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②,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③下榻叩头,言:“阿④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⑤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⑥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距驴:兽名,”似马”或“似骡”, ③欻(xū):忽然。④阿:母亲。⑤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⑥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B.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C.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D.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吉,是李贺的字。古代男子20岁时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相同或相反的别名,称之为字,供他人称呼。
B.叙,通假为“序”,序有书序与赠序之别,此处为书序。
C.下榻,文中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词;现泛指住宿。
D.黍,五谷之一,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本文在构思布局上也是较为特别的,全篇以一“奇”字贯之。书写李贺貌之奇,创作之奇,性情之奇,死之奇。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2)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8 12:00: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当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B.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独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第一名称作“状元”或者“殿元”“鼎元”。
B.江西,即江左。根据方位,古人通常把江西称作“江左”,把江东称作“江右”,把江南称作“江表”。
C.乙亥,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日法,古人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说法,并以此纪年、月、日、时,文中为纪日。
D.扈驾,专用术语,“扈”意为随从、扈从,“扈驾”意为跟随官府的车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燧临危不惧。宁王送他枣梨姜芥示意时,他选择了拒绝。后又在宁王谋反时,大骂宁王,并最终遇害。
B.孙燧临危受命,在大家都不愿去江西做官时,孙燧接受了这一安排,并且通过修筑城防、打击盗匪、上书揭发等多种形式与宁王斗争。
C.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的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孙燧在处理宁王事件上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蔡父奇其貌,日“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显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D.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C.外戚,是指帝王的亲戚,但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也称“外家”“戚畹”。
D.疏,又称“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此外还有奏、表、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方进宽容谦逊。方进在处理胡常问题时,没有与他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他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他的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翟方进严于律己。方进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翟方进备受重视。崔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众人都被免罪,皇上也因他是重臣为其隐瞒。
【小题4】把下面两个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逆上指:旨意
B.迷国上罔:欺骗
C.将帅亲奉羊、酒问胜存:珍藏
D.宜以俭约天下先:表率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B.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谓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文字累数千百言,一览辄诵。在三司,案牍繁委,吏久难解者,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初,谓出准①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时准为相,尤恶谓。后谓媒蘖其过,遂罢准相。同列不敢言,独王曾以帝语质之,谓顾曰:“居停主人②勿复言。”盖指曾以第舍假准也。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
仁宗即位,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③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咸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
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籍其家,得四方赂遗,不可胜纪。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致仕,居光州,卒。乙巳,拯继谓为首相,后加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王曾集贤殿大学士。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准,宋代名臣寇准。②居停主人,指的是寄居之处的主人,亦即现今所常说的房东。③皇堂,皇帝的墓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又称甲榜,即进士榜。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称为两榜进士。两榜进士和进士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B.古代的不同朝代对三司的解释各有不同,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行政事务。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政”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才华过人,是一名能吏,但为人奸诈贪婪,善于溜须拍马,曾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寇准,遭到寇准的厌恶,后来丁谓罗织罪名构陷寇准。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并勒令退休。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
(2)准贬斥,谓浸擅权,至除吏不以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日:“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口:“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日:“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日:“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承,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日:“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谥白懿,陪葬昭陵。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B.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C.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D.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文中指太宗尚未登基,在藩镇为封王。
B.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借服饰指代士大夫,缙绅。
C.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D.宿直,官员夜间值守官舍,主要任务是防护守卫,应对变故等,相当于“值夜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饥荒“盗贼侵寇”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寇盗,确保一方平安。
B.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面对胡人袭扰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作为朝廷重臣,他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他因感激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做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张弼,张弼拒绝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