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涛声

陆原

①在眼前摇曳的一望无际的绿色,是棉田的青春,婀娜娇媚,朝气勃发。饱满的激情在田野上张扬,这是江南浓烈的春之景!

②然而,这里不是烟雨迷蒙的江南,而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七月的阳光,在没有白云的过滤下,恣意而为,热浪汹涌,极尽夏日的威力,仿佛要证明它的无穷能量。

③在太阳底下,无形的光线有如万千枚银针一齐刺在身上,焦灼的疼痛感从皮肤底下冒出来,使我极想躲到树荫下,以逃避阳光的暴晒。都说新疆夏季的阳光火辣辣 的,紫外线特别强,这次我真的领教了。难怪我看到台州援建第一师阿拉尔市指挥长蔡文富和副指挥长林杰,都是满脸紫黑。来援疆前,他们是江南典型的白嫩脸 色,没想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脸竟晒得这么黑,可见他们没少在援疆工地和援建的农业园区上跑。

④我站在棉田里,站在火烈烈的太阳下,心想,任何一种植物都经不起这样烈日的烤灼?

⑤但眼前绿色的棉花在无声地回答着它们的可能。嫩绿的棉秆,挺拔纵横向上伸展,连枝秆上毛茸茸的细管也笔挺不萎。一片片硕大的碧绿棉叶如掌托举,万千片棉 叶便像万千只奋举的手掌,让人感受到它们奋发的劲力、不屈的争取精神。这不禁使我心生感慨:棉花也是大自然里的一种生命,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⑥辽阔的棉田,有红花和嫩黄色的花在绿叶下探头探脑,也有的在枝头上迎风摇动,给棉田带来无限诗意。

⑦经八团连队职工介绍,我才知道棉田里那些粉红、大红、紫红色的花,都是从嫩黄色的花朵蜕变而成。清纯的黄花无所顾忌地开放,如天真烂漫的孩童,惹人喜爱。当黄花经风经雨后,便成为娇艳的粉红色,展开的花瓣聚合而起,如青春少女,显得羞羞答答,仿佛知道世间荣辱美丑。粉红色的花朵逐渐变成大红色,然后再 变成深红色,于是凋谢于天地。棉花朵的色变,有如枫叶,待到叶红如丹,美丽的辉煌便是生命的顶峰。这像人生,大红大紫后,便走向沉寂,走向消亡。

⑧虽然,棉花朵的生命凋谢了,但它孕育了新的生命。每一朵深红色的花朵都留下了一颗绿色的棉铃,棉铃在时光里生长万千根银丝,这是棉花朵美丽的希望。

⑨风过处,棉田绿浪起伏。连队职工兴奋地介绍说:“再过十多天,整个棉田便会黄花盖顶,今年棉花丰收,已没有悬念了!”在兴奋之余,可他们又担忧今年的棉花价格继续走低。

⑩但在台州市援疆副指挥长王若嘉的眼里,看到团场棉花丰收的前景,没有担忧,只有喜悦。他不仅是为兵团职工能有棉花好收成而高兴,更是为台州产业援疆的正确决策而高兴。

⑾台州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林杰,是我的老乡和朋友,每一次我从老家给他打电话,他都忙着。我想象不出援疆工作有这么忙?这一次我到阿拉尔,才见证了他的忙碌。我在新疆的这些天,他想坐下来陪我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

⑿前几天,林杰的妻子利用女儿的暑假,俩人不远万里,兴致勃勃来新疆探亲。她们满怀希望林杰陪她俩在新疆玩一玩,但她们想不到计划一个月的探亲假,只用了六天,便让林杰给画上了句号。

⒀林杰跟我说,援疆指挥部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陪她们,不如让她们早点回去。

⒁可以想象,在机场送别的那一刻,林杰一家三口人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有愧疚、有无奈、有酸楚,也有强颜欢笑的理解。

⒂站在棉田里听他无意地聊起这段事儿,我仿佛听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传来的涛声。这被谓为死亡之海的中国最大沙漠,难忘丝路上清脆的驼铃、黄昏里宁静的梵音、不同种族人们的悠扬歌唱,难忘沙漠变成桑田的美丽现实。

⒃像林杰一样,许多援疆干部都把援疆情谊置于亲情之上。这是因为他们自觉地把援疆工作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重大的工作职责,他们把援疆的一汪情感浇灌在苍茫的西部边陲上,要让这里的沙漠变成绿洲,再让绿洲成为宜居的富民之地,要让新疆成为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的新疆。

⒄我聆听着沙漠阵阵涛声,这涛声,是沙漠对绿洲的向往?是沙漠对繁荣城市的向往?是沙漠渴望深埋的矿藏早日服务于建设的向往?

