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欲人之无也难矣惑:疑难问题
B.其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
C.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D.位卑则足羞,官则近谀盛:盛大
【小题2】下列加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也久矣六艺经皆通习之
B.道之所存,之所存也圣人无常
C.孰能无则耻师焉,
D.其闻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
【小题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从而师之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D.小学而大遗
【小题4】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而耻学于师
【小题6】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一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小题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0 02:4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春秋》,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某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白:“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使相望于道。积一岁,其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是岁风雨顺节,谷稼丰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口:“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微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候戍卒。

延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

后坐擅诛羌,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B.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C.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D.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易》《春秋》,是六种经书之一,和另三种经书《书》《乐》《礼》合称“六艺”。六艺也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B.中土,古指中原地区,又称中州,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官职的合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职不随朝代的不同而不同。
D.辟,征辟,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地方官推荐两种方式。如《张衡传》:“连辟官府,不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延自幼聪慧,年轻有为。他十二岁时就成了太学的学生,扬名太学;十九岁时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以致来迎接他的官员见他如此年轻感到很吃惊。
B.任延礼待贤才,重视孝道。担任会稽都尉时,他聘请品行高洁之士,礼待不愿出仕的龙丘苌;巡视属县时,派人慰问孝顺的人,并招待他们吃饭。
C.任延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指导九真之民射猎农耕,开垦荒地,由贫穷变得富足;他帮助少数民族百姓适龄匹配,婚嫁聘娶,深得他们的信任感激。
D.任延有勇有谋,除暴安民。在武威任职,镇压凶暴为害的田绀父子,面对危害百姓的少数民族,他严厉治军,占据要隘,大败贼寇,使之不敢来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2)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使相望于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卿。
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
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
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于官。
(选自《宋史•韩晋卿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 匆忙
B.循故事当入对:   旧事
C.岂应刺候主意:   探询
D.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服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可实行教化。《诗》教人温柔宽厚,《书》教人疏通知远,《易》教人洁静精微,《礼》教人恭俭庄敬,《春秋》教人属辞比事。
B.奏课是把官吏考课的成绩上报朝廷。考课是一种按照一定标准考察官吏的功过善恶,并予以升降赏罚的管理官吏的制度。
C.大辟,指死刑,古五刑之一,俗称“砍头”。早期,五刑通常指墨、劓、刖、宫、大辟。隋唐以后,五刑更多为笞、杖、徒、流、死
D.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都有严格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死”,韩晋卿死为“卒”,可见其死时身份应为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晋卿坚持法度,不畏强权。在“开封民争鹑杀人”事件中,他忤逆神宗宠臣,认定此案不是王安石所认为的“拒捕争斗而死”,而是“斗殴杀人”。
B.韩晋卿审案公允,才干卓越。许多朝廷的疑难案件他都会参与讨论,后因为与王安石争论“登州府杀夫案”这个案子,更是在士大夫中知名。
C.韩晋卿持法有度,坚持原则。皇帝安排他去审理宁州的案件,这种情况要在出差前先到宫中请示,回答皇上的问题,可他接受命令后就立即动身。
D.韩晋卿法度谨严,不乏怜悯之心。他执法守正,为人忠厚,认为对死刑审批权应慎重。士大夫们私下里都很尊重他,不用法家的名号称呼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
(2)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鞫弗成者,必以委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聪,字延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弱冠,州辟主簿不就。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御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恒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恒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

