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圣经》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任何传承物在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2题为选择题(1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圣经》,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 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述家。
【小题2】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小题3】(小题3)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13 10:5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儿童文学里几乎有一个人应该有的一切美好,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儿童文学不是从来就有的,币是诞生于人类对于自己年幼生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更人性和艺术的关怀、更恰当的故事和书籍给予之时人类成熟的儿童文学史总共也就二三百年让现代人在童年时阅读到儿童文学,是诗意文明、浪漫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也含有对生命的实用意义童年时光会有许多内容陪伴,儿童文学是其中一个高级部分文学、艺术本是人的生命所创造,却常常被悬置,因为人更注重看得见的物质和利益,却不是如泰戈尔所说,更愿意把“无物”的诗握在手里巴金说,童话虽然讲的都像梦话,但是这些梦话里有新鲜空气,值得生活中的人进来呼吸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的可能,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一个期望拥有高级趣味的人,是必须有文学阅读习惯的。

文学阅读是对母语更高层次的学习。这便是孩童语文课本中必须有文学篇章,而且应当选取优质文学篇章的理由。母语最优美的语气、搭配、节奏、表达力都在母语文学里,孩童若拥有丰富的文学阅读,便从小就有了更形象、更干净、更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优美的儿童文学语言令人安定,心平气和,值得被记忆储存,以为日常运用。

幽默、谈谐是儿童文学的天然素质,是可爱、智慧人类的人格成分,是生活着的日子里优美的交往能力和呼吸中的香水味道幽默和谈谐很有可能来自天生,也有可能在成长中渐渐增添无论是先天已经具备还是后天渐渐生成,儿童文学阅读都具备唤醒和提供幽默谈谐的能力。所以在儿童文学阅读中,要十分看中“笑起来”的效果,很多无端的“笑起来”有可能塑造一个人后来的明亮性格,使其处世豁达。

文学阅读给人积累高级故事记忆的机会,有文学故事的记忆和只有生活经历的记忆很不一样。因为文学故事中有更大的人类世界、更开阔的自然天地阅读文学的人,可以拥有《小王子》的行走路线,不是只在自己星球,也可以到达别的世界;文学故事中的想象力是对有局限的个人想象力的增添和补充,合成为你现在和后来的想象力。能讲些文学的儿童和人生都是有趣味、有吸引力的。

在儿童文学里,儿童是一个广泛的主人公他们既有真实的淘气,也有天真的坦白;不是天生完美,却很可能方向明亮;他们也许很不懂这个世界,但他们不会在故事中落魄和不可救药,,币是昂扬、有往上生长的力量。他们都是生命起跑和加速跑阶段的运动员。

儿童文学不是《论语》,不是《道德经》,但它充满《论语》式的精神和《道德经》式的善意和智慧。它不说教,但它富有情感,富有思想辨析,富有哲学启明,它令人愉快地把道德之微粒撒在人的记忆土壤,耕作时不用犁把,收获更不用镰刀。