⒅我相信沙漠也是有自尊、自强和奉献精神的,它们不愿意这么白白荒芜偌大的国土,它们也希望自己能为新疆美丽着、能让新疆骄傲着。

⒆我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呼唤,会成为现实的。被全国人民浓浓爱着和深深爱着祖国的新疆,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光明日报》2015.10.9)

【小题1】简析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写林杰的妻子、女儿?
【小题4】题目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涛声”,“涛声”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6 04:1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任之前
午菲
立成今早要回城,老村长史水南再次语重心长地对立成说:“儿子,我还是担心你能否胜任那审判庭长。”
“我知道。”立成从父亲的目光里看出父亲的忧虑。
他一个从小在山乡里长大的野孩子,是赶上机遇靠读书考进政法大学的。毕业后分配在县人民法院工作。先是在刑事庭干审讯,在审理重大疑难案子中显示出能力和才干,不久被提升为副庭长,此后又屡立新功。这次回村之前,他刚被提拔为正庭长。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但惊喜之余是担忧,儿子能当好这个正庭长吗?儿子太年轻了!短短几年里,儿子“一升到总兵”,让他忧虑重重。因此他一再嘱咐儿子判案要细心加细心。儿子也一再点头说会记住父亲的嘱咐。
临别,他再次对儿子说:“正庭长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抓错了人,断错了案,杀错了人,那可是人命关天啊!”
立成望着父亲说:“爸,你放心吧,既然上边看上我这个农家儿子,把这人命关天的重任委托给我,我一定要干好。”
“能这样就好了。”父亲还是一脸担忧。
“爸爸,你看着吧,这么些年,我多少还是学了一点东西。”
父子俩说着,走到大厅头。这时,立成妈提着儿子那只胀鼓鼓的黑色提包,走到他们跟前,乐呵呵地说:“都打理好了。”她仿佛又想起什么似的,亮起嗓门对着厨房嚷道:“立花,把餐桌上那四个米糕给我拿出来,让你哥带回城里给你嫂子吃。”米糕是为立成回来特意做的。
十八岁的立花从厨房端着一只青色大碟子走到母亲面前说:“妈,怎么?米糕只有三块?”
“哪能的?”立成妈双眼落在碟上,颇觉意外地说,“是四块。我放的。”这里的乡俗送外出人的东西忌讳单数——那不吉利。立成妈拉着脸,转身进厨房,在橱柜、灶台四处再寻找一番,出来时却仍两手空空。她生气地对女儿说:“一定是你刚才一个人吃了。”
“我没吃。”立花眨着眼。立成妈说:“你没吃,那还有一块米糕呢?”
“我真没吃!”立花跺着脚。立成妈见了,真想上前给女儿一个巴掌,说:“吃了就要敢于承认。平时你吃十块,妈也不会责怪你。可这次是要送你哥回城的。”母女俩当场瞪起了眼。立成见状,赶紧圆场说:“少带一块没关系的。”
“不是这个意思。”立成妈一脸不高兴。“她没吃,难道这米糕还会走路?”她转对立成爸说,“那就是你刚才进了厨房,嘴馋,给吃了一块。”立成爸说:“你别冤枉我,我七老八十,会去吃下这块米糕!”
一家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然后在大厅里争辩起来。
立成皱了一下眉头,沉思了一下,说:“妈说得也对,这米糕都没吃,总不会长腿跑掉的。”说完,立成突地走进厨房,随之一手一个脸盆,一手一碗清水走了出来,对着一家人说:“妹妹,你先喝一口水,再漱一下口,啐在脸盆里。”立花有点惊异地说:“哥,你这要干吗呀?”嘴上这么说,但还是遵照立成的话做了。立成看了看脸盆里的清水说:“哥给你正名,妹妹,你没吃米糕。”立成转对母亲说:“你也要依样喝口水。”母亲不知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半嗔着说:“妈能自己吃了,再赖你们。”说完也喝了一口水,啐在脸盆上,水清澄透明。
“她们都没吃,”立成说着,转对父亲说,“你呢?”
史水南对儿子说:¨“我可是你老爸,难道我也要像她们喝清水,给你断明?
立成说:“那当然。在这个时候,你是我爸但也要喝,不喝,怎么能自证你的清白呢?”
老村长拗不过儿子,只能喝了一大口清水,还真的在嘴里漱了起来,继而把水重重地啐在脸盆里——吐出的水全是金黄色的米糕屑。他先是半红着脸,然后放声地笑出声来:“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
(2017年第6期《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史水南对儿子的担忧,到结尾担忧解除,史水南的担忧心情,是小说叙事的线索之一。
B.在史水南看来,儿子太年轻,几年来一路升迁,法庭庭长的位置关系着案情、人命,因此,他担心儿子不能胜任。
C.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里,立成母亲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她身上有些迷信色彩,同时,吝啬而多疑。
D.小说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特色鲜明,重视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生动。
【小题2】(小题2)小说中四块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结尾,史水南说“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试联系立成审理的“米糕案”说说史水南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

