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就任
B.下车即其甲卒缮:整治
C.粲恒之典:掌管
D.其强记默如此识:认识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3分)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8-15 10:4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龙锡,字稚文,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天启四年擢礼部右侍郎。忤魏忠贤,削籍。庄烈帝即位,以阁臣黄立极、施凤来皆忠贤所用,不足倚,诏廷臣推举,得龙锡。海寇犯中左所,总兵官俞咨皋弃城遁,罪当诛。帝欲并罪巡抚朱一冯。龙锡言:“一冯所驻远,非弃城者比,罢职已足蔽辜。”瑞王出封汉中,请食川盐。龙锡言:“汉中食晋盐,而瑞藩独用川盐,恐奸徒借名私贩,莫敢讥察。”
故事,纂修实录,分遣国学生采事迹于四方,龙锡言:“实录所需在邸报及诸司奏牍,遣使无益,徒滋扰,宜停罢。”御史高捷、史褷既罢,王永光力引之,颇为龙锡所扼。两人大恨。及袁崇焕杀毛文龙,报疏云:“辅臣龙锡为此一事低徊过臣寓。”复上善后疏言: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息声崇焕一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其冬十二月,大清兵薄都城。帝怒崇焕战不力,执下狱,而捷、褷已为永光引用。捷遂上章,指通款杀将为龙锡罪,且言祖大寿师溃而东,由龙锡所挑激。帝以龙锡忠慎,戒无过求。龙锡辩,言: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及崇焕以五年复辽自诡,往询方略,崇焕云:‘恢复当自东江始。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去之易耳。’迨崇焕突诛文龙,疏有‘臣低徊’一语。臣念文龙功罪,朝端共知,因置不理。奈何以崇焕夸诩之词,坐臣朋谋罪?”又辩挑激大寿之诬,请赐罢黜。帝慰谕之,龙锡即起视事。捷再疏攻,帝意颇动,遂遣使逮之。
四年五月大旱,刑部尚书胡应台等乞宥龙锡,给事中刘斯琜继言之,诏所司再谳。乃释狱,戍定海卫。在戍十二年,两遇赦不原。福王时,复官归里。未几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B.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C.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且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D.阁臣枢臣/往复商确臣/以是得奉行无失/时文龙拥兵/自擅有跋扈声/崇焕一旦除之/即当宁不以为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治事,故称,如明代设文渊阁大学士等。
B.视事,旧指官员恢复职位,到管理的地区或下属机构视察即巡视检查政务。
C.奏,封建社会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名称,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
D.实录,中国封建时代记载皇帝在位时重要史实的资料性编年体史册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钱龙锡持公议政,不迎上意。皇帝因为俞咨皋在海寇进犯时弃城逃跑,打算连巡抚朱一冯一起处罚,他据实陈情,认为罢除其官职足以抵罪。
B.钱龙锡作风务实,敢议旧例。他认为编纂实录所需材料在于朝廷官报及诸司奏章,旧例派遣使者采集事迹没有益处,反而扰乱社会,应当停止。
C.钱龙锡面对诬陷,据理自辩。高捷等人借袁崇焕杀毛文龙一事以及祖大寿兵败东逃等事诬陷钱龙锡,钱龙锡根据事实上奏章为自己辩解。
D.钱龙锡仕途不顺,遭遇坎坷。先是违忤魏忠贤,被削夺官籍,后被同僚攻击而被逮捕,出狱戍守定海卫,后遇皇帝大赦得以复职还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御史高捷、史褷既罢,王永光力引之,颇为龙锡所扼。
⑵崇焕陛见时,臣见其貌寝,退谓同官“此人恐不胜任”。

同类题2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并奏之(______)
(2)行冲于是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也(   )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
(2)堪充味者多(   )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
【小题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B.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C.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D.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小题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小题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感动
B.自傲
C.庆幸
D.欣慰
【小题6】第②、③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名我当( ) (2)驼种树 ( )
(3)早缫绪 ( ) (4)故且怠 (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和“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传”相同的是( )
A.则其天者而其性得矣B.其肤以验其生枯
C.而木之性以离矣D.又何以蕃吾生而吾性耶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小题5】本文是一篇带有 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中把郭橐驼和“他植者”进行填一种写作手法),阐述了郭橐驼种树的原理,其种树之理是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又把种树和“官理”进行 (填一种写作手法),得出“养人术”,“养人术”具体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屠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 “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
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昳(dié):太阳偏西。
③劳俫:慰勉。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ZXXK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就是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像文帝、武帝等都是褒谥,厉帝、炀帝都是恶谥,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庐冢”是指父母或师长去世,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C.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犊”。后用来泛称书写、撰述。
D.“肉袒”是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赔礼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把丧事办理妥善。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屠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屠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屠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人。孝行出于天禀。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泪落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从胡翼之学。所居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饮水,翼之馈以食,弗受。
应举入都,不忍舍其亲,徒载而西。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为寿,谢却之。以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石则避而不践,或问之,积曰:“吾遇之则怵然伤吾心,思吾亲,故不忍加足其上尔。”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庐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绖不去体,雪夜伏墓侧,哭不绝音。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适闻之,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既终丧,不彻筵几,起居馈献如平生。
中年有聩疾,屏处穷里,而四方事无不知。客从南越来,积与论岭表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诵手画,若数一二。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自少及老,日作一诗,为文率用腹稿,口占授其子。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粟帛。
元祐初,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曰:“诸君欲为君子,而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犹之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可也。乡人荣之,父母欲之,何不为君子?”又曰:“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言其不善,行其不善,思其不善,如此而不为小人者,未之有也。”闻之者敛衽敬听。居数岁,使者又交荐之,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监中岳庙。
卒,年七十六。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官其一子。
——选自《宋史•徐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B.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C.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D.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今年过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诏举中外学官如积之/贤宜在所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年,指同时,中国古代称同时入学又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的人为同年。
B.《孝经》,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集中阐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C.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其中守护坟墓。
D.诸生,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最早指有学问的士人,文中是指众弟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积为人廉正。他考中进士时,第一名许安国等人拜见他的母亲,送了重金为他母亲祝寿,他谢绝不受。
B.徐积天性孝顺。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天天要找父亲,十分伤心;后来进京应试,他也不忍心丢下母亲。
C.徐积劝人向善。他认为一个人做君子既不需要出力,也不需要破费钱财,而且是乡人和父母都赞同的事。
D.徐积关心国事。他虽然隐居在偏僻之处,但对四方之事无所不知,尤其关注岭南的山川地势和镇守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借人书策,经宿还之,借者绐言中有金叶,积谢而不辨,卖衣偿之。
②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如此而不为君子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