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杀以相仇者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扞:触犯,抵触。
D.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道路。
【小题2】(小题2)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直二百千而己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则其问必有鬻田以应责者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其与抱薪救火何异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②其制稍异于前
【小题3】(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
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⑥D.③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
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
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
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4分)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3分)
(3)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28 03:2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
张孝祥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注释:①本词是绍兴二十六年九月作者在建康送别被遣归的家人李氏之作。②黄花:菊花,此借指李氏。③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望夫山:此指采石矶附近的望夫山。④德耀:梁鸿之妻孟光,字德耀。此借指李氏。⑤荆布:荆钗布裙。⑥衡皋:即蘅皋。生长有蘅草的水边。⑦桐乡:指今安徽桐城。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二句,点出了季节,且暗示了送别的地点。词人在长江边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
B.“不如江月”二句,进一层写出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C.“德耀归来”二句是说虽已富贵,怎忍抛弃曾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词人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D.“默想音容”三句,写暮色中词人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浮现起李氏的音容声貌,遥念着孩子。
【小题2】下列诗句与重阳节有关的一项是(    )
A.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D.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小题3】①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在张孝祥《念奴娇》一词中找一例这样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②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同类题2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 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 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 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 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 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 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 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生四岁而孤.(   )   (2)尝夜烛.治官书(   )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吾之始归.也(   )
A 归依    B.归还    C.归属    D.出嫁
(2)屡废.而叹(   )
A.废除    B.停止    C.废黜    D.衰败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毋以是为我累 / 成以其小,劣之
B.吾于汝父 / 于其身也,则耻师之
C.吾之始归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修泣而志之 /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小题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 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小题5】“使其言然”之“然”具体是指□□□□。
【小题6】根据欧阳修父亲的主要品格,概述文中的相关事迹,完成表格。
欧阳修父亲的品质   相关事迹
居家廉洁   
俸亲至孝   
居官仁厚

同类题4

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D.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填然鼓之 蚓无爪牙之利
B.焉:尽心焉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弃甲曳兵而走
D.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善假于物也
【小题3】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鸡豚狗彘之畜。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小题4】下列关于《劝学》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B.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
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
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小题5】.下列有关《寡人之于国也》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