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戴珊,字廷珍,浮梁人。珊幼嗜学,天顺末,与刘大夏同举进士。久之,擢御史,督南畿学政。成化十四年迁陕西副使,仍督学政。正身率教,士皆爱慕之。以王恕荐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蜀盗王刚流劫竹山、平利。珊合川、陕兵,檄副使朱汉等讨擒其魁,余皆以胁从论,全活甚众。入历刑部左、右侍郎。晋府宁化王钟鈉淫虐不孝,勘不得实,遣珊勘之,遂夺爵禁锢。进南京刑部尚书。久之,召为左都御史。十七年,考察京官,珊廉介不苟合。给事中吴蕣、王盖自疑见黜,连疏诋吏部尚书马文升,并言珊纵妻子纳贿。珊等乞罢,帝慰留之。御史冯允中等言:“文升、珊清德素著,不可因浮词废计典①。”乃下蕣、盖诏狱,命文升、珊即举察事。珊言:“两人逆计当黜,故先劾臣等。今黜之,彼必曰是挟私也。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帝命上两人事迹,皆黜之。已,刘健等因召对,力言盖罪轻,宜调用。帝方用文升、珊,卒不纳。帝晚年召对大臣,珊与大夏造膝宴见尤数。一日,与大夏侍坐。帝曰:“时当述职,诸大臣皆杜门。如二卿者,虽日见客何害。”袖出白金赉之,曰:“少佐而廉。”且属勿廷谢,曰:“恐为他人忌也。”珊以老疾数求退,辄优诏勉留,遣医赐食,慰谕有加。珊感激泣下,私语大夏曰:“珊老病子幼,恐一旦先朝露,公同年好友,何惜一言乎?”大夏曰:“唯唯。”后大夏燕对毕,帝问珊病状,言珊实病,乞悯怜听其归。帝曰:“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大夏出以告珊,珊泣曰:“臣死是官矣。”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疾作,遂卒。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注】①计典:古代对官吏三年考绩的大计之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珊廉介不苟合苟合:附和迎合。
B.不可因浮词废计典浮词:无根据之言。
C.两人逆计当黜逆计:谋反计划。
D.慰谕有加慰谕:好话劝慰。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B.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C.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D.彼属卿言/主人留客坚/客则强留珊/独不能为朕留/且朕以天下事付卿辈/犹家人父子/今太平未兆/何忍言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珊重视教育,受人爱戴。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先是兼管南畿学政,任陕西副使时仍旧监管学政。提倡教育,加强自身修养,率先垂范,因此深得当地读书人的爱戴。
B.戴珊仁慈宽厚,工作得力。他平定了王刚的盗乱,除首领外,参与民众只以协从来论处;宁化王淫乱暴虐,他人都不能查明实情,戴珊审查后,宁化王被绳之以法。
C.戴珊为官廉洁,秉公处事。他负责考察京官工作时,清廉耿介,丝毫不迎合权贵;吴蕣、王盖诬陷他纵容妻子儿女收受贿赂,他就请求皇帝罢免自己的官职。
D.戴珊深受宠信,知恩图报。皇帝常召他到内廷谈心,有一次还给他白金,让他帮助清廉的人;他告病还乡,皇帝就遣医赐食,加以挽留,他自己不好意思再辞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避不黜,则负委任,而使诈谖者得志。
(2)帝既崩,珊以新君嗣位不忍言去,力疾视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3 05:1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峤,字太真。性聪敏,有识量,博学能属文。风仪秀整,美于谈论。散骑常侍庾敳有重名,而颇聚敛,峤举奏之,京都振肃。后举秀才、灼然。属二都倾覆,社稷绝祀。元帝初镇江左,乃以为左长史,檄告华夷,奉表劝进。后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明帝即位,帝亲而倚之,甚为王敦所忌,因请为左司马。敦阻兵不朝,多行陵纵。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会丹杨尹缺,表补丹杨尹。峤得还都,乃具奏敦之逆谋,请先为之备。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贼果不得渡。峤自率众与贼夹水战,击王含,败之,复督刘遐追钱凤于江宁。事平,封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帝疾笃,峤与王导、郗鉴、庾亮等同受顾命。时历阳太守苏峻藏匿亡命,朝廷疑之。峤闻苏峻之征也,虑必有变,求还朝以备不虞,不听。未几而苏峻果反,遣督护王愆期、西阳太守邓岳、鄱阳内史纪瞻等率舟师赴难。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曰:“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复固请侃行。侃许之,遣督护龚登率兵诣峤。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节选自《晋书·温峤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B.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C.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D.及敦构逆/王含/钱凤奄至都下/峤烧硃雀桁以挫其锋/帝怒之/峤曰/今宿卫寡弱/征兵未至/若贼豕突/危及社稷/陛下何惜一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时的君主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借指国家。