(摘编自梅子涵《真正的诗意从不空洞—谈阅读儿童文学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类对于自己年幼生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更人性和艺术的关怀,有了更恰当的故事和书籍时,才会诞生儿童文学。
B.巴金和泰戈尔都更倾向于享受“无物”的精神财富,而巴金对童话褒奖有加,他夸赞童话里有值得人们汲取的精神营养。
C.文学阅读有利于母语的学习和提升,于是教材编者们总是在语文课本编入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帮助儿童学习母语。
D.儿童文学里的主人公,普遍性地都是儿童,他们既有独特的性格,又具有共性,有优点一也有缺点,但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多个角度解读和阐述了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意义,把阅读儿童文学提高到人生成长和成材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B.本文第一段领起全篇,赞扬儿童文学对于人的道德成长的意义,总揽全文;末段呼应开头,强调儿童文学对于道德成长的作用。
C.文章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儿童文学或文学阅读对于母语学习的提高、幽默品性的陶冶、想象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语言风格鲜明,虽为论述文,却不乏散文的特质和文学的气息,“记忆土壤”“香水味道”“运动员”等比喻形象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文学成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有对生命的实用意义,让现代人在童年时阅读到儿童文学标志着诗意文明、浪漫文明的开始。
B.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所以,要想一生亲近和结缘于文学,就必须从儿童时开始阅读儿童文学。
C.阅读儿童文学能够为读者唤醒并提供幽默iJ}谐的能力,这种文学特质能够形成一个人未来人生的明亮的性格和豁达的处世风格。
D.有文学故事的记忆不同于只有生活经历的记忆,而对于有局限的个人想象力,可以用文学故事中的想象力作为增添和补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铜梦·流变
二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它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显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
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煜德,《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4分)
【小题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6分)
【小题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其缺点是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 7分)
【小题4】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的人格内涵,“铜”的流变史实则就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C.“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铜”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 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系统中,“政不下县”是历代大致遵循的一个准则,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比较充足的空间。社会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以法律和政令为代表的“硬件”,以民俗文化 为代表的“软件”。当社会分层出现之后,民俗便进入社会的基层,和乡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民俗这种不成文“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不以强制的行政命令为手段,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近代形成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感染性和监视性的。因某种契机和社会需求,形成了某种乡规民约,并逐渐产生共同感,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同时,作为一种传统,其本身就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 所有的人都会竭力加以维护,并且通过教化和互相监视促进乡规民约的延续。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出现在北宋时期,名为《吕氏乡约》,约规涵盖四个方面: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定为首目,意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而“患难相恤”意指乡民自发的互助行为。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植根于乡民思想意识的“乡规民约”成为他们个体之间的一种共识和默契,也是他们各种言行的基本遵循和指南。
乡规民约对乡民的影响,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强行指派,它也要求一致,但这一致,是潜移默化,循循诱导式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为熟人社会,不遵奉乡规民约,有时会受到宗法式的制裁,但其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宗族或大家庭的意愿,更多的还是民俗惯制的力量。村民依循乡规民约一般并非迫于民俗的威慑,或由这种威慑产生的恐惧,而是民俗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给乡民的生活带来秩序 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民对传统的依恋。
如今,乡规民约的规范功能由民间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不过,乡村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使相关的机构难于胜任所有的规范责任。也就是说,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机构的四周是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里的准则、模式及意义主要来自于传统的乡规民约,受制于传统 的民俗。
文明乡风建设在于营造一个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生活场域。传统的乡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明乡风具有一致性,对于乡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明乡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的法制思想与发展理念,而不是以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为代 价,更不能抛弃原有的民俗文化基础另起炉灶。
摘自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遵循“政不下县”的准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充足空间。
B.社会分层后,法律和政令较难进入社会基层,秩序的维系需要依赖习俗的“调控”。
C.作为传统,乡规民约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会得到所有人的竭力维护。
D.乡规民约用潜移默化、循循诱导的方式影响乡民,不会以威慑而使乡民产生恐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探讨乡约民规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乡民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章举《吕氏乡约》为例,旨在说明我国北宋以后才出现共识和默契的乡约民规。
C.作者论述过程中运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分析清晰有力。
D.尊重和发扬优秀乡规民约,从而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是作者论述的主要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重视乡规民约更有利于文明乡风建设。
B.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C.乡村社会生活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
D.文明乡风建设要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不应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或另起炉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魂

