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学政。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得实,遣珊勘之,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给事中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留之。御史冯允中等言:“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①。”乃下蕣、盖诏狱,命文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一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金赉之,曰:“少佐而廉。”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公同年好友,何惜一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①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廉介不苟合苟合:附和迎合。
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逆计:谋反计划。
D.慰谕有加慰谕:好话劝慰。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5:1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扬古利,世居浑春。父郎柱,为库尔喀部长,率先附太祖,时通往来,太祖遇之厚,命扬古利入侍。郎柱为部人所戕,其妻襁负幼子纳穆泰于背,属鞬佩刀,左右射,夺门出,以其族来归。部人寻亦附太祖。扬古利手刃杀父者,时年甫十四,太祖深异焉。日见信任,妻以女,号为“额驸”。

天命四年,明经略杨镐大举来侵,总兵杜松等攻界凡,大贝勒代善等帅师御之。我军屯吉林崖,明军屯萨尔浒山,两军相薄,扬古利与贝勒阿巴泰等争先赴敌,破其军,松等皆战死。是夕,明总兵马林以兵至,营于尚间崖。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七月,攻铁岭,遇蒙古贝勒介赛兵,击破之,遂获介赛。六年三月,从太祖攻沈阳,壕深堑坚,众难之。扬古利拔刀挥本旗兵先登,夺敌所植竹签以阻军者,遂克之

十二月,太宗亲伐朝鲜,扬古利从。是月丁未,太宗命豫亲王多铎及扬古利击之,值雪,阴晦,敌阵于山下,纵兵进击,自麓至其巅,多铎鸣角,招扬古利登山督战。扬古利将驰赴,朝鲜败卒伏崖侧,窃发鸟枪,中扬古利,创重,遂卒,时年六十六。明日,多铎率兵逼敌营,朝鲜兵已夜遁,得扬古利尸以归。太宗亲临哭奠,赐御用冠服以殡。丧还,太宗迎于郊,命陪葬福陵。葬日,太宗复亲奠。

扬古利初事太祖,凡在行间,率先破敌,冲锋挫锐,所向披靡。太宗诫不令临阵,而遇敌忘躯,奋发不自已,行军四十餘年,大小百餘战,功业绝特,而持身尤敬慎。太宗尝命本牛录护军为之守门,赐豹尾枪二,以亲军二十人为卫。其葬,以本牛录八户守冢。是年十一月,追封武勋王,立碑墓道。

(摘自《清史·列传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B.翌且/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C.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D.翌旦/移兵往攻太祖/命被创者勿往/扬古利裹创系腕/率十牛录兵/凭高驰击林兵/大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是指清太祖努尔哈赤。
B.额驸,指驸马,按照清制,公主、格格的配偶称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称固伦额驸。
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一位是戊申,后一位是丙午。丁排天干第四,未排地支第八。
D.追封,同追谥、追尊,指为死者追加封号。文中指扬古利死后被追封为武勋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古利年少英勇,手刃仇敌,扬古利父亲郎柱被同部落的人杀死,扬古利的母亲、弟弟和杀父仇人先后归附太祖,年仅十四岁的扬古利亲手杀死仇敌。
B.扬古利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扬古利曾攻破明朝总兵杜松和马林的军队,在攻打铁岭时攻破蒙古贝勒介赛的军队并将其活捉,还曾追随太祖攻克沈阳。
C.扬古利冲锋陷阵,战死沙场。扬古利跟随太宗讨伐朝鲜,当时天气恶劣,在扬古利骑马登山督战途中,中了朝鲜败兵的埋伏,被鸟枪打中,伤重而亡。
D.扬古利生前受宠,死后哀荣。扬古利父辈就与太祖交好,后来扬古利还做了太祖的女婿;扬古利以身殉国后,太宗两次亲自前往祭奠,赐他陪葬福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扬古利拔刀挥本旗兵先登,夺敌所植竹签以阻军者,遂克之。
(2)扬古利初事太祖,凡在行间,率先破敌,冲锋挫锐,所向披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亚夫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候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候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居三岁,其兄有罪,帝封亚夫为条侯。前158年,匈奴大入边。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平七国之乱。五岁,迁为丞相,帝甚重之。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由此疏之。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居无何,因其子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候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祁?”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B.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C.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D.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B.持节,“节”是传达命令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或传达朝廷重大使命,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死亡,意义相同的还有“崩殂"“驾崩” “仙逝” “薨” “不禄”。
D.谢病,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托词,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亊某人。文中“亚夫因谢病”,暗示周亚夫微妙的心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纪严明,今行禁止。文帝到霸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均可长驱直入,而到细柳营却不得入,直至天子下诏书,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
B.周亚夫治军有方,折服文帝。他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连文帝都不敢违背;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危急情况下,周亚夫能担当起领兵重任。
C.周亚夫个性耿直,不善逢迎。景帝废了栗太子,他极力争辩;皇上想要封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为侯来鼓励后來的人,他也表示反对。
D.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悲惨。他平定“七王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汉王朝:最终却因购买盔甲盾牌被捕入狱。不堪狱吏逼迫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晋开运初,契丹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东西连亘,掩城两隅。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领二百骑,跃出而斗,奋铁击契丹,毙者数人,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清。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元福三马皆中流,少帝择名马赐之。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侯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追北二十余里,敌帅与百余骑进去。

