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赵孟頫传
帝(元世祖忽必烈项)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帝问:“汝赵太祖孙耶?太宗孙耶?”对曰:“臣太祖十一世孙。”帝曰:“太祖行事,汝知之乎?”孟頫谢不知,帝曰:“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孟頫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补外。二十九年,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官事清简。有元掀兒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兒,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兒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久之,迁知汾州,未上,有旨书金字《藏经》,既成,除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迁泰州尹,未上。
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及拟进殿名,议不合,谒告去。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元年,改翰林侍讲学士,迁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初若不闻者。又有上书言国史所载,不宜使孟頫与闻者,帝乃曰:“赵子昂,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俄赐钞五百锭,谓侍臣曰:“中书每称国用不足,必持而不与,其以普庆寺别贮钞给之。”孟頫尝累月不至宫中,帝以问左右,皆谓其年老畏寒,敕御府赐貂鼠裘。
【小题1】下面对文中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总管,孟頫独署府事阙:出席
B.迁知汾州,未上:上任
C.博学多闻,书画伦绝:非常
D.御府赐貂鼠裘敕:命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
B.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
C.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
D.原始是二十四史之一,其体例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的是有元一代的历史。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除《世纪》都属于纪传体断代史。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赵孟頫做事小心谨慎。当皇帝要求参预中书省事务时,坚持推迟。他顾及自己长期在皇帝身边办差,必为人所忌恨,所以极力请求外调。
B.赵孟頫命于决狱,元掀儿不能忍受盐场的劳苦,私自逃出,他的父亲诬告别人杀害了元掀儿,被告者始终不服。赵孟頫不急着判决,一个多月后,元掀儿自己回到了家,终于还被告以清白。
C.赵孟頫被元朝皇帝理代。文中表现了赵孟頫被元朝三代皇帝宠幸,尤其是世祖和仁宗,对其宠渥备至。世祖令赵孟頫出入宫门不受阻挠,仁宗对其文学评价极高。
D.赵孟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的时候,韦哈剌哈孙因个人私欲不能达成便恶意中伤赵孟頫,后因朝廷诏赵孟頫到京师编订《世祖实录》,此事才得以缓解。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
(2) 世祖皇帝所简拔,朕特优以礼貌,置于馆阁,典司述作,传之后世,此属呶呶何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4:3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黔中儿》(清)曾衍东
江国瑞,黔之威宁州人,家贫业屦。娶妻张氏,三乳而举五子,不十年皆龆龀。一人屦,遂为八口累,于是困惫滋甚。夫妻着败絮,五子倮焉。终日饮粥糜,且不重食。继而妻病瘵死,遂。父兮兼母职,更难以堪。长次曰万清、永清,三四曰长清、庆清,五曰福清。冬则五子群卧草中,江视日之蚤暮,抱五子而就曝。日出东,则列其子皆墙西;日转西,则移其子于墙东。呱呱杂沓,几不可耐,亦无如何。馀暇犹织屦。
万清年十五而伟,永清亦如之,遂樵于山。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三年而长清亦峥嵘起,亦能樵。万清兼猎事,獐麂野豕,偶一得之,可贯钱斗粟。江室中有大布之衣,干糇之粟,自今日始。
城西坪忽有虎患,官捕不能得,断樵路。万清乃谓永清曰:“兄会须格杀此獠,恐其猛,弟当助一臂力。”永即应。万往,而长、庆亦欲与俱,兄诃之返,乃随之。万、永至,于嵎。虎来万出,虎扑万,万以手握其腋下皮,举而立,虎亦立,永即出,曳其尾。于时虎不得奋,相视而雄。忽长、庆猝至,左右各捉一虎蹄扭之。虎怒而起,众复按,虎仆,以虎口置地上揉捺之。虎大怒,腾而奔。众方欲逐,虎颔下忽贯一矢,大吼如雷,声震陵谷,跃入危崖而毙。但闻树杪一儿呼曰:“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乃知其为五弟福清也。
川苗骚扰,威镇剿捕,万清兄弟皆入伍。万清首登苗寨,破其碉,得其首级九颗,悬之腰间而返。威镇曰:“好男儿!”擢为裨将。请于上,迁参戎,褒赐有差。其昆弟四人,累立军功,皆官守御。每出战,五人蝉联而入,势若长蛇,而福之药机,犹百发百中。今国瑞年七十,健饭,五子迎养于官,终日憨憨笑,以为少年时所念不到有今日也。
(选自《小豆棚》卷十三“杂技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贯钱斗粟 易:交换
B.乃随之    阴:暗中,偷偷地
C.于嵎 俟:躲藏
D.川苗骚扰  会:恰巧,适逢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B.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C.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D.诸兄酣斗时/打成一片/弟无处下/手幸而纵/去乘隙而中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 是对无妻或丧妻者的称谓,文中指的是丧妻。古代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B.“七十岁" 被称为“知天命”,“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八十岁”被称为“期颐”。
C.“龆龀” 指儿童换牙,文中指的是进入童年时期。古人常用生理特征来代指年龄,如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D.“昆弟”即“兄弟。”“昆”指哥哥。“昆弟之好” 指兄弟般的情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国瑞家境贫寒。妻子去世后,独自抚养五个孩子。冬天看日色早晚,抱孩子们晒太阳取暖。太阳在东边,就把孩子们排列在西边墙根下。
B.万清兄弟作战勇敢。每次出战,兄弟五人同时上阵,那情势就像一字长蛇阵,而他们的弓箭依旧百发百中。
C.万清兄弟相互友爱。在城西坪除虎患时,长清、庆清想帮助哥哥,想一起前往,万清出于安全考虑,呵斥他们,叫他们回去,可是他们偷偷跟去了。
D.万清兄弟很孝顺。在父亲晚年时,把他接进官府供养。江国瑞年轻时未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得柴两担,售于市,可敌其父五日屦,如是江稍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老弱罢转漕B.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
C.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D.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徒:只,仅仅
