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征 服
陈忠实
夜已深,天很黑,田野悄悄静静,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闷热散开了。南葫芦攥着一柄钢叉,死死盯着那个贼。那贼正蹲在菜园地里。南葫芦渐渐看分明了,那是南红卫。高中毕业生,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你在南村扯旗造反,整南恒的二爸……南恒今年当了队长,有你好受的,等着!
只见南红卫拔了一堆葱正往外转移。南葫芦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举着钢叉。南红卫一惊,接着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
南葫芦把钢叉收回,呵斥说:“走,见队长!”倒霉透咧!南红卫边走边想。队长南恒是我的对头。看你南恒怎么揉搓我吧。“文革”中,我整了南恒二爸又怎么样呢?南恒二爸在“四清”运动中,把我南红卫的老子整得还不惨吗?那年正好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分数够了,政审通不过。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队长南恒惊醒了。他披上布衫,出来开门。问:“啥事?”
“光彩事!”是南葫芦得意的调门。南恒明白了:南红卫偷了南葫芦承包的大葱。
黑暗中,这十二张嘴也辩不倒的南村文化最高的农民站在那里,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
“哈呀!葫芦叔——”南恒习惯地用食指顶顶鼻头,笑了,“红卫是我派去的……”
“你说啥?”南葫芦打断他的话。
“我派他去拔葱的。”南恒肯定地说。
“你……”南葫芦张着嘴,合不拢了。
“我想看你到底负不负责任。”南恒仍然平静地说,简直跟真的一样。
“噢!这……”南葫芦一下泄了气。南红卫转过脸,发出两声尴尬的笑声。
三人散后的好一会儿,南恒又听到有人敲门。南恒拉开门闩,一眼瞅见门口站着南红卫,问:“你还没睡?”
“睡不着……”
“好,咱俩扯扯。”南恒热情地说。于是俩人走在街巷里。
“刚才那事,你下一步……准备咋办呢?”
“没有下一步。”村巷里只有他俩的脚步声。
田野里比村巷里亮多了,清凉的带着湿漉漉的水汽的夜风,吹得人心里好舒畅,河滩里水鸟单调的叫声,更显出田野的寂静。两人在大路边坐下。
“你为啥不整我呢?”南红卫突然转过头问。
“我不想整任何人,我今年当队长,能不能把南村的事办好,是另一回事。”
“你刚一上台,把你堂哥整惨了,”南红卫说,“对我咋这么客气?”
“我堂哥挪用公款,不能不整!你呢,我想拉你进队委会,把你的面皮扒光了,就不好用了。”
“把我拉进你的班子?你是怯那些‘四清’运动中挨了整的人,是不是?”南红卫反问。
“对!”南恒承认了。
南红卫得意起来:“我早就看穿了你。”
“你先别得意,”南恒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那一半是啥?”南红卫问。
“你有文化,有本事,对村里有用处。”南恒说,“你当队长那几年,村里烂了,穷了,也有当时社会的原因。你有几件事办得好,比如办秦川牛场、办砖场……”
“甭提了!”南红卫叹了口气,“一样也没成。”
“不成的原因,关键在你只依靠你的那一股势力,把另外几股势力当敌人。”南恒说。
南红卫沉吟半晌,不得不承认。
“你宁可南村继续烂下去,也不能容忍我南恒当队长!”南恒毫不回避。
既然谈开了,就索性说个明白。“痛快!我承认。”南红卫激动地站起来,“我今晚来找你,就是想听你说句实话。”
南恒也站起来:“不整你,就是这原因。”
“我这号人……吃软不吃硬,”南红卫表白说,“其实,真正厉害的,是老弟你这号人!”
“甭钩心斗角了!老哥!”南恒也诚恳地说,“斗了十几年了,斗得大家碗里一天比一天稀!”
“南村不是没能人!”南红卫说,“却把本事花到钩心斗角上去了。”
南恒扶一下眼镜,高兴地叫起来:“这才是一句实扎扎的话。再往下说呀!”
“完了。”南红卫说,“我睡不着。你包庇我,比罚我更叫人羞愧。我找你就是想说这句话……”
“好了,不说这事,”南恒说,“告诉你吧,我准备重办秦川牛繁殖场,这是独门生意。你准备一下,县里物资交流会就要开了,你去给咱物色几头纯种秦川牛回来。”
“那没问题!”南红卫说,“我研究过秦川牛!”
“咱俩可要共事了……”南恒说。
“要共事就共到底……”南红卫说。
繁星在不知不觉中隐匿起来了,湛蓝的天幕上,只有几颗很大的星儿,发着红蜡头似的光,晨风轻轻掠过田野,黎明了。 (有删改)
(注)“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的形式,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真实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B.南红卫被抓后,自认倒霉,摆出一副随便咋办的架势,被南恒包庇后,心存疑虑,主动找南恒问个究竟,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
C.小说对南葫芦的语言着墨不多,但言简意赅。“走!见队长”刻画出南葫芦的强势;“光彩事”运用反语,刻画出南葫芦内心的得意。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如写能言善辩、南村文化最高的南红卫偷菜被抓后“把脸摆到另一边,任南葫芦挖损”,刻画出他的傲慢。