周广顺初,刘崇引契丹扰晋州,命枢密使王峻率兵拒之,以元福为西北面都排阵使军过蒙坑,崇夜烧营遁。峻令元福与陈思让追至霍邑,既行,又遣止之元福谓思让等曰:“刘崇召契丹扰边,志在疲弊中国,今兵未交而遁宜追奔深入,以挫其势。”诸将畏懦,遂止。

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师还,加检校太尉。宋初,加检校太师。九月卒,年七十七,侍中。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选自《宋史药元福传》,有删改)

(注)①铁挝:一种兵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B.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C.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许称骁将
D.元福虽老/筋骨不衰/人或言其气貌益壮当复领兵/必大喜/曲致礼待/或加以赠遣/时称骁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国号契丹
B.拒马,一种可移动障碍物。古时以木架置以长枪,锋刃朝外,因用以防御骑兵而得名。
C.卿,此处为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历朝有六卿、九卿、正卿、少卿之说,清末始废。
D.赠,此处为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以表彰其功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争夺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集中精锐部队向晋阵地东部扑来,药元福率领骑兵,跃马出战,杀退敌军,得到了少帝的夸赞赏赐。
B.阳城之战,晋军粮道被切断,兵马饥渴交加,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药元福力排件众议,孤军奋战,率奇兵杀得敌人溃不成军。
C.刘崇烧营夜遁,药元福建议一鼓作气,趁势追击,挫其势头。但因为众人胆怯畏战,药元福最后只能放弃自己的意见,停止行动。
D.周世宗在高平大败刘崇军后,乘胜围攻太原,但由于粮草接济不上,最后选择撤兵,依靠药元福的全力施为,世宗得以顺利班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
(2)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褐坊州军事推官,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偕复上疏谏上。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马季良以罪斥置滁州,自言得致仕。偕以谓致仕用优贤者,不当以宠罪人,又数论升降之弊,仁宗嘉纳之。明年,丁母忧,愿终制,不许。
及元昊入寇,密诏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遇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曰:“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曰:“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未几遂卒。于是军政肃然。
偕在并州日,尝论《八阵图》及进神盾、劈阵刀,其法外环以车,内比以盾。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元昊乞和而不称臣,偕以谓连年出师,国力日蹙,宜权许之,徐图诛灭之计。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累章劾奏:“偕职为从官,不思为国讨贼,而助元昊不臣之请,罪当诛。陛下未忍加戮,请出之,不宜留处京师。”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
偕性刚而忠朴,敢为大言,数上书论天下事,议者以为迂阔难用。
(节选自《宋史·杨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
B.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
C.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
D.至是帝命∕以步卒五百如其法∕布阵于庭∕善之∕乃下其法于诸路∕其后王吉∕果用偕刀楯法败元昊于兔毛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贫民衣服,喻始任官职。褐是粗布衣服,古代贫民服褐,因此,褐常代指贫民。《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乃使其从者衣褐”之句。
B.文中河外,指黄河以北地区。与此相对的是“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中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起诉与河内。”
C.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中记述“顷之,持一象笏至。”
D.章,也叫疏、奏,与“表”是同一类文体,是古代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陈情表》《出师表》都属于这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偕敢于直谏。郭皇后被废和陈氏女被选入宫,杨偕均冒死劝谏;还多次上书论述时政和官员升降任用的弊端。
B.杨偕治军从严。在策应麟、府两地时,杨偕对干预军事、不服调遣的监军进项严格训诫,致使监军惊慌失措,不几天死去。
C.杨偕精通阵法。杨偕在并州的时候,曾钻研过《八阵图》且进献神楯、劈阵刀,皇帝推广这种阵法将元昊打败。
D.杨偕审时度势。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家势力日渐衰落,元昊不愿称臣,可暂时答应其要求,慢慢谋划消灭他的办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
(2)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紘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慰祖卖宅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渢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渢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料得父时假贳文疏 料得:猜想
B.彼有,自当还 见:我
C.与丹阳丞刘渢素 善:友好
D.慰祖诣阙自首   诣阙:赴朝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去世后,他连盐都不吃了,母亲认为守孝期间不吃美味佳肴可以,不能不吃盐,不得已他才听从母亲的劝告。
B.崔慰祖把父亲在梁州上千万的财产都分给了自己的族人,把父亲生前收存的借据欠条全都烧掉,不要人家归还。
C.崔慰祖卖屋不多要钱;对待上级领导和升官的朋友不卑不亢,若即若离,很有分寸;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小地方,他推辞不就职。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可惜著述未竟。他本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作一些注释,却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小题4】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