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 “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在当时人所著的《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B.宋代审理案件,由中央机构断司或地方机构鞫司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独立审讯,对犯罪事实进行独立调查。
C.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D.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B.宋代的行政长官,整体表现是严重缺乏法律素养的,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C.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D.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B.儒家的四书五经,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与专业的法律知识是背道而驰的,是不能拿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的。
C.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D.宋代的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即便被赋予了这种权利,也会因法律知识缺乏而无法行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1 12:0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 义缺乏足够了解。广东卫视日前推出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 ,让中医药进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草药文化的神奇魅力。神秘、玄妙、晦涩难懂,是多数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观感,因此敬而远之。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台,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年初,一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让瑞士日内瓦刮起强劲“中医风”,展示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 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姿态。最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统的中医药也成 了让各国老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生生不息的岐黄之术将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中医文化传播 也应该“掀起你的盖头来” 。
材料二:
《2016 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5 月 16 日在北京发布,报告用中医的理念、思想、学说, 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 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该报告的调研对象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规 模的城镇人群,结果显示,2016 年度中医健康指数 60.9 分(满分 100 分) ,健康状态居民比例为 51.0%。针对该数据,报告从中医角度,对城镇居民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群体差 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
材料三:
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

材料四:
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 2017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 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 不确定性因素。 《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 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医药法》提出,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 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民间祖传、师承的不少中医从业人员因为学历、专业等问题,难以取得中医医 师执业资格,《中医药法》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 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 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 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秘境神草》——制作单位是——广东卫视——制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认识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B.《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调查对象是——全国不同人群——调查内容是——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
C.《中医药法》——适用范围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医药——法律性质是——中医药行业首都综合性法律。
D.《中医药法》——民间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医师资格获取方式——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及省级主管部门考核合格——执业注册后——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人开业或在医疗机构内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极富中国元素的中医药在国外备受推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医药成了各国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处方。
B.《2016 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医健康指数不高,并分析了主要健康问题、影响健康因素和群体差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从《中医调查报告》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增长的势头迅猛,不久中医就会赶超西医。
D.材料一显示不少人对中医药缺乏足够的了解;材料三显示相对西医,中医处于弱势地位;材料四显示《中医药法》为民间中医执业开辟了新途径。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中医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 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未受到国人的足够重视。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过去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5564万人,每年减少1391万人。这充分说明脱贫攻坚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效果。但经过多年的快速减贫过程,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指出,保证全国各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有比以前更大的扶贫力度、更有效的扶贫举措创新。
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需要兼顾长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和短期增收项目,结合各地实际,创新更精准的扶贫方式。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有贫困村103个,近年来,陇县按照产业精准到户、保障精准到人思路推行“菜单式”扶贫,实施产业、基础设施、社保三大类72项“菜单”项目,收到良好效果。
2013年以来我国农民可支配收入年均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但低收入组农户人均收入平均下降了0.2%。2014年和2016年,低收入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下降了5.5%和4.4%。报告指出,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乏力的原因主要有3个:外出务工人数增速下降;2013年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另外,从2016年开始,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贫困和低收入农户基本上难以享受到。
2016年我国低收入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现价3006元,仅比扶贫标准高出54元。“如果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不能有所增长,有可能出现一边扶贫一边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的局面。”报告指出。
(摘编自2018年1月8日中国经济网《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
材料二:
在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扶贫”发展。