【小题2】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小题3】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2 01:21: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秋节
贾大山
月亮从村东的树林里升起来,好像一盏又大又圆的天灯,吸引着满街的孩子们。
冬冬跑回家,扯住妈妈的衣襟,蹦跳着说:“妈妈,月亮爷爷出来啦……”
“给你,馋猴儿。”淑贞笑着,从饭桌上的小盆里抓了一把红枣,拿了一个石榴,塞到冬冬手里。冬冬不满足地说:“妈妈,我要月饼!”
“怎么,你没买月饼?”
不知什么时候丈夫回来了,静静地站在淑贞身后。他叫春生,是生产队长。
“我没买。”淑贞笑笑说。
“咱队里几家没有买月饼?”
“好几家哩。”
“你们太省细了!”春生一皱眉,责怪地说,“咱队里就那么穷吗?一年一个中秋节,孩子跟着我们吃不上一块月饼,像话吗?”
“你别说了,供销社还没关门,我这就去买。”淑贞说着,拉上冬冬朝街里走去。她是一个贤惠的女人,从不招惹丈夫生气。
淑贞从供销社回来,西院的严四老汉蹲在院里,正和春生说话。严四老汉是个戏迷,平日爱说爱唱,总是乐呵呵的。今天却沉着脸,满怀心事地说:“春生,我家老二过年要结婚了,你看我那房子……”
“不是种上麦子就盖吗?”
“唉,人有百算,天有一算。盖房子。办喜事,我还指望分一次红哩。可是咱那棉花……”
“不要紧。”春生笑着说,“今年的棉花是不如去年的好,可咱们的副业不少。再说棉花也不是全不行了,村南那四十亩,一棵树上还平均六个半桃哩。”
“这么说,分红没问题?”
“没问题。”
“我那房子……”
“盖,种上麦子就盖!”春生庄重地说。
“好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严四老汉站起来.哼着京戏“八月十五月光明喏”。乐呵呵地走了。
“春生哥,我这作业组长没法儿干了!”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我领导不了严老八。”腊月开始告状了,“今天耕地,严老八耕了四亩半,韩玉林也耕了四亩半。两人一样记工,他不干。他骂我浑蛋,骂你……也是浑蛋!”
春生望着渐渐升高的月亮,副队长双锁磨磨蹭蹭地来了:“春生,村西那片棉花,还浇不浇?”双锁做工作好犯冷热病。村西的棉花长相不好,严重地打击了他的情绪。春生反问道:“你看呢?”
“我看,浇不浇都一样。”
“胡说。”春生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日记本子,翻开说,“浇不浇怎么会一样呢?”
双锁接过日记本,按亮手电,只见那一页上有几行钢笔字,写得很清秀:
棉花后期浇与不浇对比试验:浇水的,百朵重569克,衣分39.4.品级129;不浇的,百朵重537克,衣分38.6.品级129。
双锁看罢。愣了一下,嘿嘿笑道:“你叉把我战胜啦,我挪机子去吧!” 春生眼睛一亮,瞅定腊月,“你和老八大伯吵架啦?”
“光吵没骂。”
“哎呀,难怪他骂咱们浑蛋哩。”春生反倒咯咯地笑了,“今天耕地.玉林大叔耕的是头遍,老八大伯耕的是二遍。耕二遍的要挑垄沟、摊山沟;耕头遍的不挑垄沟,不摊山沟。两人一样记工,是不合理。看来咱们的劳动定额还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哩。”
“几时研究?”
“明天黑夜。”春生说着,猛然抓住腊月胳膊,“腊月,吃了饭没?”
“没哩。”
“不要走了,就在这里吃吧,今夜有趟美差。”
月亮升上枣树的梢头。淑贞把剩下的两个月饼刚刚收拾到篮子里,春生回来了。淑贞一见,不由吃了一惊。他满面灰尘,走路仄仄晃晃,好像踩在棉花垛上一样。他朝枣树上一靠,两腿一软,身子顺着树干慢慢滑下去、滑下去,蹲在地上了。淑贞近前一看,又见他脊梁上湿漉漉的,散发着一股汗腥味儿。淑贞忙问:“你们又去装火车啦?”
春生点点头,眼睛也懒得睁,微微一笑,说:“你猜,我们装了多少?”
“我猜不出。”
“我们卸了七百包盐,装了七百包粮食,给队里挣回……”他用手背掩着嘴角,打了个哈欠,“……五十六块钱……”
“几个人?”
“六个。”
淑贞眉毛一颤,呆呆地望着春生清瘦的脸。七百包盐,七百包粮食,那是两万八千斤的重量啊!她心疼地说:“吃个月饼吧,走时你吃得不多。”
淑贞收拾饭桌的时候,无意中朝篮子里一看,仍然有两个月饼;细一检查,篮子里少了一个昨天贴的玉黍饼子。她赶紧走到屋里,只见春生斜在炕上,已经响起均匀的鼻息。她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轻轻摇了几下。想叫醒他。他翻了个身,突然说道:“盖,种上麦子就盖!分红没有问题……”说罢,咯咯笑了两声,又响起均匀的鼻息。
淑贞不忍打断他的好梦,轻轻地走出来,坐在院里的蒲团上。③院子里月光如水,格外安静,格外凉爽。西院里,严四老汉还没有睡,快乐的歌唱声里带了几分醉意:
“八月十五……月光明喏……”
本文发表于1980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干部和队员的形象,他们性格各异,小说时代特色鲜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春生回到家中,知道淑贞没有买月饼给孩子吃,对妻子养成的吝啬习惯很不满,他认为一年就一个中秋节,应该让孩子过个好节。
C.淑贞面对丈夫的责怪,却不招惹丈夫生气。表现了她的逆来顺受;而当丈夫因为扛包劳累而归时,非常心疼他,又表现出她的温柔体贴。
D.小说中两次写到严四老汉唱“八月十五月光明喏”,前后照应,既突显了严四老汉对春生的信任,又体现了他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
 
