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选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句子中,不正确的是(  )
A.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亦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如“永和九年”、“壬戌之秋”都是年号纪年用法。
C.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人。
D.末段中,“长乐王回深父”的“父”通“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王某”指代王安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有个叫慧褒的高僧,第一个在华山筑舍定居,死后又埋在那里,从此,人们就叫华山为褒禅山。
B.王安石和朋友一起进入后洞,有懈怠想退出的人就对大家说火把快要熄灭了。大家随着他一起出洞后,就有人后悔了。
C.王安石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意志、力量、物质条件的统一,三者之中,意志是最根本的。
D.王安石认为古人在观察万物时之所以常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留意思考,这值得后人学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4 10:0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   蔽:遮挡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有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二螯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  ②秦有余力而制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D.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小题5】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被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做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小题6】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侯琎,字廷玉。泽州人。少慷慨有志节。登宣德二年进士,授行人。乌撒、乌蒙土官以争地相仇杀,诏遣琎及同官章聪谕解之,正其疆理而还。副侍郎章敞使交趾,关门卑,前驱伛而入,琎叱曰:“此狗窦耳,奈何辱天使!”交人为毁关,乃入。及归,馈遗无所受。迁兵部主事。

正统初,从尚书柴车等出铁门关御阿台有功,进郎中。从王骥征麓川,至金齿。骥自统大军击思任发,而遣琎援大侯州。贼众三万至,督都指挥马让、卢钱击走之。遂由高黎贡山兼程夜行,会大军,压其巢。麓川平,拜礼部右侍郎,参赞云南军务,诏与杨宁二年更代。骥再征麓川。琎以功迁左。九年,代还。母忧,起复,寻调兵部。十一年复代宁镇云南。思机发窜孟养,骥复南征。琎与都督张軏分兵进抵金沙江,破之鬼哭山。玺书褒赉。

景泰初,贵州苗韦同烈叛,围新添、平越、清平、兴隆诸卫。命琎总督贵州军务讨之。时副总兵田礼已解新添、平越围,琎遂遣兵攻败都卢、水西诸贼,贵州道始通。又调云南兵,由乌撒会师,开毕节诸路,檄普安土兵援安南卫,而自率师攻紫塘、弥勒等十余寨。会贼复围平越,回师击退之。遂分哨七盘坡、羊肠河、杨老堡,解清平围,东至重安江,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水西苗阿忽等六族皆自乞归化,诏琎随方处置。

景泰元年八月以劳瘁卒于普定,年五十三。赐祭葬,荫其子锦衣卫世袭千户。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侯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
B.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
C.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
D.与骥兵会/兴隆抵镇远道皆通/捷闻/进兵部尚书/进克赏改苗擒其渠/王阿同等三十四人别/贼阿赵伪称/赵王率众掠清平/琎复讨擒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春秋时已有设置,汉称大行令,明设行人司,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正统,是明英宗的年号,以年号纪年是古代纪年的重要方式之一,始于汉武帝。
C.礼部,古代官署管理全国户籍、俸禄、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交事宜。
D.锦衣卫,明代军政搜集情报机构,担任皇帝侍卫,受皇命掌诏狱,有巡察缉捕的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琏能说会道,胆识才干超群。无论是去开导劝解因争地盘相互残杀的乌撒、乌蒙土官,还是作为侍郎章敞的副手出使,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B.侯琏少有志节,仕途一帆风顺。他从行人到兵部主事,从郎中到侍郎,再到后来的兵部尚书,都可谓在进阶当中,即便死后,皇上还赐予祭葬,封荫其子。
C.侯琏尽职用命,随军屡立战功。跟从王骥征讨麓川时,他受命增援大侯州,面临大敌,亲自督阵全歼敌军,并率部日夜兼程与大军会合,逼近敌人的巢穴。
D.侯琏指挥有方,能够独当一面。总督贵州军务平定韦同烈叛乱时,抽调云南兵、檄普安土兵驰援以及后面的回军、分哨、会师等做法,显得从容有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狗窦耳,奈何辱天使!”交人为毁关,乃入。及归,馈遗无所受。
(2)骥再征麓川,琏以功迁左。九年,代还。母忧,起复,寻调兵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前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2】下列对选文所写的景色和《赤壁赋》所写的景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B.《后赤壁赋》中的“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写的是初冬之景。
C.《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一样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清风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D.《后赤壁赋》写的是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景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