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子男六人,晔、巩、牟、宰、布、肇,女九人。
始公以文章有名,及试于事,又愈以有名。临川之治,能而不以威,使恶人之豪帅其党数百人皆不复为恶。庄献太后用道士言作乾明观,匠数百人,作数岁不成。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如皋①岁大饥,固请于州,而越海以籴,所活数万人。明年稍已熟,州欲收租赋如常,公独不肯听,岁尽而泰之县民有复亡者,独如皋为完。既又作孔子庙,讽县人兴于学。
后为信州知州诬,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而《时议》十卷尤行于世。《时议》者,惩已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宝元中,李元昊反,契丹亦以兵近边,天子忧之,诏天下有能言者皆勿讳。于是言者翕然论兵以进,公独谓“天下之安危顾吾自治不耳。吾已自治,夷狄无可忧者;不自治,忧将在于近,而夷狄岂足道哉?”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
夫谏者贵言人之难言,而传②者则有所不得言。读其略不失其详,后世其有不明者乎?公之事亲,心意几微,辄逆得之。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所见士大夫之丧葬二人,逆一人之柩以归,又育其孤;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有删改)
【注】①如皋:地名,今属江苏。②传:zhuàn。
【小题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B.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C.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D.又一人者/宰相舅/尝为赞善大夫/死三十年犹殡/殡坏/公为增修/又与宰相书责使葬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士,古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庆历”是帝王的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庆历丁亥”采用的是帝王年号和干支并用的纪年方法,《兰亭集序》中就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一个“义”字可以统率全书。
D.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后常用“夷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易占治政有方,治理临川的时候,他凭才干而不用强力,就让作奸犯科之人的首领及其部下几百人都不再做坏事。
B.如皋发生饥荒时,曾易占努力向州里求援,并越海买粮,救活了几万人。第二年,州里想像往年一样收取租税,以致如皋百姓再次逃亡。
C.面对叛军和边患,曾易占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国家内部安定,自己内部安定,来自于夷狄的边患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D.曾易占侍奉亲老,心思细密,看见他人有难也不袖手旁观,他曾将一位去世的士大夫的灵柩迎回来安葬,并且养育那个人的遗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语道士曰:“吾为汝成之。”为之捐其费太半,役未几而罢。
(2)即上书言数事,以为事不尔,后当如此,既而皆如其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10:4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曰:“曹宣公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曰谢:道歉
B.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次序
C.子速邑与政 纳:交出。
D.而不德,必加于戮 辩:有才干智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札出使之初路过徐国时,有意将自己的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当他出使回来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死去,季札将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边的树上。
B.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提出了一些对时政的看法及建议,充分表现出其政治家的敏锐的洞察力。
C.诸樊死时,留下遗命令传位于余祭,是想按兄弟排行往下传,以实现父亲的愿望,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就把延陵封给了季札。
D.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其贤能,寿梦曾想立他为国君,但是他没有接受。不得已,梦寿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5分)
(2)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____ ,初中曾学过他写的文章有____________。(写一篇)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驼种树(__________)   (2)凡植木之性,其欲舒(___________)
(3)早缫绪(__________)   (4)故且怠(__________)
【小题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早以蕃
A.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之也B.非有能早而之也
C.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D.又何以蕃吾生而吾性耶?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小题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遁石先生传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
B.令大衔之 衔:接受
C.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
D.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B.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
C.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D.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小题4】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