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时 光
周家兵
①就这样静默着对坐,傍晚时分,四十来岁的我和八十多岁的奶奶在爷爷留下来的老宅里。屋子里,每一样物品,在夕阳残余的光辉下,挣扎着发光。不知从哪里偶尔传来的吱吱唧唧的老鼠声,会让我和奶奶的目光四处搜寻。
②吃着奶奶亲手炒制的蚕豆,“咯嘣”“咯嘣”时断时续的响声中,弥漫着豆子的清香味。这蚕豆从下种、栽苗、松土、施肥、捉虫、掐尖、扬花、挂果到摘收,都是八十多岁的奶奶一手操办的。奶奶住不惯高楼大厦,走不动城市坚硬的马路,吃不下鱼肉荤腥的大餐;她一生在乡下劳作,喜欢步行,喜欢泥土,喜欢家畜,喜欢开阔的田园,喜欢树上的鸟叫和田野里窸窸窣窣的虫鸣。奶奶可以嘟嘟囔囔地跟小鸡小鸭们唠叨上一天,彼此不懂,却能心领神会。
③堂屋的大门开着,外面慢慢暗下来,屋里光线更加不足。我们谁也没有起身去开灯或点灯。我知道奶奶的床头还保留着那盏煤油灯,奶奶常挂在嘴边说,煤油的味道真香。无数个夜晚,奶奶在煤油的香味里慢慢沉入梦乡。
④奶奶起身去厨房,用葫芦水瓢舀来半瓢井水,递给我。咕咚咕咚,一阵喉结声响过后,清泉在我心里荡漾,两边嘴角还流淌着溢出的调皮泉水。
⑤夜色像柔软的绸缎,包裹在四周。奶奶的话从漏风的嘴里飘过来:“我在乡下能干很多事情,这些鸡、鸭、羊和那些小兔子都是我养的。”说着这话的时候,黑白相间的大花狗从大门口耀武扬威地闯进来,在我身边突然使劲摇晃着浑身的毛发。不知是虫子还是早来的露水,零零星星地溅到我身上。狗身上的腥臭味毫不顾忌地钻进鼻孔,进入肺里,胃里一阵暗自汹涌。奶奶伸出粗糙皲裂的右手,抚摸着,从狗头上经过肥厚的背脊直到尾巴处,末了还捏着狗尾巴轻轻左右摇晃一番。花狗扭过身躯,用温热的舌头舔舔奶奶的手,顺势将尾巴从奶奶手里轻柔地抽出,摇摆着轻抚奶奶的脸颊。奶奶咧嘴笑了,说,有我的小花狗陪伴,我就不怕。
⑥天终于黑透了,像门前场子外面树上熟透的李子。我们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但我能感受到奶奶停不下来的双手,还有时不时站起来走动的脚步声。
⑦我还是忍不住拉亮电灯,老屋里所有的一切瞬间尽现,像面见陌生人时羞涩纯朴的乡村少年。家里干净的物什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奶奶的灵魂。奶奶站在木桌旁边,手中拿着空空的葫芦水瓢,闲适从容地呈现在我面前。桌上有三条刚从菜园摘下来的黄白青绿相间的本地黄瓜,这是奶奶和我吃剩的晚餐。准确地说,这顿晚餐还有刚刚我一饮而尽的那半瓢甜津津的井水。
⑧奶奶到另一间厢房里收拾床铺。床上的铺盖,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棉制品。干净整洁的房间,我想,那是奶奶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孤独和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尽量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明亮、欢快而健康。奶奶微笑着对我说,早点休息,这段时间好好在老家休养,什么也别想,养身的同时也要养心。Z.
⑨二十多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去,到深圳打拼。身体像一把在温盐水中浸泡的镰刀,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日夜不停地锈蚀。病历,从我颤抖的手中,不知不觉地遗落在堂屋的地上。
⑩今夜,我闻到了久违的黄瓜的清香,从堂屋一直弥漫到卧房。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10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用不少文字描写了豆子、煤油、黄瓜的香味,用意何在?请加以概括。
【小题3】文章第⑤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时光”为题的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8 05:4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跨越百年的美丽

(1)100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就是后来名扬于世的居里夫人。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2)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块。

(3)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的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不但懂得个人的自尊,更懂得民族的自尊。当时的波兰为沙皇所统治,她每天上学的路上有一座沙皇走狗的雕像,玛丽路过此地,总要狠狠唾上一口,如果那一天和女伴说话忘记了,就是已走到校门口也要返回来补上。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7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青春难再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

(4)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它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已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1)心无旁(___________)(2)卧尝胆(_________)
【小题3】居里夫人走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科学院内由“人声鼎沸”转为“肃然无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二段划线句“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三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作者以流畅优美的笔墨表达了对居里夫人“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的理性美丽的深情赞美。
B.作者刻画居里夫人时正面描写要言不烦,通过描写裙子,脸庞和眼睛,就使得一个坚毅睿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类比,烘托,引用,借景抒情等,对刻画居里夫人的形象起到了突出强调的效果。
D.本文的思路清晰,作者先叙述后议论,从对居里夫人的外貌描写到人格心灵的揭示,一步步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蒿草青未央
刘醒龙
一棵荒草用细细的根须抵达千年史实,一行黄叶用小小的叶面采集千年的荣光,一瓣野花用嫩嫩的蕊丝扰动千年的芬芳。这就是长安城,荣华末路唯有荒草。
这就是未央宫,岁月流转尽是浮尘!