B.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以文明礼仪进行区分,后来也借指中国和外国。
C.中庶子是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多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本文中的“中庶子”与《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宠臣蒙嘉所负职责相同。
D.顾命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其权势可在当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为人刚正,无惧权势。面对声名威重的权贵,他虽身无功名,却毅然检举上报以匡正清明,此举使得京都之人大受震动。
B.温峤机智聪慧,洞察世事。无论是王敦构逆还是苏峻谋反,他都提出要提前防备;在两次平叛中,他都能够抓住关键,果断决策。
C.温峤忠心为国,不重名利。苏峻反叛,他马上派部驰援;京师沦陷,他恸哭;太后嘉赏他,他以大敌当前、功业未建为由推辞。
D.温峤顾全大局,颇有识量。庾亮败奔而来,温峤仍敬重他,并分派兵卒给他;陶侃因己私推却责任,温峤策略地劝说他承担救国大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峤知其终不悟,于是谬为设敬,综其府事,干说密谋,以附其欲。
(2)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

同类题2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①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②,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而发囊,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小题1】解释加点字。
①然独好人急    ②人之 ③君不取 ④其数而封识之
【小题2】翻译句子。
①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②人用是多疑
【小题3】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得粟自给    二子米馈
B.疑日刮摩浣涤 恐他人得
C.人殆 非有奇伟壮烈姿也
D.疑遂求里人偕往 举所封囊寄里人家
【小题4】大家欣赏李疑的具体原因有:① (用文中的话)
【小题5】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家世寒微。太祖攻魏州,取成安,得后,时年五六岁。归晋阳宫,为太后侍者,教吹笙。及笄,姿色绝众,声伎亦所长。太后赐庄宗,为韩国夫人侍者。后诞皇子继岌,宠待日隆。他日,成安人刘叟诣邺宫见上,称夫人之父。有内臣刘建丰认之,即昔日黄须丈人,后之父也。刘氏方与嫡夫人争宠,皆以门族夸尚,刘氏耻为寒家,白庄宗曰:“妾去乡之时,妾父死于乱兵,是时环尸而哭。妾固无父,是何田舍翁诈伪及此!”乃于宫门笞之,其实后即叟之长女也。庄宗好俳优,宫中暇日,自负蓍囊药箧,令继岌相随,以后父刘叟以医卜为业也。后方昼眠,岌造其卧内,自称刘叟访女,后大恚,笞继岌。然为太后不礼,复以韩夫人居正,无以发明。大臣希旨,请册刘氏为皇后,议者以后出于寒贱,好兴利聚财,初在邺都,令人设法稗贩,所鬻樵苏果茹亦以皇后为名。正位之后,凡贡奉先入后宫,惟写佛经施尼师,他无所赐,阙下诸军困乏,以至妻子饥殍,宰相请出内库表给,后将出妆具银盆两口、皇子满喜等三人,令鬻以赡军。一旦作乱,亡国灭族,与夫褒姒、妲己无异也。

(注)①韩国夫人:当时庄宗妻子的封号。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及笄,姿色众( )  (2)成安人刘叟邺宫见上(  )
(3)请刘氏为皇后( )  (4)所樵苏果茹(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后侍者   固知一死生虚诞B.称夫人父  天下不助苗长者
C.皆门族夸尚  资政殿学士行D.实后即叟之长女也 孰能讥之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妾固无父,是何田舍翁于此诈伪!
(2)后方昼眠,岌造其卧内,自称刘叟访女
【小题4】从文中看,庄宗刘皇后不认自己亲生父亲的根本原因是:
【小题5】文末为什么要将刘皇后与褒姒、妲己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杵臼把立孤之事交给程婴,自己没有参与,选择了较为容易办的事。
B.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真正保护赵氏孤儿。
C.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养大,等到他报仇之后,自杀以报答赵盾及公孙杵臼。
D.“赵氏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 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醒,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小题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弹冠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小题2】选出对加点的字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选出“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B.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小题4】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