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母余曰过:来访
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
C.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D.安所得酒乎顾:可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青于蓝缦立远视,望幸焉
B.闻道也固先乎吾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蚓无爪牙利东割膏腴
D.良曰:“长臣。”多南亩之农夫
【小题3】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译文:称心快意地过日子,有几家能够这样呢?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C.无乃尔是过与?译文: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06:5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漫灭 文:碑文B.盖音谬也 谬:错误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D.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院东五里 ②既出 ③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四人拥火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已达到十分之一。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D.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小题4】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以:用来……的。
B.察于人伦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暴发。
D.身而诚 反:反省。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
D.人马烧溺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并且可以扩展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
B.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
C.人如果晓得扩大充实四种发端,就会像火那样由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那样由开始流出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D.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内容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也    障:屏障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   纾:解除
C.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谢:谢罪
D.曷若乘王之而日夜劝之救 隙:怨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即“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出征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B.婚姻:古代常用来指因儿女婚事结成的亲家关系,信陵君姊嫁与平原君,魏赵有姻亲关系。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野人:古代指乡野之人,也可指没有爵禄的平民,这里用来指作为夷门监者的侯生地位低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②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小题4】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其西(________)(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__________)
(3)以助其急(_________)(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_______)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小题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小题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发为文章,遂以雄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而抄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呜呼!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发为文章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者笃:厚道
C.余而抄之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识: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奇迹余乃共取编
B.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天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小题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