千百年前,这里曾是龙首山。
千百年后,这里又是龙首山。
岁月之间,肯定有过那座方方正正,四面筑围墙的规模宏伟的未央宫。这一刻,脚下的一切,又都恢复成平常人也能察觉风水极好的龙首山模样———当地人还不肯将其称作山,只管与黄土叠叠的汉中大地一样,笼统地叫塬。
站在这样的山上或者说是塬上,秋天刚刚来到,花儿们忙着谢了,叶子们却不急着染上红黄,满眼之中的绿自然不那么理直气壮。一阵风吹来,甚至是一片阳光刮来,就会显出深处里已经在弥漫的枯瘦。
从南方楚地一路攻城略地,率先攻陷长安城的刘邦,果然依着“怀王之约”抢得“秦王”位置而号令诸侯,如此,中华天下岂不是将要称为说“秦语” 的“秦人” 与“秦族”? 好在西楚霸王倚天怒吼,顷刻间山河倒置沧海横流。面对英雄愤怒,刘邦只得领了“汉王”衔,一时憋屈的无奈,竟然成就了千年万代的“汉人”“汉语”与“汉族”。诎寸信足,小枉大直,莫非善忍,哪得长安?
分得清的是前世,分不清的是重生。荒草再猛怎么生长千百代? 一丛丛狗尾草偏偏要光鲜地摇滚,宛如未央宫内六大殿中的大汉重臣。芳菲再烈如何弥漫万万岁? 一片片瘦芭茅在炫耀地飘扬,好比未央宫外十八阁里的汉室小吏。
帝宫未央,周回多少兴衰。
一杯,拂一拂就得见天禄。老尘一捧,闻一闻就想起石渠。泥巴一坨,捏一捏就造就金华。沙砾一掇,数一数就数出玉堂。浮灰一团,吹一吹就飘来白虎。流沙一把,漏一漏就变成麒麟。
离宫别殿,崇台闳馆,总记得星宿般列列环绕。
王者长乐,更知岁月无敌。
天下奇花妙草,世上国色天香,可以遮蔽江湖大泽,可以蔓延帝国原野,只是抵不过一夜风尘。树还是树,草还是草,花还是花,却一一还原成树中杨柳、草中青蒿和花中酢浆。
来自楚地的刘邦,大概更在乎中国南方的魔幻之于自身及汉王朝的现实效用。于楚地中心湖北随州孔家坡出土的汉简中,记载了用鸡血祭祀土地神,其中有简文“央邪”,表明其时“央”与“殃”相通,“殃邪”当然是指殃祟与灾祸。堂堂汉高祖,肯定对身后之事有所预见,“未央宫”就应当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的王宫了。
经历吕氏之乱、七国之乱、巫蛊之祸,待到商人杜吴于宫中酒池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其首级,“未央”的意义,无论解释为没有尽头,还是理解成没有祸患,都不过是传说了。正如朋友们所遭遇的,百代千年的未央宫存于当下、活在当下的意义,是在长乐长安之上,不使那些历史中的邪恶再犯人间。史遗所在,宁肯葳蕤酢浆作了国色,唯愿棽离青蒿是为栋梁,也不让前朝奸佞重享一缕阳光。一棵草的未央,于过往是莫大遗恨,对历史则要摛笔穷鞫。人文系会,瑰异日新,如此芳草积积,嘉木满庭,才有天下兴盛,无极长安的深远寓意。
焦土累累,雁碛遥遥,那些生长在历史中的狗尾草,飘荡在时光里的蒲公英,都将蕴藏着现实的强大力量。
(选自«2015中国年度散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将“荒草”“黄叶” “野花”等景象与“史实” “荣光” “芬芳”等概念联系起来,表现出开阔的写作视野。
B.文章由实而虚,前半部分描绘历史与现实中的自然景象,后半部分转入对“未央宫”的思考与阐述,构思精巧。
C.文章以“蒿草青未央”为题,点明主旨,表达了对盛世繁华的追思与怀念, “未央”一词一义双关,含意隽永。
D.文章语言典雅富丽,堂皇盛大,与作者对宏大的历史主题的深远思考相得益彰;句式上骈散结合,富有韵律美。
【小题2】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分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赏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究百代千年的未央宫之于当下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姥姥的泪   赵振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就是13年。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你到那边玩去吧。”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
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
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
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
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4年。在我4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
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乳名虽不怎么好听,但“我”当时却觉得很亲切,这源于“我”对姥姥的爱。
B.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C.“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
