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复将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青斩首虏数千。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元朔五年春,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上曰:“大将军青躬率戎士,师大捷,获匈奴王十有余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户。”
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月余,悉复出定襄,斩首虏万余人。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军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遂囚建行在所。
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漠,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漠北。而适直青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会日且入,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元封五年,青薨,谥曰烈侯。
(选自《汉书·卫青传》,有删改)
注:(8)胏(zǐ):带骨的肉。 胏附:比喻亲戚心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阳侯曹寿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尚:迎娶
B.青复三万骑出雁门将:率领
C.匈奴右贤王青等兵当:面对
D.是示后无意也反:反对
【小题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B.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C.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D.青幸得以胏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元年春天,卫青带兵攻打匈奴,从雁门出发,斩杀敌兵几千人,被封为长平侯。
B.元朔五年春天,卫青率兵进攻匈奴,打了大胜仗,被封为大将军。
C.苏建带军攻打匈奴,结果全军覆没,独身一人逃回,卫青询问下属如何治罪,众人意见不一,卫青把他送到皇帝的住所让皇帝判决。
D.汉军增兵包围单于时,单于看到汉军太多了,如果作战将不利,在傍晚时分率领几百骑兵冲出重围逃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即度漠,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漠北。
(2)会日且入,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左右翼绕单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3 05:2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B.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C.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D.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拔、擢、陟、左迁。
B.关中,秦朝建都洛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D.三秦,指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分给秦军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得名。后也用作陕西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我行我素,恃才傲物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长安,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从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惠,字德施,吴国富阳人,吴豫章太守贲曾孙也。父祖并仕吴。惠口讷,好学有才识,州辟不就,寓居萧沛之间。永宁初,赴齐王冏义,讨赵王伦,以功封晋兴县侯,辟大司马户曹掾,转东曹属。冏骄矜僭侈,天下失望。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劝令归籓,辞甚切至。冏不纳。惠惧罪,辞疾去。顷之,冏果败。成都王颖荐惠为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白沙督。是时,颖将征长沙王乂,以陆机为前锋都督。惠与机同乡里,忧其致祸,劝机让都督于王粹。及机兄弟被戮,惠甚伤恨之。时惠又擅杀颖牙门将梁俊,惧罪,因改姓名以遁。
后东海王越举兵下邳,惠乃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以书干越。越省书,榜道以求之,惠乃出见。越即以为记室参军,专职文疏,豫参谋议。除散骑郎、太子中庶子,复请补司空从事中郎。越诛周穆等,夜召参军王廙造表,廙战惧,坏数纸不成。时惠不在,越叹曰:“孙中郎在,表久就矣。”越迁太傅,以惠为军谘祭酒,数谘访得失。每造书檄,越或驿马催之,应命立成,皆有文采。除秘书监,不拜。转彭城内史、广陵相,迁广武将军、安丰内史。以迎大驾之功,封临湘县公。
元帝遣甘卓讨周馥于寿阳,惠乃率众应卓,馥败走。庐江何锐为安丰太守,惠权留郡境。锐以他事收惠,下人推之,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丧还乡里,朝廷明其本心,追加吊赙。
【小题1】下列对文中华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却的一项是  (   )
A.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B.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C.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D.惠既非南朝/所授常虑谗间/因此大惧/遂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时年四十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战国至秦朝时期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官吏。
B.辟,中国古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C.掾,原味佐助的意思,与后面的“属”意思相近,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D.除:撤职。古代汉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改,改任官职;调、徙、转,调动官职;拜、授、封,授予官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惠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祖都在吴国做过官,虽然孙惠小时候不大会说话,但是还是得到地方官员的推荐。
B.成都王攻打长沙王时,任命孙惠的老乡陆机为前锋都督。孙惠担心这样会给陆机带来灾祸,劝他把官位让给别人,陆机不听,最终被杀,孙惠因此很嫉恨他。
C.东海王诛杀周穆时,让王廙写奏章,王廙因为害怕,弄坏了好几张纸也没有写成,这时候,东海王认为,如果孙惠在,早就写完了。
D.虽然孙惠最后擅杀何锐,但是朝廷并没有因此治他的罪,反而在他死后追加了吊唁并送给财物,目的是表明他的忠心。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劝令归籓,辞甚切至。
(2)惠乃诡称南岳逸士秦秘之,以书干越。越省书,榜道以求之,惠乃出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 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B.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C.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D.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较为有名的注解《春秋》的书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B.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
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越、北狄。
D.谒者,官名。职掌各朝不同,秦汉谒者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南北朝谒者掌管朝觐宾饷及奉诏出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深谙教学之道,他一下车就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辗转传授。
B.董仲舒三年目不窥园,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究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
C.董仲舒曾经做过宗室贵族胶西王的辅相,但到去世为止,他始终不置办家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D.董仲舒学识渊博,尤精于“春秋公羊学”。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2)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准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B.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C.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D.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亦称作“皇储”,皇帝其他的儿子则称“皇子”。
B.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
C.可汗: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类似汉语的天子或皇帝。
D.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高官陈述意见。常见的还有“表”,如《出师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彻作战勇敢,理政有方。李彻在平定淮南时,每次都充当先锋;平定淮南后,他负责安抚刚刚归顺的人,很得他们的欢心。
B.李彻为人正直,受到赏识。朝廷选拔正直的人任晋王的僚佐,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C.李彻屡立战功,加官进爵。李彻在征讨吐谷浑时,因战功被赐爵位;后来在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战斗中,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军。
D.李彻出其不意,大破突厥。李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非常赞成李充的建议,与李充率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将沙钵略可汗打得落荒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2)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耀卿,字焕之。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相王府典签。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为济州刺史,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末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此其爱人也。”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朝服佩剑,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
节选自《新唐书·装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B.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C.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D.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巡,指古代天子巡视东方。最有名的是秦始皇的东巡,留下了泰山刻石等一系列的文物,最后死在东巡的路上。
B.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古人认为群山中秦山最高,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C.京兆尹,中国古代京城附近的三个地区之一,《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其中的“三辅”就包含京兆尹。
D.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耀卿为政有方,受到人民的尊敬。他担任长安令时,改变以前的配户与和市之法,杜绝了欺瞒运费的弊端,等到他离职后,人们还思念他。
B.裴耀卿劝谏皇帝,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在皇帝东巡时,他上书几百字,说“百姓如果反复被扰,那就不能宣告有成就”,皇帝将这句话当做了座右铭。
C.裴耀卿为官能为民着想,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得失。他在宣州任职时,亲自操持河防工程,工程未完,朝廷将他调动他处,他却等堤坝建成后才宣布诏令。
D.裴耀卿行事低调,不事奢华,他改任为右仆射上任时,为警示李林甫,只穿平常衣服,由赞者主持导唱,让前来观礼的李林甫默然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2)比苦眩,不堪重衣,又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