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建论[1]

(清)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乃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2],受之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思,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朱建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

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失名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毋过礼;无,则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且辟阳侯不奉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陷以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3]自好,著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

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百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

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著行立节,而卒至一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注释:[1]朱建:西汉人,原本是刚直正廉洁之士.后因其母丧无钱,接受辟阳侯审食其馈赠,审本是奸党,文帝时被杀,朱建曾为审说情,受牵连自杀。[2]裞(shui):赠给死者的衣被。[3]孑孑:才能、人品等特立、出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不得而入:空隙
B.贫不能备服具:办丧事的用具
C.于其受也,而归之责:负责
D.贾欲有以之:尝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朱建“有苟且之心”和“丧失名节”的一组是( )
A.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 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
B.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 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
C.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  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
D.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 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建原本瞧不起辟阳侯这样的小人,当初辟阳侯笼络他时,朱建不肯与之相见。
B.朱建对待小人辟阳侯能“严之于先”,又能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但他常怀苟且之心,最后落得丧失名节,自刎而死。
C.治丧的原则,富有的也不可过礼,贫困的就可以薄葬。但朱建收了不义之财葬其亲,本身就有错。
D.朱建平素所谓“廉直不苟”,只是一种“饰行欺世”,像这种人没有不落败的,这也是向社会上一些伪君子发出的警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5-18 02:44: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颖上人。②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③任政:掌理政事。④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⑤召忽:当初与管仲都为公子纠手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___________)    (2)鲍叔终善之(___________)
(3)鲍叔遂管仲(___________)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与“管仲囚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B.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C.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分财利多自与”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夫子何哂由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贞观初,王珪数荐之,迁尚书右丞。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太宗谓挺曰:“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言者!”挺曰:“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不听。

是时承隋大乱,风俗薄恶,人不知教。挺上疏。俄复为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时泰有宠,太子多过失,帝密欲废立,语杜正伦,正伦以漏言贬。帝谓挺曰:“不忍复置卿于法。”改太常卿。

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谓然。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 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贮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即上言:“度王师至,食且足。”帝不悦曰:“兵宁拙速,无工迟。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即诏繁畸令韦怀质驰按。怀质还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帝怒,遣将少监李道裕代之。

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善数者也,以他事系,投缳死。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 /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B.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C.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D.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部即户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
B.粟即小米,也称“稷”,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可泛指粮食,古人用“社稷”代指国家。
C.六师,在周朝时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世泛指全部军队,跟《马嵬》中的“六军”意同。
D.白衣,指无功名的人,还可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未考功名的人为白衣秀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挺出身官宦,受到皇帝重视。他的父亲做过隋朝的高官,唐太宗执意让他担任大夫之职,韦挺当即推却,但唐太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B.韦挺文武双全,历任多种职务。他在朝中担任过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等职,皇帝派他率军运粮,并诏令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
C.韦挺待人不礼,遭到同僚报复。他任御史大夫时,对监察御史马周很冷淡,等皇帝征求马周意见时,马周说他刚愎自用、只能胜任粗活。
D.韦挺运粮有略,不合皇帝心意。他认为运粮渠道堵塞,在严寒时节也无法行船,卸粮食并存储,但皇帝认为这将耽误征讨辽东,就惩处了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古之圣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之。国之贤者,高与之爵,厚与之禄,重与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重,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人人思贤也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加横线字,与例句中的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有能则
A.一成名 B.一反三
C.国同庆 D.唯才是
②例:事则不
A.患难共 B.人为善
C.欲取先 D.时俱进
【小题3】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
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小题5】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小题6】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
处。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同类题4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①。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xiá),宋代武官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逍遥游》)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微,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衡阳王义季右军参军,并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簿、始兴王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忧去官,服阕,除南平王铄右军咨议参军。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时兄远免官历年,微叹曰:“我兄无事而屏废,我何得而叼忝瑜分?”文帝即以远为光禄勋。微为文妤古,言颇抑扬。袁淑见之,谓为诉屈。吏部尚书江湛举微为吏部郎,微确乎不拔。时论者或云微之见举,庐江何偃亦参其议。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其从弟僧绰宣文帝旨使就职,因留之宿。微妙解天文,知当有大故,独与僧绰仰视,谓曰:“此上不欺人,非智者其孰能免之?”遂辞不就。寻有元凶之变。微常住门屋一间,如此者十余年。太祖以其善筮,赐以名蓍。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唯当坐处独净。弟僧谦亦有才誉,为太子舍人,遇疾,微躬自处疗,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哀痛僧谦不能已,以书告灵。元嘉三十年,卒,时年三十九。僧谦卒后四旬而微终。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施五尺床为灵,二宿便毁。以尝所弹琴置床上,何长史来,以琴与之。何长史者,偃也。无子,家人遵之。所著文集传于世。世祖即位,诏曰:“微栖志贞深,文行惇洽,生自华宗,身安隐素,足以贲兹丘园,惇是薄俗。不幸蚤世,朕甚悼之。可追赠秘书监。”

(选自《南史·列传第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B.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C.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D.字景玄/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弟子也/父孺/光禄大夫/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在中古时期可指弟之子,是当时常用的宗亲称谓词之一;另有学生、徒弟之意。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为学校生员专称。
C.父忧,是“丁父忧”的省写,丁优人王微在父亲去世后如无郡县征召就要停职守制。
D.从弟,古人称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年长于己的称为从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微历任数职,最终因兄退隐。他始任司徒祭酒,转任主簿、始兴王刘浚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后因哥哥无辜被废黜而萌生归隐的想法。
B.王微内心笃定,不为官位所动。吏部尚书江湛举荐他为吏部郎,文帝派他的堂弟王僧绰宣读诏书让他正式到任,他借助天象审察形势,婉转谢绝了
C.王微生活简朴,因善筮而受赏。他住在只有一个单间的房子里,像这样过了十几年;太祖因为他善于用龟甲、筮草等来预测世事,就赐给了他有名的蓍草。
D.王微英年早逝,死后尽享哀荣。他去世时只有三十九岁;世祖即位后,表达了对他为文为人的褒奖之情、对他不幸早逝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并追赠他为秘书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素无宦情,称疾不就。仍除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并固辞。
(2)偃虑为微所咎,与之书自陈。微报书深言尘外之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