D.文章在塑造姥姥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
E. 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
【小题2】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3】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  董桥
(1)“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恐怖的威胁。开着的门,是陷阱;紧关着的门,是绝望的面具。无论是铁门、木门、蓬门、朱门,高高的门和低低的门,厚的门和薄的门,卧室的门、厕所的门,无不象征一种不可告人的故事。中国人有所谓的“门人”或“门生”之称,更是树朋党立门户的前奏曲。《宋书》说徐湛的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子,每次出入行游,“涂巷盈满”,这使人想到时下文坛林林总总的帮派,各创惊人之语,然后当街谩骂,然后执笔上阵,然后各揭隐私,然后非置仇人于死地而不休。这都是“门”的罪过。
(2)人间还有许多不同类人的脸:商贾的脸,乞丐的脸,富孀的脸,绅士的脸,作家的脸,娼妓的脸,义士的脸,大官的脸和小白脸……但是,天下最不讨人喜欢的脸,是“门吏”的脸。“门吏”者,守门之吏也,或私家所用之阍人也,或门下办事之人也。这些人寄身在人家的门下,还要作威作福,吆喝异己。“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时候,门吏固然不可一世;一旦权势已去,门可罗雀,门吏也就卷席他往,另寻门户。这一生从一扇“门”辗转到另一扇“门”,既不能摇身一变而为“门神”,寿终正寝的时候,可能连“门”边儿都不曾摸到,一辈子是“门外汉”。
(3)我们现在“朝九晚五”,营营役役,猎食终日,晚上还要兼职补贴,宁愿冷落娇妻、不顾儿女,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光耀“门”楣。因为“门”是面子,只要“门庭”漂漂亮亮,自己面黄骨瘦,也在所不惜!至于莘莘学子,废寝忘食,甘做混蛋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不外是为了迎合《颜氏家训》里所谓的“笃学修订,不坠门风”。
(4)现在世界大乱,许多人口口声声在高谈追求世界和平之“法门”。其行虽愚,其情可悯。其实,只要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门都给劈掉了,世界和平的日子自然接踵而来了。一切流血斗争,深仇大恨,都因于阶级权利的不平衡。而“门”是打破这个阶级悬殊的阻力:小自住家门上的“外窥孔”,大至象征国门的机场海关的入境登记处,都是属于变相的“门罗主义”。
(5)日常生活里,我们受“门”之“累”,几不可胜数!夫妻吵架,妻子把门砰然关上,大丈夫只好冤沉大海,睡在客厅,不得其门而入。上司老板关起门来密谈,小的在门外忐忑不安,等到门开了,上司可能宣布请你“另谋高就”;一声拜拜,砰然关门。此外,妻子在手术是生产,丈夫关在门外踱方步,此时此际,那扇白色的门,是最“他妈的”门。此外,关起门之后,叱咤风云的名流可以调戏闺女;名满天下的文豪可以变成文抄公;长袖善舞的商人可以诱良为娼;门当户对的情侣可以玩火。这时“门”的好处。
(6)天下还有“伟大”的“门”——那是“门庇”“门荫”“门功”之类的门。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云:“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这是托祖父之功而得官也。还有“石阶藉门荫,屡登崇显”,现代人所谓藉“人事关系”而升官发财,而鸡犬升天者,泰半是托伟人的“门”之福。但是,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指明“门”的各种类型,既突出其日常生活的特征,也点明了它所具有的“最恐怖的威胁”的性质,让人对“门”有了更深的认识。
B.作者在谈到“门吏”时,先用不同类人的脸引入,然后笔锋一转,谈到“门吏”的脸。这种手法把“门”和“脸”联系到一起,启人深思。
C.在表现手法上,文章还用了反语。比如对我们所受“门”之“累”,在列举种种“累”后,却说“这是‘门’的好处”。
D.文章结尾说“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语言大俗,这也体现了董桥散文的一贯文风。    ^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文中的“门”有哪些含义。
【小题3】董桥的散文驳杂而有内涵,宽度、深度兼具,读来发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题1】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试结合文本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3】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