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用“/”给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09 03:1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选自《古代散文选注》)

(简注)
①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②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姓陈。卿卿:旧时夫妻问的爱称,多用于男对女的称呼。如晤:书信中的习惯用语,意思是说,就像和你见面一样。③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指修养很高的圣人,可以忘去一切感情。太上,至高无上的意思。④巾短情长:这封信是写在一条白布巾上的,所以这样说。
(阅读指要)
这是林觉民在1911年4月广州起义前三天的夜间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信里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时时表安慰,又时时做解释。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而是将儿女之情与革命利益相比较,使对妻子、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统一起来。信中反复强调了“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充分表达了作者为拯救祖国的危亡,使亿万同胞从帝国主义的魔爪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不惜抛头颅、洒鲜血的豪情壮志,代表了20世纪初期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涨时期大批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这封信既缠绵悱恻,又豪情满怀,是一首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恐汝不吾衷(_________) (2)吾吾爱汝之心(________)
(3)冬之望日前后(_________) (4)汝能之乎(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第”与“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句中“第”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B.亦有溪流贯其间,不可耕艺
C.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D.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3)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小题5】第三段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不出,火尽   且:将要
C.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于是余有焉   叹:叹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   )
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⑤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褒禅山上有前洞和后洞,前洞所在位置平旷,到那里记游的人非常多;后洞曲折幽深,景象奇特,但记游的人却相对较少。
C.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一个人疲倦懈怠不想再游下去,就对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他一起出洞后,就有人后悔了。
D.王安石游山后很有感触,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这很值得后人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至忠之言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注】而视之,于故记果有,□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有顷,问王之疾,王怒而不□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
【注】平府:书库名,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也诛:惩罚
B.此必有,愿察之也故:故交
C.王令人平府而视之发:打开
D.非王则疾不可治怒:激怒
【小题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非贤主□孰能听之
②于故记果有,□厚赏之
③王怒而不□言
A.其且为B.焉乃为
C.其乃与D.焉且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B.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C.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D.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到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阐述了忠言虽逆耳逆心、但君主不能厌恶听取的道理,运用朴实易懂的比喻论证,增强了说服力。
B.申公子培品慧高尚,不怕获犯上不敬之罪,替楚庄王接受射杀随兕带来的不祥之灾,为君王竭尽忠心。
C.文挚精通医术,他明知用激怒齐王的手段治病会有不测,但还是冒死而行,显示了高尚的节义。
D.文章通过楚庄王游猎诛杀贤臣和齐王患病烹煮名医两件事,告诫为政者要善纳忠言,厚遇忠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为劝,不以人不知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2)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曲全子,予之母弟也。少颖悟,天资孝友。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②性坦率,与人略无崖岸。当酒酣耳热,视世闲富贵儿皆卧之百尺楼下。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识者以为达。平居季孟间,把酒赋诗,对床听雨,眷眷然不忍舍去。当是时,吾二亲康健,岁时上寿,斑衣拜。里人荣之,指以为庆门,故榜其堂曰“双橘”。一时名卿大夫士争相歌咏其事。自尔洊罹忧患,生寡食众,贫不能生,兄弟狼狈,糊口于四方。渠亦澠俛,赴调,得监亳州酤,意愈不乐,自是日饮,无何似与世相忘者。未几,疾作,竟不起。

③平生所为诗,无虑数百篇。既之后,而二子方啼笑梨栗,岂知乃父之遗文当珍赏深藏,以保于不朽哉?已而旅榇北归,予屡索于残编断稿中,了不可得。以是予与季弟每兴言及此,辄声与涕俱出,盖痛其不复见矣。况九原之恨其能已乎!

再岁,饭素于大清安禅寺。偶于稠人中得故人李仲佐,握臂道旧。且复谓予曰:“元捕不幸今十年矣!念一死一生之际,未能忘情。时令人诵《曲全子集》制,如对晤语。”予惊闻其说,愿请一见。既而得之,长篇短章凡四十有七,惜乎所得之不多也。虽然,尝一脔鼎味知矣。奚以多为?

⑤吾弟名宷,字元辅,曲全子盖道号云。明昌改元之明年春正月中浣日。

(节选自王轩《拙轩集》)

(注)①原夫辈:乡愿一类人。②洊罹:遭遇。③澠俛:努力。④榇:棺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既之后   (2)再岁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斑衣拜(____)。
A.招纳  B.排列  C.分布  D.轻软的丝织品
(2)与人略无崖岸(____)。
A.山崖﹑堤岸 B.严肃、端庄  C.矜持、孤高   D.操守,节操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B.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C.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D.以予有十年之长/儿时尝受经于予/故事予犹师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不喜场屋之学,人或勉之,曰:“吾兄已世其家,吾亲已享其禄,吾事济矣。谁能踽踽从原夫辈觅官耶?”
【小题5】纵观全文,从体裁看这是一篇(____)(选择),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A.序言B.悼词C.文学评论D.游记
【小题6】简要概括第②段中曲全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