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李翱文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中庸》之义尔疏:说明,注释
B.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隽:通“俊”,才智出众的人
C.又神尧以一旅取天下怪:责怪
D.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远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作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B.推是心,使光荣饱/某所,母立于兹
C.视予心不然兮/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可叹夫/师道之不传久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写《读李翱文》,实际上是借李翱文表达自己的忧时之心,由李翱所处的时代联系到北宋当时的现状。
B.所谓读李翱文,主要是读李翱的《幽怀赋》,先写对李翱《复性书》《与韩侍郎荐贤书》的看法是为了铺垫。
C.文中将李翱与韩愈加以比较,主要目的是为了批评韩愈没有忧国忧民之心,作者的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D.文末作者愤慨地说“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谓翱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2分)
(2)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13 11:3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B.则或其欲出者咎:责怪
C.往往有得得:心得,体会D.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观:观察
【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问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各句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一段简介华山前洞与后洞概况,详述游历后洞的情景。
B.选文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未能穷究后洞奇险景象的感想和体会。
C.作者认为,只要具备了“志”或“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D.“于是余有叹焉”一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因事议理,过渡自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凌云图记

(清·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故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小题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人名)的言论。
【小题2】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凌云之游化为实际行动
B.到卢君而终于能实现凌云之游
C.到卢君而终于能完成子瞻的志愿
D.到卢君而终于能将子瞻的愿望付诸实施
【小题4】简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
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小题1】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小题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矣
B.乎
C.耳
D.也
【小题3】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小题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岂特:岂止。
B.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恃:依靠。
C.退而为之记  退:后退。
D.方其未筑也  方:当,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直接说明凌虚台命名原因的一项是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C.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
B.太守把自己建造凌虚台的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从事,从事又把这事告诉了苏轼,并请苏轼来为凌虚台作记。
C.苏轼对太守陈公想通过建凌虚台来居功扬名的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表现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
D.本文通过写祈年宫、橐泉宫、五柞宫、仁寿宫等数世后,即使破瓦颓垣也无复存者,指出凌虚台将来也定会化为破瓦颓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州李君墓表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余往吊,语之曰:“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今子之归,礼也。”树人曰:“岂以为礼?致吾哀尔。”且泣曰:“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惟君受性(犹赋性、生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人所愈惮,当之愈勇。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贼将大掠而窟之。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以得请。其他施于乡者称是。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里有争也,非其解不息。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寖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次某,孙某某。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其兄。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不可能也,则亦不可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得请 竟:竟然
B.得为丞 除:授官
C.如其兄 资:资助
D.则亦不可也    朽:磨灭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表:文体名,刻于墓碑,用以表述死者生前行谊(品行道义)的文章;一称墓碑。
B.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期功之丧”,指比较疏远的亲戚去世了。
C.考终:“考终命”之省略语,语出《尚书》,是古代“五福”之一,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
D.诰封: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
⑵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小题4】根据第二段,概括李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