E.小说描写腊月向春生告状,说给耕一样地的“严老八”和“韩玉林”记一样的“工”,被严老八骂“浑蛋”,这是为了表现腊月的无能。
(2)小说画横线的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整体上有什么作用?第一、三处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春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请结合全文,从主题、人物、情节、手法四个方面探析本文所体现的“纯净”。(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小题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稻草垛咖啡馆

宗璞

阿虎是小名,叫阿虎便有一些希望他做大事的意思。阿虎曾经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公司工作,并任本地区分公司总经理,很得领导层的重视。都传说他要高升了,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不但拒绝高升,连本来的职位也辞掉了。

过了些时候,街角出现了一家小咖啡馆。进门处有一大幅画,画着大大小小的稻草垛,这就是咖啡馆的名字,让人想到阳光和收获,似乎还有些稻草的香味,混杂在浓郁的咖啡香味里。

阿虎的妻子白凤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她可不是容易改变生活方式的。为了阿虎要换工作,他们已经讨论了几年,两人甚至准备分道扬镳,迟延不决是因为五岁的儿子不好安排。

几个月前,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在办公室猝死。这事大家谈论许久,也就慢慢淡忘了,却为阿虎的主张增加了砝码。白凤一时深感人生无常,不再劝说,便随他离开高楼,到街角开了这家咖啡馆。

他们离开了大公司的钩心斗角,那里每个人身上都像长满了刺,每个人都必须披盔戴甲。经营小咖啡店就自由多了。他们还烤面包,做糕点,也做一些简单的菜肴,不久这稻草垛就出了名。

常有人下班后在这里吃点什么,有些顾客是阿虎以前的同事,他们说:“你的咖啡馆眼看兴旺起来了,还不开个连锁店?你是个能成功的人。”

阿虎笑笑,说:“成功几个子儿一斤?人不就是一个身子、一个肚子吗?”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常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阿虎的父亲是三家村的教书先生,会背几段《论语》、几篇《庄子》。不过几千字的文章,他不但自己受用,还教育儿子,乡民也跟着心平气和。阿虎所知不过几百字,常想到的也不过几十字,却能让他知道人生的快乐,不和钱袋大小成正比。

白凤没这点哲学根底,对阿虎不肯扩大再生产不以为然,说阿虎不求上进,两人不时闹些小别扭。

一个初秋的黄昏,空中飘着细雨,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来,他也许得过中风,走路有些不便,神态却依然安闲。他是小店的常客,照例临窗坐了,要一杯咖啡。