⑵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

⑶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1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2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

⑷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

⑸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

⑹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

⑺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

【小题1】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
【小题2】填入第⑶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非 而是B.不仅 而且C.是因为  所以D.如果 就
【小题3】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
【小题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⑷段作者的观点。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
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
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
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
【小题6】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
A.合欢树B.邂逅霍金C.想北平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积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执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子贡归入货殖之列,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C.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物的列传,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D.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则表示对其人并不尊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史记》的批判精神,司马迁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形式批判历史。
B.“太史公曰”是《史记》各篇之后的专评,相比较而言,这种形式的批判最重要,这一点从文中的详略安排也可以看出。
C.《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D.文章第三段在论证“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这个观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B.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C.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D.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小题2】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0年,南非正式提出加入四国峰会。2010年底,中国以轮值主席身份代表其他成员国邀请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实现首次扩员。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舆论认为,南非的加入将使“金砖国家”的地域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大幅增加至13.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将达到14.81%。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

“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金砖国家”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点多元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民主化的自然推动力。“金砖国家”在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有着相同的关切和主张,加强协调、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摘编自“腾讯新闻”《金砖国家:引领世界成功发展的缩影》)

材料二:

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经济增速图示。发达经济体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经济处于发达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等。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金砖五国(含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即为新兴经济体。

材料三:

在2000年,中国经济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总和。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美国经济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日本经济已陷入停滞,德国和法国继续引领欧洲。巴西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印度的经济增长也在提速,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几乎扩张了六倍。

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就会超过美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都会保持巨大的发展势头,美国则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成熟而放慢前进的速度。

到2050年,预计中国经济会比美国高出50%,印度经济可能紧随其后,并在几年后超越美国。日本和欧盟几个核心国家的经济则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经济力量大转移》)

材料四: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于2017年9月5日在厦门落下帷幕。过去十年,金砖国家的合作为维护一个包容、民主的全球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尽管金砖国家内部关系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实。

有两个重要因素确保金砖合作机制的长期存在:一是建立一个超越“美元标准”的金融秩序;二是通过和更多南方国家建立合作,实现全球治理机构的民主化。

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等领域规划合作路线图等,是金砖国家为建立新的货币安排做出的努力。即使尚未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也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未来十年,金砖国家仍将面临诸多挑战:五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南非等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仍未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因此,科技合作和价值链融合对于金砖国家实现合作共赢至关重要。

(摘编自“国际在线”《巴西学者:金砖国家从容应对挑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0年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它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B.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均有提升。
C.“金砖国家”走到一起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协调、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成为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D.预计2050年中国经济会高出美国50%,印度经济紧随中国之后,日本和欧盟几个核心国家的经济则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显示金砖五国中,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增速贡献最大,印度次之,其他三国的贡献较小,而且贡献率基本持平。
B.根据材料二可知,金砖五国的经济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且这五个国家2011年的经济增速均比2012年的高。
C.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初期,美国经济仍然是中国的两倍多,日本经济已陷入停滞,巴西、印度、俄罗斯经济则获得了发展。
D.未来十年,五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仍未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所以需要加强科技合作和价值链融合。
【小题3】请简要概括金砖五国对世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