B.遂走还入     壁:墙,墙壁
C.自功伐 矜:夸耀
D.五年亡其国   卒:死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龙且往击之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B.天下匈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 斧斤时入山林
C.韩信自立为齐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汉有善骑射楼烦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不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A.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B.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
C.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D.乘势起陇亩之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崇字永隆,英果有筹算,胆力过人。周元年,以父贤勋,封回乐县侯。时年尚小,拜爵之日,亲族相贺,崇独泣下。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贤由此大奇之。起家州主簿,非其所好,辞不就官,求为将兵都督。随宇文护伐齐,以功最,擢授仪同三司。周武帝平齐,引参谋议,以功加授开府,封裹阳县公,邑一千户。   
高祖为丞相,迁左司武上大夫,加授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寻为怀州刺史,进爵郡公,加邑至二千户。尉迟迥反,遣使招之。崇初欲相应,后知叔父穆以并州附高祖,慨然太息日:“合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竞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及破尉迟,拜大将军,寻进位上柱国。
开皇三年,除幽州总管。突厥犯塞,崇辄破之。奚、契丹等慑其威略,争来内附。其后突厥大为寇掠,崇率步骑三千拒之,转战十余日,师人多死,遂保于砂城。突厥围之。城本荒废,不可守御,晓夕力战,又无所食,每夜出掠贼营,复得六畜,以继军粮。突厥畏之,厚为其备,每夜中结阵以待之。崇军苦饥,出辄遇敌,死亡略尽,迟明奔还城者,尚且百许人,然多伤重,不堪更战。突厥意欲降之,遣使谓崇曰:“若来降者,封为特勤。”崇知必不免,令其士卒日:“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待看吾死,且可降贼,方便散走,努力还乡。若见至尊,道崇此意。”乃挺刃突贼,复杀二人。贼乱射之,卒于阵,年四十八。赠豫邬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谥曰壮。子敏嗣。
(节选自《隋书·李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B.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C.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D.贤怪/而问之/对曰/无勋于国/而幼少封侯/当报主恩/不得终于孝养/是以悲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
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崇年幼受爵,感恩孝顺。李崇因为父亲的缘故而被封官受爵,他一方面为无功受封而感念帝王,另一方面又为报恩而不能侍奉父母而感伤。
B.李崇不恋官位,功高受赏。李崇刚作州主簿时,因为这不是他的爱好,于是辞去主簿一职改作都督,后军功显赫,不断受到封赏。
C.李崇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当尉迟迥谋反时,李崇曾经思想上有过摇摆,但得知叔父归附高祖的情况后,终于有了扶国济困之心。
D.李崇以弱敌强,为国尽忠。李崇多次打败突厥人的进犯,威名远播。砂城一役,他以少敌众,拼死抵抗,后兵败殉国。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韦孝宽亦疑之,与俱卧起。其兄询时为元帅长史,每讽谕之,崇由是亦归心焉。
(2)崇丧师徒,罪当死,今日效命以谢国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小题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庇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如荫恤、荫籍、荫生。
B.“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若行礼时,头碰地即起,接触地面时间短暂则称稽首。
C.涕,古代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涕泗纵横”意为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
D.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友爱。出自《论语学而》,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生八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B.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C.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D.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小题4】分别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②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清,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疏其害,使者入更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撤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宫,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限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逃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小题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庠序”是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设立的学校。“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六艺”,一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隋开始设置,历代因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过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和,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他主张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可升为朝官;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但又正直公正。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有官员明显有过错而复职时,他又明确反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