咖啡送到老人手中,老人啜了一口,满意地望着窗外。雨中的梧桐树叶子闪闪发亮,可能有风,两片叶子轻轻飘落,飘得很慢。老人忽然说:“树叶落了,又一次落叶了。”阿虎一怔,马上明白,这是老人自语,不必搭话。

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位瘦削的女子,衣着新式。阿虎认得,这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从没有来过,忙上前招呼。女子挑了一张靠近街角的桌子坐了,要了一杯卡布其诺,笑笑说:“早就听说你这家店了,果然不错,一进门的稻草垛就不同寻常。”阿虎见她容颜很是憔悴。记得有一次大型活动,她穿了一件带银白毛皮领的淡紫色衣裙,代表公司讲话,赢得了不少赞叹,阿虎也在场。在生意场中,这位副总的精明能干、美貌出众是人人皆知的,现在分明老了许多。

女子不在意地打量店内陈设,看到窗前坐着的老人,有些诧异。略踌躇后,她站起身,向老人走去。老人还在看着窗外的梧桐树,也许在等下一片叶子飘落。

“您是一一”女子说出老人的名字。

老人移过目光,定定地看着女子,有礼貌地说:“你认得我?”

女子微笑道:“二十年前,我曾给您献过花。前年我们组织论坛,您还有一次精彩的演讲。”

老人神情木然,过去的事情离他已经遥远了。

他迷惘地看着女子,眼前浮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光亮的黑发向后梳成单辫,把一束鲜花递给他,转身就走,跑下台阶,却又回头,向他一笑。

过了十年,有一次论文答辩,一名要毕业的女学生和评委们激烈辩论,是他最后做出裁决。那名女学生也是这样粲然一笑说,曾给他献过花。他记起她的笑容,不觉说,你长大了。

又是十年,他已不大记得那次论坛。他脑海里装载的已经太多了。

眼前的女子已经不是水灵的小姑娘、大姑娘,而是一副精力透支、紧张疲惫的模样,擦多少层高价面霜也遮掩不住。

女子坐在老人对面,忽然倾诉说:“我太累了,真没意思。”

