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B.项王军垓下   壁:营垒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B.于是项王悲歌慷慨
不知有汉
C.故汉追及之
罚所及,则思无怒而滥刑
D.项王瞋目叱之
夜缒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4分)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4分)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3: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无误的一项是
A.海运将徒于南冥B.其视下,亦若是则矣已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适莽沧者,三餐而返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适百里    南冥,天池也
D.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词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控于地”的“控”是控制的意思,“抢榆枋”的“抢”是碰、触的意思。
B.“腹犹果然”的“果然”是古今异义词,这里应解释为“饱足的样子”。
C.“野马也,尘埃也”意思是“野马奔跑以致尘土飞扬”。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的“奚以 ……为”是表反问的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中的“奚以 ……也”用法与意思相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为御史唐所 构:图谋
B.载欲有所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小题3】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青溪别业记

(清)廖燕

①青溪别业者,为金陵鹤闲朱先生读书处也。予未至其地,其胜概则不可得而知者焉。今得而记之者,□因其嗣君林修未予道其详也。

②林修于兹岁甲子春自金陵来粤。袖图示予曰:“予族始家四明,至于祖双塘公值流寇之乱,以越地濒海不可居,遂徙家金陵。父鹤闲公以孝廉历宦荆楚,虽清白所遗,而堂构恢廓,颇称名阀。有别业在秦淮名青溪者,为予祖父及予身三灯火之地,兹图是其大略者。君其为予记之。”

③予按其图,青溪为秦淮胜地。唐诗人王昌龄曾卜居于此。而别业隶其中,园林泉石,左右环绕,其最高而迥出城堞者,曰尘外楼,鹫岭、蒋岭、虎踞诸胜隐然在望。而沿溪一带,阁其上者八九,可弈可钓。对岸游人,曳屐扶筇,往来短篁疏柳间。凡图之所有者,皆可书而记也。

④虽然,人当役境,不当为境所役。故舜禹有天下而不与,颜子陋巷而不改其乐。有舜禹之心,则虽天台、雁荡、罗浮以及鄱阳、洞庭伟丽奇崛之景,只如其胸中文章之所变现。有颜子之心,则虽一箪一瓢,皆足以寄其心斋坐忘之怀。况兹园林泉石之胜,有可乐而可游者耶?自非然者,吾俱其诱于物者必多也。此林修所以欲记之,而有所取舍于其间也。呜呼!知林修,则可以知鹤闲先生焉。于是乎书。

(注)①与:私有,享有。②自:假如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亦B.夫C.故D.盖
【小题2】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第④段中“舜禹之心”和“颜子之心”可贵之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下列关于“青溪别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溪别业是作者仰慕已久的秦淮名胜。
B.青溪别业有鹫岭、蒋岭、虎踞等美景。
C.青溪别业曾有唐代诗人王昌龄居住过。
D.青溪别业是朱家三代人生活过的地方。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三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抨击
B.以敌之出没恣:任凭
C.《巷伯》之刺而下刺:讥刺
D.岂皆古之声也哉?中:不高不低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沈练为人﹑为文之“大者”的一组是(  )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③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
④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⑤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⑥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炼流放边塞。当时,边事废弛,有敌寇边,将士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一支抗敌的箭都没有。
B.沈炼在他的诗文中,抒发了对边防懈怠的愤激和对将士屠戮百姓的痛恨。
C.作者认为,沈炼有古代志士的风范。如果按照孔子删诗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宗旨,沈炼之诗文﹑屈原之骚﹑伍胥之谏﹑贾谊之《疏》等,都可能被孔子采录。
D.沈炼之死,让人痛心。其诗文能惧谗臣,激士卒,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义愤。
【小题4】把下列文言阅读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3分)
②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交不    渎:轻慢
B.已为天下所笑非:指责
C.其最难者屈:委屈
D.然卒其力以建功人国赖:依靠,凭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
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
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
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
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