境温度的湿毛巾包在瓶子外部,1 小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应用)
(4)小丽和拓展小组的同学终于制成了一个自动浇花装置。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分析,该装置一天中供水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分析资料:
人类征服疟疾的历程
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早在两千年前,疟疾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的原因,以便能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疟疾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的致病“凶手”。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里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的人就大大减少了,甚至消失了。科学家们就思考:引起人体患疟疾的疟原虫和沼泽地里的水有什么关系呢?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蚊子传播了疟疾。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了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这样人类终于开始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的方法。
(1)根据以上材料: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是:引起人体患疟疾的疟原虫和沼泽地里的水有什么关系呢?对此问题科学家们作出的假设:     ,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疟疾实际上是由      引起的,在显微镜下看它类似于变形虫的结构,属于是一种       生物。(选填“单细胞”或“多细胞”)
(3)蚊子的唾液腺属于   (选填“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