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辨奸论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改变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容许
C.好贤之相好:喜欢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月晕而风 侣鱼虾而友麋鹿
C.C.二公之料二子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3】下面文言短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A.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B.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C.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D.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以其美也/常谦词/毁之以为丑恶/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4分)
(2)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3分)
(3)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30 02:4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形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善,而赏之从:接着
B.然则圣人之意,亦可见矣盖:大概
C.罚疑从,所以慎形也。去:离开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赏胜: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乐其始勉其终弃甲曳兵
B.故孔子犹有取积土成山,风雨兴
C.何尧不听皋陶之杀人师道不传也久
D.赏之过仁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均能体现苏轼“重赏轻罚”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   ②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
③过乎仁,不失为君子 ④罚疑从去,所以慎形也
⑤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⑥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4】下面对句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B.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C.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D.《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5】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译文:  
(2)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小题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B.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小题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拜臣郎中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明日,子路行,以告
【小题3】作者不应诏所用的理论“武器”是( )
A.圣朝以孝治天下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D.报刘之日短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志(节选)

归有光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家谱记(节选)

归有光

归氏至于有光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杪忽:形容甚少,甚微。②戒宾:邀请宾客之礼。③素节翁:归有光高祖的祖父归度,字彦则,号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   爨:烧火煮饭B.大母余曰   过:经过
C.俎豆壶   觞:酒杯D.出庖下之馂   馂:残羹剩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鸡栖厅   而何以至
B.先妣抚甚厚   归氏至于有光
C.某所,母立于兹。   岁时荐祭
D.儿之成,可待乎   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选文中,归有光将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落之感慨,对祖母、母亲的思念与眷恋,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之喟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魅力。
B.《家谱记》选文中,记叙了归氏家族一天天衰败的现实,家中后辈不爱学习,也不懂礼义廉耻,归有光认为这丢了归氏祖先的脸。
C.《项脊轩志》选文中,归有光主要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令读者动容。
D.《家谱记》选文中,归有光认为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死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送其行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4】翻译划线句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