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端叔书
[宋]苏 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
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 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仿佛:好像
B.无一字见及见:动词前,表示自己
C.复创相推与与:称赞
D.必喻此意喻:明白,理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下终不弃绝终苟免不怀仁
B.遂欲移之众口曼辞自饰
C.辄自喜渐不人识念谁之戕贼
D.以取妍人其制稍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于李端叔对自己的殷殷关切而作此文,又谆谆告诫他,各人自有喜好,不必受别人的影响而对自己赞誉有加。
B.作者认为自己以往那些品评古今人物、纵论为政是非的策论文章,其实都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恰恰是应试科举养成的毛病,实在不足称道。
C.谪居期间,作者唯恐为声名所累,混迹于普通百姓中间,别人不识则喜,李端叔赞誉则忧,足见因写文章获罪一事对他心灵的打击很大。
D.本文感情真挚,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已厌倦官场游戏,淡泊利禄声名,醉心田园山野的乐趣。三处比喻手法的运用也通俗、贴切,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苏轼丰富的内心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30 09:3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秋水至,百川灌(________)
(2)两渚崖之间不牛马(________)
(3)顺流而行(________)
(4)东而视(________)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________)
(6)物之数谓之万,人一焉(______________)
(7)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________)
(8)人九州(________)
(9)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虚也(______________)
(10)不似尔之自于水乎(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3】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又奚以自多
D.自以比形于天地
【小题4】从文中看,当河伯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小题5】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小题6】试析本文艺术特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已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zhì:崩塌。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通“悬”,悬挂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掌权
【小题2】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迎而龁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熏之则恐焚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主焉得无壅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习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狗猛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②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
  
③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3分)
    

同类题3

古诗文阅读
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贻之。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词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眘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自于《韶》以鸣    假:借助。
B.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 尤:突出。
C.东野之于江南也 役:戍边。
D.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浸淫:渐近;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郊野始其诗鸣 作《师说》贻之
B.周衰,孔子之徒鸣之    师道不传也久矣
C.郁于中泄于外 小学大遗
D.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古 不拘于时,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认为人生遭遇归结于天命,孟郊、李翱、张籍三人“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是天意所决定的,故他们位高不可喜,位低不可悲。
B.本文论证层层推进,从“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开始论述,接着从自然到社会,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最后论证“人也亦然”的观点。
C.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制。
D.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3)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小题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小题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小题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小题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论贵粟疏(节选)   西汉· 晁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薪樵,官府,给徭役治 :修理
B.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通:交结往来
C.爵者,上之所擅:擅长
D.三曰农功劝:鼓励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富厚,交通王侯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薄赋敛,广畜积,实仓廪木欣欣向荣
D.至五大夫以上,复一人耳精思傅会,十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贤明的国君想拥有人民,就要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
B.作者指出:粮食对君王有很大的用处,是国家本来的政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他主张“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有可供借鉴之处。
C.作者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少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民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的观点。
D.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等,使作者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3分)
(2)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3分)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没有标点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殆不可伐也!
节选自《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