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伍胥遂亡。到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楚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乃召伍员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庐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媚:讨好
B.不能无怨望望:盼望
C.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D.赐粟五百石,爵执圭爵:赏赐爵位
【小题2】下面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伍子胥才干的一组是 (    )
① 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 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 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 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亲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有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了伍胥,当伍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圭,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困厄,处境艰难)
B.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寻找)
C.但以刘日西山(薄:迫近)
D.悟已往之不,知来者之可追(谏:劝止,挽回)
【小题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区区不能废远(连词,表原因,因)
B.臣俱表闻(介词,表手段,用)
C.觉今而昨非。( 是:表判断)
D.乐琴书消忧(以:表目的的连词,来)
【小题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B.臣具以表闻
C.襟三江而带五湖
D.乐琴书以消忧
【小题7】下列各句中不是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A乐夫天命复奚疑
B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C农人告余以春及
D今臣亡国贱俘
【小题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2)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2 03:5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林润,字若雨,莆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临川知县。以事之南丰,寇猝至,为画计却之。征授南京御史。严世蕃置酒召润,润谈辨风生,世蕃心惮之。既罢,属客谓之曰:“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润到官,首论祭酒沈坤擅杀人,置之理。已,劾副都御史鄢懋卿五罪,严嵩庇之,不问。伊王典楧不道,数遭论列不悛,润复纠之。典楧累奏辨,诋润挟私。部科交章论王抗朝命,胁言官。世蕃纳其贿,下诏责让而已。润因言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请亟议变通。帝为下所司集议。
会帝用邹应龙言,戍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寻州。世蕃留家不赴。龙文一诣戍所,即逃还徽州,数往来江西,与世蕃计事。四十三年冬,润按视江防,廉得其状,驰疏言:“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群盗,悉窜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而世蕃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近假名治第,招集勇士至四千余人。道路恟惧,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本。”帝大怒,即诏润逮捕送京师。世蕃子绍庭官锦衣,闻命亟报世蕃,使诣戍所。方二日,润已驰至。世蕃猝不及赴,乃械以行,龙文亦从梧州捕至。遂尽按二人诸不法事,二人竟伏诛。
润寻擢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属吏慑其威名,咸震栗。润至,则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官。年甫四十。
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选自《明史·林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南丰     之:到
B.数遭论列不   悛:停止
C.润寻南京通政司参议   擢:提拔
D.年四十 甫:才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B.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C.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D.润乡郡兴化陷倭/特疏请蠲复三年/发帑金振恤乡人/德之/丧归遮道/四十里为位祭哭/凡三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润有才学,有谋略,曾在寇贼突袭的时候,用计退敌,不过,在严世蕃所设的酒席上,却因其谈笑风生,而让严世蕃心生畏惧。
B.林润上车伊始,就着手办理案件,他依法办事,不畏权贵,曾处置祭酒沈坤,又数次弹劾伊王无道,还让皇帝下令集议宗室俸禄问题。
C.林润恪尽职守,遇事明察,在严世蕃及其党羽罗龙文图谋造反时,他马上报告皇上,要求皇上早早依法处置,以此来断绝灾祸根本。
D.林润累次迁官,深得信任,属官们都害怕他的威名,惊恐不已。但林润到位,为政处事宽缓平和,多施行仁惠政策,让人心悦诚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罢,属客谓之曰:“严侍郎谢君,无刺当世事。”
(2)世蕃猝不及赴,乃械以行,龙文亦从梧州捕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长平之战中兵败身亡的赵括,相传还跟常用成语“纸上谈兵”有关。
B.“邯郸”与“邯郸学步”中的“邯郸”指的是同一地方,为赵国都城。
C.“武遂”、“方城”原为魏国城池,后在相互征战中被赵国将领廉颇攻取。
D.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问,表达了与廉颇一样尚思报国的情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括取代廉颇当来了赵国军队的统帅后,就改变了廉颇定下的制度,换掉了原来的军官,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B.秦将白起知道赵括徒有虚名而无实才,于是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消灭了赵国军队四十五万人,直逼邯郸城下。
C.栗腹自作聪明,认为赵国长平一战后有机可乘,结果却导致燕国损兵折将、割地求和,从中也可看出廉颇的勇武依旧。
D.廉颇在魏国和楚国都未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思用赵人”却未能如愿,则是被人中伤所致。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⑵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古人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次序。
B.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在三月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C.仆射,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开头以写实的笔墨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缘起,言简意赅。
B.《兰亭集序》中良辰、贤人、美景、趣事……都是让作者感到快乐的原因。
C.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D.萧翼趁辩才禅师外出用御史的身份让童子开门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此事,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浙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
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浙江。
明年,倭大举犯福建。是时宁德已屡陷。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勒石平远台。
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纶上功,继光首,显、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赉。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佥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猷为总兵官。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闽宿寇几尽宿:旧有的
B.城下不敢击壁:壁垒
C.胡宗宪继光援檄:写信
D.继光之副:担任副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属于年号纪年法。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戚继光刚来浙江,发现卫所军不能作战,于是招募了义乌、金华的老百姓当兵,并且加紧训练,终于成就了“戚家军”的威名。
B.戚继光足智多谋,在攻打兴化的战斗中,命令士兵每人拿着一束稻草,填塞壕沟进攻,最后大破倭寇,收复了失地。
C.戚继光与名将俞大猷、刘显合作,在平海之战中,大败倭寇,斩首两千两百,戚继光在战役中立下头功。
D.戚继光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善于总结用兵方法,他所编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被后世将领所遵守使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办贼。
(2)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