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
[宋]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以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色而已而已:罢了。
B.使人主必信而亲之人主:国君。
C.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以为:把它当做。
D.至抉其种类种类:种属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B.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C.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D.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擅长史论,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他认为宦官之祸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通过“小善” “小信”等手段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之一,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具备史学家的锐眼,他提出的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揭示出了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2)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2 09:46: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余生①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 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 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 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 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② 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安徽舒城人,戴名世的学生。《南山集》案起,余湛牵连下狱,不久病死狱中。②潜德幽光:指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揆以《春秋》之义 揆:衡量
B.有廑廑志其梗概 廑廑:只,才
C.相继澌尽 澌:老去
D.而世所流布诸书 布:散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昔者宋之亡也     凌万顷之茫然
C.窃有志焉 则将焉用彼相
D.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第二段阐明编写南明史的意义,第三段写搜集南明史料的种种艰难及自己的抱负,最后一段重申自己的志愿与决心。
B.作者认为南明政权的历史意义不低于蜀汉和崖州的南宋政权,但因为清政府的文字禁忌严厉,所以南明政权的史实已经湮没无闻,令人悲叹。
C.作者有感于世无司马迁、班固那样的史学家,于是慨然以修明史为己任,但又感慨于自己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无力搜集史料。
D.这篇散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又首尾照应,显得极有法度。且善用曲笔,貌似恭敬,其实是极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文字狱的酷烈。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近 日 方 宽 文 字 之 禁 而 天 下 所 以 避 忌 讳 者 万 端 其 或 菰 芦 泽 之 间 有 廑 廑 志 其 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 百 而其书未出又无好 事 者为之掇拾流传不 久 而已荡为清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2)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也 细:小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耕不耘,无所得食  位卑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皆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拒大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截冠雄鸡志

李翱

(1)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2)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3)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4)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5)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
【小题1】高中语文课本与本文文体相同的是《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能够“见食命侣”“勇且善斗”的截冠雄鸡,众鸡的态度却是既□又□。(用文中词作答)
【小题4】对“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鸡难道不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吗?
B.那些鸡难道不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吗?
C.那些鸡恐怕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的吧?
D.那些鸡恐怕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的吧?
【小题5】试阐明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参赵括
南宋洪迈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日:“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持,秦应候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秦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括代颇将。蔺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訖,遂胜赵。
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为不可,秦王知之,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he)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选自《容斋随笔・卷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B.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C.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D.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龁/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
A.惠帝,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死后,会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称号。
B.百岁,这里指死亡,因为风俗有所顾忌而不明说。
C.薨,古代称皇帝、王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D.上书,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临终前,吕后曾问他,萧何去世以后,谁能够接替萧何之职。
B.萧何侍奉惠帝,在惠帝临终前,萧何问惠帝将来谁能够接替惠帝的王位。
C.秦应侯到赵国行反间计,说秦国只惧怕赵括,所以赵王最终让赵括代替廉颇。
D.包括赵括的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赵括不适合领兵打仗,只有赵王认为他适合。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
(2)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白起代王龁,遂胜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