老人神情木然,手脚忽然颤动了一下。阿虎端了咖啡来,听见这些话,心头也颤了一下。

“我会老的。”女子对老人说。她看着那满头白发,心里想:像您一样。

阿虎回到操作间,见白凤正站着发呆。她从后门进来,听见了客人的谈话。

“我想你是对的。”她对阿虎说。

老人默坐,又聚精会神地看着梧桐树。又一片叶子落了。

客人走了,阿虎二人心里阿闷的,提早关了店门,迎门挂着那幅招牌画,一个大大的稻草垛,这是他们的靠山,他们不需要再多了。

不久又有消息,说这条街的房屋都要拆了,要建一座大厦。他们可能还得回到楼底,找一个角落开一家小店讨生活。店名还叫稻草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咖啡馆名为“稻草垛”,进门处挂有稻草垛的大幅图画,其寓意是向往农村宁静生活,并象征着收获丰盈。
B.父亲说“鷦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在说人们生存、生活本身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不必有过分的贪欲。
C.小说在写作上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大公司与小咖啡馆的对比,阿虎与妻子生活理念的对比,顾客中老人与女副总际遇的对比。
D.结尾说这条街要拆建大厦,城建飞速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而阿虎仍坚持找一角落开咖啡店,表明他坚守自己的生活理念。
【小题2】对老人和女副总这两位次要人物,小说着重写了他们怎样的过去和现时表现?请概述出来。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看,写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题3】阿虎辞去大公司工作去开咖啡馆,促使他作出如此改变并坚定不移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
陈再见
老汤走出去,又折了回来,“应该带点什么吧?”他咕哝着,像是在向妻子询问。“那就带几个鸡蛋吧,米缸里刚好有八个。”妻子对事情有不同看法。“我早就说过,汉金这一家子,没一个好人,都白眼狼。”妻子说。
那一巴掌下去,老汤就后悔了。平时他再怎么生气都能克制住,这一次,他怎么就没控制好情绪呢?莫名其妙地,老汤就因为秋水背不出“锄禾日当午”的下一句而扇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本可以做做样子,却打掉了秋水两颗牙齿。
路灯下,老汤又把鸡蛋数了一遍,没错,是八个。他一路上都在酝酿,怎么跟汉金把事情说清楚。
老汤有一句话是必须当着汉金的面说的“即使不是秋水的老师,作为叔,打了秋水,就算是重了点,你也没必要闹到学校,当众与我翻脸吧。”这话其实是老汤的妻子说的。老汤走在路上,越发觉得妻子的话有理,有力量有气势,肯定能把汉金说得哑口无言,反过来赔礼道歉。这么想时,老汤觉得理直气壮了,觉得没必要给汉金家带八个鸡蛋了。
在巷街口的榕树下,老汤站了一会。这棵年代久远的榕树,见证了老汤和汉金在巷街口玩捉迷藏躲进它根部水桶大小的黑洞的童年;见证了三年前老汤的儿子溺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里一步;见证了老汤现在的踟蹰。
四周静悄悄的,夜不是很深。白天下了一场大雨,巷街上湿漉漉的,一个人影也没有。老汤突然有些紧张,像个贼一样站在人家门口,被人看见了不好。于是,老汤把手里提着的八个鸡蛋藏进了树洞里。
老汤决定去敲汉金家的门,他跺跺脚,努力让自己的脚步铿锵有力。
门开了,咯吱一声。老汤没想到,几十年了,汉金家还是这扇柴门,油漆掉了不说,连木板都被虫子和时光腐蚀磨蹭得像是雨水冲刷过的泥地。
汉金一家差不多都睡下了。除了两个大女儿睡在隔壁的小房间里,其他五人都挤在一张被加宽了的门床上,汉金和妻子睡南头,三个各相差一岁的儿子则像三条秋刀鱼一样并排睡在北边。
“秋水,你起来,汤老师来了。”汉金喊。
秋水翻身下了床,他的嘴巴已经肿了,像是含着一个鸡蛋。老汤抬头看了秋水一眼,发现秋水的目光躲闪,没敢看老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低着头玩手指。老汤顺势环视一圈,杂杂碎碎,没一件像样的。
说什么呢?好半天,老汤叹了口气,问汉金:“汉金,我儿子死了几年了?”
汉金被这么一问,愣住了,他没想到老汤不说秋水,反而说起了自己的儿子。
“三年了吧。”
“好,你还记得啊。”
“记得,那次秋水差点就死了。”汉金看了秋水一眼。
“是我儿子把你儿子救了,你儿子没死,我儿子死了。是不是这样啊?好几年前的事了,我都忘了。”
汉金突然接不上话,他被老汤这么一问,噎住了。
“老汤,我……”汉金终于开口,“谁也不希望那样的,是吧。我知道你有气,有怨,可你也不能拿孩子报复啊,他懂什么,这么小。”
报复?汉金说了“报复”二字。老汤那一刻真想起身像扇秋水一样扇汉金一巴掌,但他忍住了。老汤开始觉得有些事情原来是真的说不清楚的。老汤在路上准备的一肚子话,突然间一无是处,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的?有些事情需要心领神会,凡事都需要点破的话,便会变了味。老汤真不想说了,尤其是扯到儿子的死,他是一句都不想重提的。
老汤累了,他想回去睡觉,便起身要走。
“要不,”汉金也起身,“我明天再找一下庄校长,不要医药费了。”
“汉金啊,你还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老汤叹了口气,“我不是为那么点钱来的。医药费怎么能不要呢?你看秋水的嘴巴都肿得跟猪八戒一样了。”
汉金笑了,秋水也笑了,床上的人也掀开被子笑。
老汤站在门口,回头一看,汉金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孩子都下了床,一家人看着老汤离开。老汤突然心里一热,他想起最后把儿子挣扎的僵硬的身体抱进棺椁的那一幕。老汤一转身,泪水掉了下来。
老汤走出一大段巷街,才想起藏在橡树洞里的八个鸡蛋,又匆匆往回走,拿了鸡蛋,悄悄放在了汉金家的门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不断闪回的插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汤这一温厚朴实的普通乡村教师形象,也勾勒出贤惠的妻子、无情的汉金等次要人物形象。
B.对于道歉,老汤心里有过波动:先是觉得理亏,准备道歉;接着认为妻子的话有理,汉金应向自己道歉;最后面对汉金的中伤,放弃说理。
C.小说多次设置悬念,令读者疑窦丛生,不忍释卷,如老汤妻子的抱怨、老汤的“莫名其妙”“汉金狠心没到过老汤家”等。
D.老汤的儿子为救秋水而死,本应对老汤心存感激的汉金却认为老汤是在报复,这体现了人性的冷漠,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绝望。
【小题2】请简要分析“八个鸡蛋”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些事情必须说清楚”是老汤的个性,可老汤最后为什么不想把事情说清楚了?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E. 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小题2】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