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六爷没还价。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小题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姚和尚
凌鼎年
古庙街一带近年形成了一个古玩市场。
在这个民间的古玩市场上,金簪、玉佩,韩瓶、清瓷,田黄印、鸡血石,蚁鼻钱、金错刀,竹根雕刻、红木饰件,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或明或暗,时有出现。当然,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全看你识货不识货。
开春以来,这个古玩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秃顶的老者,此人瘦如枯柴,只两只鹰隼似的眼睛透着不可捉摸的神色,其相貌实在不能恭维。有人认出了他,说他是走乡串村收旧货的,住在银杏树弄,叫姚和尚。不知是他秃顶叫他和尚呢还是他独身一人叫他和尚,抑或他先前确是当过和尚的,没人知底,姑且存疑。
姚和尚自出现在这古玩市场后,每天风雨无阻,必早早来此。一到,先泡上一壶酽茶,然后小竹凳上一坐,在地上铺块塑料纸,从邋里邋遢的包里取出几样古玩一一摆出,欣赏一番后,不言不语地静坐着,一副姜太公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姚和尚的几件古玩都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你看,那只小型宣德炉,明代的;那只紫砂壶,陈曼生制的;那只内画鼻烟壶,清宫御制藏品;那串紫檀木佛珠,一百单八颗,颗颗刻有佛像,颗颗栩栩如生……
相中这些古玩的主儿不是一个两个,但一听姚和尚的开价,都连连咋舌。有个叫老庙哥的,看中他一把蒙古刀,曾软磨硬缠,姚和尚就是不肯降价一个子儿,固执得像头牛。
“妈的,这老家伙八成是想钓大鱼,狠斩一刀。”老庙哥窝火归窝火,心里不能不佩服姚和尚心黑有种,倒也生出三分敬意。
渐渐,人们发现姚和尚的地摊每日里只是虚摆而已,或者说只是显摆显摆罢了,他热衷于与人摆古谈古。一讲起古玩,他会立时鲜活起来,亢奋起来。若有谁与他论辩古玩鉴赏,他会唾沫四溅,比手画脚,也许,只有此时才似乎溅出他人生的点点灿烂,别看姚和尚其貌不扬,肚里倒有些货色。可以这样说,那些常在这古玩市场上走动的,不管摊主买主,要论鉴赏眼力,几乎没有比得上他的。
有天,姚和尚摊位前来了位歇顶的中年人,他一看到那只鼻烟壶,像饿鹰看到了野兔似的,一下抢在了手里,横看竖看,后来索性拿出放大镜看,那眼神,简直怀疑他是否想抢了去。
姚和尚知道真正识货的来了,开心地哼起了江南小调。
歇顶者毫不掩饰地说:“珍品珍品稀世珍品啊!”
随即,他与姚和尚聊了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姚和尚大有棋逢敌手、将遇良才的那种感觉。他拍歇顶者说:“老弟,走,咱俩去喝一盅。我请客!”
“洋葱头来了,这下,肯定被姚和尚斩进。”老庙哥很是感慨,他对同道的说道,“姚和尚这家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一手,玩得绝。”
老庙哥最关心的是姚和尚的刀斩得狠不狠。可吊他胃口的是,姚和尚与歇顶者坐在饭店里不出来了。看来歇顶者也不是嫩头,里面正演讨价还价蘑菇战呢。谁沉不住气,谁坏分。
哟,出来了。只见歇顶者满面喜色,自言自语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庙哥盯上去问:“出多少血敲下的?”
歇顶者先一愣,随即带着十二分感动之情说:“他不肯收钱,送的。他割爱相送。”
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好似老庙哥的鼻烟壶让姚和尚送了人,老庙哥一副气得吐血的样子。
老庙哥决计去敲一下姚和尚的竹杠。他带了几个哥们儿,候在那棵有六七百年树龄的古银杏下。
姚和尚带着几分酒态,依然沉浸在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慰之中。
老庙哥等几个拦住了姚和尚,老庙哥挥挥手里的百元钞,说是要买下姚和尚的宣德炉。
姚和尚淡淡一笑,说:“50万,不还价!”
“老秃驴,你骨头痒痒还是怎么的?”老庙哥的哥们儿嚷着。老庙哥拍拍姚和尚说:“你送人不肉疼,哥们儿给你钱,你反不给面子,这不是瞧不上咱哥们儿吗?那就别怨哥们儿不义气。”随着老庙哥一摆手,几个哥们儿一拥而上,想抢下姚和尚的宣德炉。不期姚和尚一个“醉汉躲影”闪到了老庙哥身边,并且出手疾速地来了个“仙人请酒”招式,将老庙哥手里的那张百元票请飞了出去,但见那张百元票变得像把坚硬无缘的飞刀似的直飞古银杏树,竟直剌剌地嵌进了树皮里。
老庙哥一伙儿惊得腿肚子都发颤,乖乖地溜之大吉。
后来,再没有人敢找姚和尚的岔子。姚和尚依然每天来古玩市场,依然稳坐钓鱼台的样子。逢着谈得投缘的,他就要请酒。碰着特投缘的,姚和尚的古玩就会少一件。从不见他收人家一个硬币。
老庙哥曾花大价钱请了个解放前开古玩店的老头儿去与姚和尚聊,想投其所好,或许也能弄个正宗的唐三彩或镇墓兽之类,至少弄个清宫“大内”瓷器。然而一无所得,姚和尚连酒也不请。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古玩市场并且具体描写市场上的货物,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也为人物的出场作出铺垫。
B.姚和尚每日摆摊,其实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宝贝,他更喜欢跟别人摆古谈古;只有这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C.歇顶中年人曾苦苦寻觅那只鼻烟壶而不得,结果姚和尚却割爱相送,这令他十分感动,也让老庙哥又嫉妒又愤恨。
D.小说语言通俗自然,不事雕琢,然而写人叙事生动传神,如写姚和尚制服老庙哥一伙,写得极为生动,引人入胜。
【小题2】小说中姚和尚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道:“不知为什么,聊来聊去,总谈不投缘。”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