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①
曾 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②。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③?,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④。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⑤。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平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迁,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迁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⑥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
①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②赵郡:苏轼祖籍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故云。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③闳:宏大。隽:意味深长。④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司法参军:官名,掌管州内刑狱诉讼。6迂阔:空泛而不切实际。⑤庸讵:难道。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既赞赏二生的文章,也推举他们的人品;再就黎生所谓里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转入对“迂阔”的议论,并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充满理智的语言抒发情感,自有一种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让人读后感觉清新却又凝重。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
辱以顾余(________)
(2)
里之人皆笑以为迁阔(________)
(3)谓余之迂为善,则其
患若此(________)
(4)谓为不善,则有以
合乎世(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固”与“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中“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固止之 | B.斯固百世之遇也 |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
D.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人黎生和安生,经曾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可知苏轼善于识别人才。 |
B.黎生向曾巩求文;对黎生的请求,曾巩表示既已心知,就无必要再写赠言了。 |
C.黎生求赠言,是为了向里人传道、授业、解惑。 |
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小题6】简述作者写此文“以赠二生,并示苏君”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