(节选自《北史·薛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B.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C.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D.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坟籍”,古代典籍。传说古代早期的点击有“三坟五典”,简称“坟典”,后来成为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
B.“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文中“主簿”与《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职能相同。
C.“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后文中的“解巾”与之词义接近。
D.“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要行加冠礼,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而女子则是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聪精力过人,年轻有为。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他为主簿,他没有就职。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
B.薛聪博学多才,见识深广。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是他所擅长的。
C.薛聪耿直公正,心思缜密。薛聪处事一心为公,贵族皇亲也害怕他的威严,不敢乱来;薛聪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其内心。
D.薛聪率性而为,为政简静。当皇上戏问他是否为蜀人时,他因醉酒扔了手中的戟,然后生气出去;他死后,官民因怀念他而留下他的坐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恒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
(2)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楚客,武后从姊子。及进士第,累迁户部侍郎。兄秦客,垂拱中,劝武后革命,进为内史,而弟晋卿典羽林兵。后兄弟并坐奸赃流岭外。岁余,秦客死,而楚客等还。俄检校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武懿宗不协,会赐将作材营第,僭侈过度,为懿宗所劾,自文昌左丞贬播州司马,晋卿流峰州。
神龙初为太仆卿郢国公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节愍太子败逃于鄂被杀殊其首祭三思等柩楚客请之也。韦后、安乐公主亲赖之,与纪处讷为党,世号“宗纪”。景龙二年,诏突厥娑葛为金河郡王,而其部阙啜忠节赂楚客等罢之,娑葛怨,将兵患边。监察御史崔琬廷奏:“楚客、处讷专威福,有无君心,纳境外交,为国取怨;晋卿专徇赃私,骄恣跋扈。并请收付狱,三司推鞫。”故事,大臣为御史对仗弹劾,必趋出,立朝堂待罪。楚客乃厉色大言:“性忠鲠,为琬诬诋。”中宗不能穷也,诏琬与楚客、处讷约兄弟两解之,故世谓帝为“和事天子”。韦氏败,与晋卿同诛。
武后时,降突厥沓实力吐敦者,部落在平夏。会边书至,言吐敦反,楚客为兵部员外郎,后召问方略,对曰:“吐敦者,臣昔与之言,其为人忠义和厚,且国家与有恩必不反。其兄之子默子者,狡悍,与吐敦不和,今言叛,疑默子为之,然无能为。”俄而夏州表默子劫部落北奔,为州兵及吐敦所擒。然冒于权利,尝讽右补阙赵廷禧陈符命①以媚帝。识者以楚客等欺神诬君,且有大咎。又尝密语其党曰:“始,吾在卑位,尤爱宰相;及居之,又思天子,南面一日足矣。”虽外附韦氏,而内畜逆谋,故卒以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符命:是指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弟晋卿典羽林兵 典:主管
B.将兵患边 将:将领
C.楚客、处讷专威福 专:擅权
D.吾在卑位 卑: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神龙初/为太仆卿/郢国公/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节愍太子败/逃于鄂/被杀/殊其首祭三思等柩/楚客请之也/
B.神龙初/为太仆卿/郢国公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节愍太子败/逃于鄂/被杀/殊其首祭三思等柩/楚客请之也/
C.神龙初/为太仆卿/郢国公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节/愍太子败/逃于鄂/被杀/殊其首祭三思等柩/楚客请之也/
D.神龙初/为太仆卿/郢国公/武三思引为兵部尚书/节愍太子败/逃于鄂/被杀/殊其首/祭三思等柩/楚客请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户部,是古代的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宜。
B.垂拱,是唐睿宗的年号,但武则天操纵朝政,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C.唐代监察御史官阶不高,不能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D.天子、诸侯见群臣,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以南面代称帝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楚客结党营私,祸害国家。他凭着韦后、安乐公主的亲近信赖,与纪处讷结为同党作威作福;不顾国家的安危接受境外贿赂,导致娑葛率兵侵犯边境。
B.宗楚客为人凶悍。他面对监察御史的弹劾,不是遵从旧例疾走出列、站在朝堂上等待治罪,而是脸色严厉大声狡辩,使皇帝不能追究他的罪行。
C.宗楚客有知人之能。边境传来吐敦反叛的消息,武后向他询问对策。他认为吐敦不会反叛,反叛的恐怕是默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宗楚客有不轨之心。他违反规制修建住宅受到弹劾后心怀怨恨,做了宰相后又想做天子,所以,他勾结韦氏,两个人私下里密谋反叛之策,最终败亡。
【小题5】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然冒于权利,尝讽右补阙赵廷禧陈符命以媚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楼钥字大防,明州环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锋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为救令所删定官,修《海熙法》。议者欲降太学释莫为中祀,钥曰:“乘舆临幸,于先圣则拜,武成则肃播,其礼异矣,可钧敌乎?”改宗正寺主簿,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堂帖问故,钥曰:“苏洵有言: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丞相周必大心善之。迁给事中,朱焘以论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熹鸿儒硕学陛下因耆者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筳。”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今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宁宗受禅,侂胄以知阁门事与闻传命,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与在京宫观,龟年除待制,与郡。钥与林大中奏,乞留龟年于讲楚,或命侂胄以外祠。龟年竟去。寻知婺州,移宁国府,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诛,诏起钥为输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输林侍讲。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年七十七,赠少师,谥宣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B.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C.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D.熹鸿儒硕学/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立讲不便/何如俾之内祠/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宫,原为天区名,后指尚书省。宋代指礼部,掌管典礼事务、科举及官吏升迁等事。
B.释奠,古代学校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典礼。释奠礼属于“君师”之礼。
C.降兴、嘉定,均为年号。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钥学富才高。他的文辞奇伟,应试时虽因犯讳而未能夺得桂冠,却得到考官的赏识;任温州教授时负责修订国家法令。
B.楼钥治政有方。他对造谣者的处置,既不违背律例,又有效地平息了谣言,使民心安定,也得到了丞相的赞赏。
C.楼钥优柔寡断。他在朱熹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放到外地做官一事上,虽然替朱熹抱不平,却没有向皇帝上奏。
D.楼钥坚持正义。对于彭龟年因抨击韩侂胄作威作福而被任命为待制去外郡一事,他极力上奏主持公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
(2)有乱之形,无乱之实,是谓将乱。不可以有乱急,不可以无乱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