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
D.王无罪岁罪:罪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移其粟河内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走锲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致天下之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2 11:0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通,咸宁人,金乡侯真子也。嗣父官为都指挥使将父兵,转战有功,累进都督佥事。复以父死事故,封武义伯,禄千石,予券。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三百石明年从北征领左掖二十年从出塞以大军殿并领右掖仁宗即位,命掌后府,加太子太保。时交阯总兵官丰城侯李彬已前卒,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以参将代镇,不协。黎利益张,数破郡邑,杀将吏。智出兵数败,宣宗削智爵,而命通佩征夷将军印,帅师往讨。黎利弟善攻交州城,都督陈濬等击却之。会通至,分道出击。参将马瑛破贼于石室县。通引军与瑛,合至应平之宁桥中伏,军大溃,死者二三万人,尚书陈洽与焉。通中伤还交州,利在义安闻之,自将精卒围东关。通气沮,阴遣人许为利乞封,而檄清化迤南地归利。按察使杨时习执不可,通厉声叱之。清化守罗通亦不肯弃城,与指挥打忠坚守。朝廷遣柳升等助通,未至。二年二月,利攻城。通以劲兵五千出不意捣贼营,破之,斩其司空丁礼以下万余级。利惶惧欲走,诸将请乘胜急击。通犹豫三日不出,贼势复振。树栅掘濠堑,四出攻掠,分兵陷昌江、谅江,而围交益急。通敛兵不出。利乞和通以闻。会柳升战殁,沐晟师至水尾县不得进。通益惧,更啖利和,为利驰上谢罪表,遗利锦绮。其年十月,大集官吏军民出城,立坛与利盟,约退师。因宴利,利亦以重宝为谢。明年,通还京,群臣交劾,论死系狱,夺券,籍其家。正统四年特释为民。景帝立,起都督佥事,守京城。御也先有功,同知,守天寿山,还其家产。景泰三年卒。天顺元年诏通子琮嗣成山伯。

(节选自《明史·王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二百石/明年从北征/领左掖/二十年从出塞/以大军殿并/领右掖/
B.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二百石/明年从北征/领左掖二十年/从出塞/以大军殿/并领右掖/
C.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二百石/明年从北征/领左掖/二十年从出塞/以大军殿/并领右掖/
D.永乐七年董营长陵/十一年进封成山侯/加禄二百石/明年从北征/领左掖/二十年从出塞/以大军殿并/领右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大小不等。
B.太子太保: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多数情况下仅为一个荣誉称号加封给重臣。
C.交阯:又名“交趾”。秦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其后地域范围历经演变。
D.景泰: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朱祁钰也就是上文中的“景帝”,“景帝”是他的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通出身显赫,蒙受父荫。作为金乡侯王真之子,他承袭父职任都指挥使;父死后又被封为武义伯,食禄一千石,并赐予世券。
B.王通失利之后,意气沮丧。他奉命讨伐黎利在宁桥中了埋伏,大败受伤后意志消沉,暗中接受黎利给他的封号,并割地求和。
C.王通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宣德二年,王通率兵出其不意,大败黎利,众将请求乘胜追击,而他犹豫不决,以致敌人卷土重来。
D.王通晚年立功,得以善终。正统四年,他被特释为民。景帝起用他为都督佥事守卫京城,因抵御也先有功而升官,并归还家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气沮,阴遣人许为利乞封,而檄清化迤南地归利。
(2)通益惧,更啖利和,为利驰上谢罪表,遗利锦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郡合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待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弯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弯。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衰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顺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

(选自《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日/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斛”,泛指多斛。斛,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多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友爱朋友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京城,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并将它们放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写文章,宣扬礼乐教化。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收集编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民而教 易:交换
B. 学者于所闻 溺:拘泥
C. 法古无    过:过错