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此,要归集、采集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和家庭数据,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数据库,开展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大数据分析,真正实施精准扶贫。建好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数据库之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掌握一个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分布规律等,有利于宏观把握本地区的扶贫工作重点、扶贫措施和扶贫模式。
同时,许多事例表明,信息闭塞是产生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不掌握农产品销售需求信息,农产品卖不出去,守着优质农产品却依然贫困;不了解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养成不良生活习惯,小病积成大病,因病致贫;不知道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救灾知识,因灾致贫。“互联网+扶贫”模式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将有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如何让脱贫资金发到贫困人口手中,减少和避免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和挥霍浪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互联网+”是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利用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数据库中的信息,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或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将扶贫资金直接拨付到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银行账户,减少中间环节,使扶贫资金真正发到贫困者的手里。
(摘编自金江军《以“互联网+”创新扶贫工作模式》)
材料三:


材料四:
精准扶贫,民企亦是中坚力量。碧桂园作为世界500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孜孜不倦地投身扶贫公益事业,累计公益投入超过36亿。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拔掉贫困的穷根,关键靠教育。创办于2002年9月的国华纪念中学,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碧桂园投入巨资办最好的免费学校,已构建起教育扶贫生态圈,并显露着巨大积极效应。接受碧桂园资助的学生,圆了自己的求学梦同时,也陆续积极地回报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岭下村位于泰宁县新桥乡东部,是中央苏区基点村,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村。精准扶贫后,不仅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为助力新桥乡岭下村的振兴,今年3月2日,碧桂园集团福建区域组织人员来到岭下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与新桥乡达成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合作意向,签订了共建协议书。
近年来,碧桂园集团还通过多方合作,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形成,实现了村民放心种植、本地就业、持续脱贫。
(摘编自涂文进《企业助力精准扶贫的“碧桂园模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扶贫工作在近4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每年都以千万人速度减少,但剩余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B.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县,陕西省宝鸡陇县大胆创新,推行“菜单式”扶贫,短短几年完成扶贫任务,走出了一条典型的精准扶贫之路。
C.由材料三图1可知,2001-2016年间,来自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同比增长率均大于5%,2016年增长幅度更大。
D.针对低收入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人减少,有可能出现返贫的现状,相关方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收入,如完善农业生产支持补贴等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三图2可知,2012-2016年我国贫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应与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及同比增长率逐年加大有关。
B.贫困往往与教育薄弱、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紧密相关,碧桂园为此投入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办免费学校,为教育扶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C.精准扶贫不仅是政府的事,也需要广大民企的积极参与,碧柱园在扶贫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D.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曾是建立卡贫困村,依托自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优势,通过精准扶贫,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小题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材料二进行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触抚绿色毕淑敏
①1998年夏天的许多日子,我在大兴安岭穿行。看到的绿色比有生以来见过的所有绿色,叠到一起还要厚。以前曾到过雪原,海洋,大山大川,沙漠旷野……感慨万千。在自然界的雄奇景观中,与原始森林相见如此之晚,快乐中有大遗憾。
②从小在城市,水泥丛中的绿色很窄,享受绿色是很奢侈的事。后来当兵去了藏北,高寒缺氧,荒凉无比,除了冰山戈壁,什么也看不到,绿色便成了一个缥缈的梦想。在大森林里,呼吸到无边无际的绿色,从心灵到皮肤,染成薄荷。
③路途艰辛坎坷,几乎是我从高原归来后,最颠簸的一次旅程。乐在思绪轻灵。面对莽莽林海,你会想到远古,祖先曾在这样的密林中生息,飞快地攀援,从猿到人。如今我们会了许多本领,可是我们砍伐森林,恩将仇报。你会想到是做一棵公路边的树?还是做林海中的树?你会想到人也许有前世和再生,也许曾是或将是某种酸甜的野果……
④林中密集的红松苗,像毛茸茸的小笤帚,扫得胸中一片清凉。熙熙攘攘又恬恬静静的新生之物,充满了生命的单纯,给人以轻捷明朗的快意。
⑤沿松花江逆水而上,面朝岸边逶迤的青山,无言以对,只是呼吸和感受,兀自交融。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在磅礴秀美的山水之地,触抚绿色,灵性和力量流淌人心。
⑥在满山遍野的野花中,有人惊叫发现了野罂粟,我很快地奔过去,近了才知看差了,那不是罂粟而是芍药,若有所失。好在没过多久,善解人意的野罂粟,就很美丽很俏皮地列队倚在路边。一时大家停步伫望。有人悄声问我:这就是《红处方》中描写的罪恶之花?
⑦我说,先澄清,我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它们只是地球上的一种普通植物,生根发芽开花结子。它们无辜,有罪的是人性中的弱点膨胀至邪恶,利用了罂粟。以前只见过人工培植的罂粟,没见过野罂粟,此刻得以亲见,它们和我想像的真是一样,杂在众多的野花中,朴素平凡,并无特别勾引人的妖娆。天地贵公平,赏罚应分明。该是人类自己的责任,就勇敢地承当,理性地解决,不要怪罪无知无觉的植物。
⑧仰望苍莽垂直的绿色,难以抑制地想到培育的艰难。成长一棵树,相当于人的一生。对那些珍贵的树种,这时间还远远不够。在大兴安岭阴坡,一棵樟子松须一百五十年才可成材。毁坏一棵树,只消片刻工夫。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比方能把人类送上火星跳舞,但你绝无妙法在十年之内,把一棵美人松的幼苗,催成一柱栋梁。
⑨大兴安岭名称,也许是“大”、“兴”、“安”这几个字,给人豪迈宁静之感,好似钢筋铁骨固若金汤。其实环境链相当脆弱,腐殖土层只有半尺薄。一旦砍去林木,水土暴露在空气中,快速流失,砂石崩塌,遗下一堆堆瘌痢头样的岩块,布满苔藓,凄惶得很。看到大兴安岭植被破坏的情形,心好像被锐指掐住,一缕缕坠血。甚至比看到西北寸草不生的土岭,还要痛楚。那边好歹是旧伤痕,而大兴安岭是新鲜的刚刚骨折的胸膛。
⑩听说世代以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已决定放下最后的猎枪。伐木工人也要渐渐地转成以种树为主了。一位林业工人说,种一棵树,要百年之后才见钱,那时我早已变成山老鸹了。在我活着时,靠什么过好日子呢?都说森林是城市的肺,大兴安岭向整个北半拉子中国供氧,北京人是不是该给我们付些制氧费?
○11于是想到格拉丹冬雪山,孕育了长江,应该向我们收水费。北冰洋应该向我们收制冷费。太阳应该向我们收取暖费和照明费。
【小题1】第一段结尾的“快乐中有大遗憾”一句,在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4分)
【小题2】作者“不认为罂粟有罪,尤其是野罂粟”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3】阅读文中的划线句“一旦砍去……还要痛楚”,回答问题。(8分)
【小题4】文章结尾妙趣横生,请结合本文主旨,谈谈你理解。(4分)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  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  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的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C.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D.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得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悲哀。
【小题2】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