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走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注)①委肉当饿虎之蹊:意思是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委,放置。蹊,小路。②惛:愁闷,烦恼。③后交:新交,晚交。④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燕国力量薄弱。⑤雕鸷:雕与鸷均为凶猛的禽鸟。比喻秦国的凶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子受而之——舍:使……住下来B.祸必不矣——振:兴起
C.愿太傅虑之——更:再,重新D.怨暴之怒——行:施行,发泄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B.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C.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D.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不得已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
B.鞠武劝说太子丹不要收留樊於期,并希望太子马上派遣樊於期将军到匈奴去杀人灭口。
C.太子丹顶住压力,坚决收留樊於期,并积极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想通过鞠武结识田光。
D.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太子丹的侠肝义胆。
【小题4】(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2)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02:4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姜绾,字玉卿。弋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由景陵知县擢南京御史。弘治初,陈治道十事。又言午朝宜论大政,毋泛陈细故,皆报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中官蒋琮以芦场事下绾覆按,琮嘱绾求右己。绾疏言:“琮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用揭帖而抗诏旨,扬言阴中,胁以必从。其他变乱成法,厥罪有十。以内官侵言官职,罪一。妒害大臣,妄论都御史秦纮,罪二。怒河闸官失迎候,欲奏罢之,罪三。受民词不由通政,罪四。分遣腹心,侵渔国课,罪五。按季收班匠工银,罪六。擅收用罢闲都事,罪七。官僚忤意,辄肆中伤,罪八。妄奏主事周琦罪,欺罔朝廷,罪九。保举罢斥内臣,窃天子威柄,罪十。”事下南京三法司。既,复特遣官覆治以奏。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祖生衔向切骨。时向方监后湖黄册,祖生遂揭向、锦实侵湖田。诏下法司勘。勘未上,而琮为绾所劾。于是琮、祖生及吉合谋削锦籍,谪向官,复逮绾及余濬等,赴京论鞫,皆谪为州判官。绾谪判桂阳,量移宁国同知,迁庆远知府。斩剧贼韦七旋、韦万妙。其党纠贼数万攻城,绾坚守,檄民兵夹击,破走之。东兰诸州蛮悉归侵地。总督刘大夏奇其材,荐为右江兵备副使。思恩知府岑濬逐田州知府岑猛,绾献策总督潘蕃。蕃令与都指挥金堂合诸路兵大破贼,思恩平。绾条二府形势,请改设流官,比中土,廷议从之。寻引疾还。俄起河南按察使,寻复以疾归,卒于家。

(选自《明史·姜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B.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C.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D.先是/御史余濬劾中官陈祖生违制/垦后湖田湖/为之淤/奏下南京主事卢锦勘报/锦故与祖生有隙/而给事中方向尝劾祖生不职状/又因雷震孝陵柏劾大学士/刘吉而诋祖生益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孝陵,指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朱元璋奉行以孝治天下。
C.法司,明清时以吏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D.量移,古代公文用语。多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至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绾履职尽责,积极进言。担任南京御史期间,他先是陈述治国之策十件事,后又说午朝应当讨论重大政事,不要泛泛陈说琐事。这些都得到皇帝的答复。
B.姜绾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弘治二年二月,南京守备太监蒋琮因芦场事件交由姜绾复查,蒋琮向姜绾求助,但姜绾不为所动,反而上疏列举蒋琮十条罪行。
C.姜绾遭受报复,因此被贬。姜绾弹劾蒋琮没有成功,反而遭到蒋琮的报复。蒋琮与陈祖生、刘吉等人合谋反扑,姜绾被逮捕到京城审讯后,贬为桂阳判官。
D.姜绾颇善用兵,破贼有功。任庆远知府时,他斩杀大盗韦七旋、韦万妙,击退其党羽,受到刘大夏赏识。后与潘蕃一起指挥各路兵马大败贼寇,平定思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守备重臣与小民争利,假公事以适私情,扬言阴中,胁以必从。
(2)绾条二府形势,请改设流官,比中土,廷议从之。寻引疾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小题。
(1)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小题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父曰 绐:欺骗
B.何兴之也   暴:残暴
C.骑皆曰 伏:通“服”,心服
D.吾知公长者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②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是何楚人多也 ②夫晋,何厌
D.①左,乃陷大泽中,故汉追及之  ②申之孝悌之义
【小题4】下列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客有吹洞箫者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泉侯指汉将杨喜,他因破项羽有功,后被封赤泉侯。
B.江东,秦汉时指长江下游地区。
C.项羽,名籍,字羽。项羽自称为“籍”,是谦称。
D.亭长是秦汉时乡官,骑司马是骑兵将领官名。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被围的困境中,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B.东城快战,共写了项羽“溃围、斩将、刈旗”的三次行动,表现了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C.项羽在绝境中,分析自己战败的原因:他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不仅是因为自己用兵的过失,更在于天命难违。
D.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丧。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
(2)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一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数月,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节选自《苏武传》有删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B.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C.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D.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写李陵称苏轼为义士,并为他的精神感动至“泣下霑衿”,从侧面映衬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
B.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2)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