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作者在第②③节写到广西的山花、贵州的茅台以及“渝酒”,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8 10:22: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小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小题1】作者“囚绿”是为了什么?囚绿的喜悦是什么?“囚绿”的结果怎样?作者悟出了什么?
【小题2】“心情”怎么“装饰”?为什么要用“装饰”这个词?
【小题3】“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你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你曾否有过欲占有某物,却不能如愿,甚至落得两败俱伤的经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上、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中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

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室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小题1】文章第1节表现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积雪,作者有何用意?
【小题3】“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小题4】“这,要感谢母亲。”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同类题3

   染绿的声音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极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

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三段写作者黎明的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人所未曾见,言人所未能言,思维独特,自然而出新。
B.第四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白的自然和人生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处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渴望归隐的美好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了绿的声音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悸动,幡然出新,不落窠臼。
【小题2】文中描写“染了绿的声音”,运用了何种修辞格?请简析其好处。
【小题3】第四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其中的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①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②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③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④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⑤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画荻和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⑦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⑧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接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换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⑨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⑩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微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⑪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⑫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⑬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类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⑭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第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难以忍受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
B.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一段,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当下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坚硬无情,但只有遵守了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小题2】文章写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出戏,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失去的家园
王方
(1)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青海电视台专题部做编导,每天进出电视台的大门,都会见到看门的王大爷,台里人称“王爷”。王爷多大年纪不知道,留了一把老长的花白胡子,讲一口青海方言,很多话我都听不懂。
(2)有一天下大雪,我要跟摄像出去拍片,但到早了,就钻进门口的传达室取暖。传达室里就我和王爷两个人,我们围着一个火炉,金黄的火苗在炉膛里跳动,炉子上一只被熏得乌黑的大水壶在突突地冒着蒸汽,屋子里有很浓的烟味。
(3)王爷拢着手靠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发呆。忽然,身后的王爷咳嗽了一声,用青海话问我:“尕娃,你兹老家那咋的?”
(4)我漫不经心地说:“南京的。”
(5)王爷突然从椅子上直起身来,浑浊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了一道光亮,他突然来了精神,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的老家也是南京的!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因为在我面前的这个老人绝对是一个地道的青海人。
(6)可是他认真地说,我老家是南京的,600年前被朱元璋皇帝从诸子巷发配来的。
(7)我吃了一惊。他说的是一个600年前的家园。
(8)青海自古就是充军发配的荒蛮之地,除了我父母一代是带着一颗红心,听党召唤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其它朝代这里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直到现在,提起青海还是关押劳改犯的地方。古诗云:“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怎一个荒凉。
(9)一个家族数百年前被发配到这片荒凉的高原上,他们沿着湟水谷地一直向上,然后在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慢慢把根深深地扎下去。一代又一代人,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脱胎换骨,吃米的变成吃面的,吴侬软语变成了西北的方言,曾经细腻的皮肤被凛冽的风沙吹得日渐粗糙,直到没有人再能辨别他们本来的面目。
(10)但是他们心里还有一个“老家”,一条在时光中已经斑驳模糊的诸子巷。他们是被流放的,是被逐走的,他们有自己曾经的家园。
(11)几年以后我来到南京,这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我根本找不到那条诸子巷的遗迹,它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今天的南京对那个老人已经毫无意义,他的家园在六百年前就失去了,那个家园只在他的心里,现实中这条诸子巷是否存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12)有意思的是,我南京最好的朋友,他的家族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家族,他们是为朱元璋墓明孝陵守陵的四大家族之一,600年里,南京城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兵灾动荡,数次屠城毁灭,但他的家族始终遵守诺言留在这座城市里,直到今天,从未离开。
(13)六百年过去了,他们曾经守着的明孝陵成了最著名的景区,他们也不再守着那片地方,但他们一直在这座城市,他们世代相守的那个诺言,似乎已经失效,他们的诺言已无所相守。
(14)600年前,那个被放逐的家族满怀创伤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时,他们也许就意识到再也回不来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将“老家”变为内心的图腾,铭刻于记忆的深处,在心里珍藏了六百年。
(15)这个根不是现实中的,而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归宿。
(16)如今,我已经在南京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七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我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它或许会成为我的女儿在内心的家园,不管她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都是她的家。
(17)有时候,我会在偶然间想起那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想起那个下雪的早晨,想起那膛炉火,在我的记忆里,那膛炉火从未熄灭,因为在那个早晨,我在炉火边听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讲述他从未回去过的家园。
(选自2017年9月《新华日报》)
【小题1】开头叙写与“王爷”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家园”的含义。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