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所好者,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更刀[
(5)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
(7)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8)哉!吾闻庖丁之言
【小题2】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小题3】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小题4】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小题5】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1 03:0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文言文阅读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A】□□□□,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B】□□□□,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也。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释:1锻炼:打铁。
【小题1】根据语境,在方框里A、B两处填空(限四字短语),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凝练。
A □□□□    B□□□□
【小题2】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凶其身  _________
B.常与寒士角 _________
C.平居攘去膏粱  _________
D.屏远声色  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亦聊以寓意焉耳 聊乘化以归尽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怀帝阍而不见
C.皆以儿戏害其国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百鸟之感耳   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4】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小题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 传统的“记”,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且开篇常常先交代写作缘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苏轼为宝绘堂作记,仅在最后一段才提及宝绘堂,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② 苏轼在文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你是否同意苏轼的观点?请另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人达::通达,行得通。
B.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贫贱。
C.吾闻秦、楚兵:构兵:交战
D.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于仁,必也圣乎!为人臣者怀利以其君
B.吾被发左衽矣我将言不利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先生将何
D.我将见楚王说罢之鸡鸣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小题4】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小题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好事。
C.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D.得吾说而存之存:留心,牢记
【小题2】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掌。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王无岁 罪:归罪。
C.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越。
D.以于家邦 御: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B.七十者可食肉矣。 不推恩无保妻子。
C.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天下可运掌。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    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帛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
C.为不用焉。
D.于寡妻,至于兄弟。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形式,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乙文中孟子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要实现王道,最基本的就是“推恩”,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C.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阐述统治者实行“王道”时应持的正确态度,但孟子的这些比喻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并不能给人以道理之真,情事之实的感觉。
D.孟子说理善用排比,以此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小题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解释加点字:
(1)是岁十月之(________) (2)攀栖鹘之巢(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仰见明月,顾而乐之”中的“顾”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荷君见顾 (《崔枢有清名》)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D.道士顾笑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状如松江鲈  开户视
B.问姓名  不见
C.盖二客不能从   听其所止而休
D.今薄暮  飞鸣而过我
【小题4】文中划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析。
【小题5】本文结尾记了一场梦,这个梦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结合具体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