D. 民怪之,莫敢 徙:搬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用法不尽相同的一组是(   )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廉颇闻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汤武不循古王 贵为天子,富甲天下,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C. 令行民期年 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D. 恐民不信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小题3】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人。举进士,为澶州观察推官,再调湖南节度推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徙阴平。再太常博士、通判剑州。审阆州狱,活死囚七人。王尧臣安抚陕西,荐之,擢知耀州。富平有盗掠人子女者,既就擒,阳死,伺间逸去;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拜监察御史,王德用自随州诏还,近臣言其有反相,湜保右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迁殿中侍御史。上言:“转运使掎摭郡县,苛束官吏,人不得骋其材,宜稍宽假,不为改者绳治之。”诏诣渭州劾尹洙私用公使钱,颇傅致重法,以故洙坐废。还,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除盐铁副使。议者谓湜探宰相意,深致洙罪,故得优擢焉。
明年,宴紫宸殿,副使当坐殿东庑,湜不即坐,趣出。阁门奏之,坐谪知沂州,徙兖州。又坐沂州误出囚死罪,降知海州。起为河东转运使,迁户部员外郎,复为盐铁副使兼领河渠事。汴水绝,凿河阴新渠,通漕运如故。会江南饥,擢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府,奏运苏州米五十万斛,以贷饥民。除户部郎中、知广州。侬智高初平,湜练士兵,葺械器,作铁锁断江路。有 盗 据 山 敕 贷 罪 招 之 不 肯 降 湜 知 并 山 民 资 之 食 即 徙 民 绝 饷 盗 困 蹙 乞 降 民 安 之 居二年,母老求内徙,遂徙徐州。湜喜曰:“昔布衣随计,今以侍从官三品复典乡郡,过始望矣。”又以左司郎中知郓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湜少贱,母更嫁营卒,既登第,具袍趋卒舍迎母,里人观叹。然嗜酒,持法少恕,改知密州,以病卒。
(选自《宋史·刘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据山 / 敕贷罪 / 招之不肯降 /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 / 即徙民绝饷 / 盗困蹙乞降 / 民安之 /
B.有盗据山 / 敕贷罪招之 / 不肯降 /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 / 即徙民 / 绝饷盗困蹙乞降 / 民安之 /
C.有盗据山 / 敕贷罪 / 招之不肯降 /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 / 即徙民 / 绝饷盗困蹙乞降 / 民安之 /
D.有盗据山 / 敕贷罪招之 / 不肯降 / 湜知并山民资之食 / 即徙民绝饷 / 盗困蹙乞降 / 民安之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科举考试依次有乡试、会试、院试、殿试,院试考取后经过殿试者为进士。
B.“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降职。
C.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等的政令。
D.笏是古时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湜善于逢迎,执法严酷。受诏审理渭州尹洙私用公款一事,因探知尹洙与宰相有嫌隙,所以罗织罪状使他受到重判,回朝后得到优先提升。
B.刘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汴水断流,他开凿河阴新渠,使漕运像以往一样畅通;江南饥荒,他奏请从苏州调运五十万斛米,来紧急赈济饥民。
C.刘湜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在平定侬智高之后,他未作片刻休整,就立即训练当地士兵,修整器械,铸造铁链封锁江面,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D.刘湜恪守孝道,贵贱不移。年少时地位低下,母亲改嫁给士兵;考中进士后,并不以此为辱,仍穿朝服执笏去兵营迎接母亲,乡人都为之感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捕得,复阳死,守者以报,湜趣焚其尸。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坐小累去官。
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
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
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
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
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佑的父亲是一个讲信用的人,所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英才豪杰。他的政绩优异,可因犯了一些小错而丢了官。
B.河朔的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节约财政支出,并裁减官员,他上的奏折中还列举了历朝的做法来说服皇帝,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
C.杜佑姑息放纵他的属下官吏,从而导致他们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皇帝批评了他并要求杜佑罢免他们。
D.杜佑认为面对边境小国的入侵,应当用友好的态度笼络,除掉他们的奸谋,不需屡次发动军队作战,浪费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