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7 02:3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兆麒,字瑞图,宝坻人。幼而端重,寡言笑,举止如成人。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皆有理法。年十四,遇太宗观兵畿辅,见兆麒,异之,令入官学读书。年十六,随世祖入关。又七年,诏选汉军满汉文艺,兆麒名列上卷,投翰林院编修。兆麒起布衣,为侍从, 感激图报。世祖屡幸内院,喜其年少敏练,十年中,历擢都察院启心郎,改宗人府,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兆献年未三十,每奏对,辄当上旨。
顺治十八年,滇、黔既平,余党逸.入楚。上以.兆麒能,擢湖广巡抚。圣祖即位,大军南下,糗粮刍秣,兆麒皆躬理之,无缺供,授工部侍郎。楚人新罹.兵灾,噢咻①安辑,民庆 更生。康熙七年,擢四川总督,旋.以裁缺回京,投兵部尚书、加一品,录其抚川功也。八 年,授淅闽总督。时海乱未靖,兆麒条上防海机宜。十二年,入京陛见,适有三藩之变, 廷推将帅,上特用文臣三人,改衔以往,兆麒其.一也。初任直隶援剿提督,改投江南崇明 水师提督。崇明密迩海氛②,地险要,兆麒请择偏禅自随,预储粮饷,壮我之.威,伺寇之 隙。上称善再三,悉俞所.请。坐镇十载,人不知兵。二十三年,俄人入境。上择贤能谙练 大臣掌军事,以兆麒为黑龙江总管,督兵三战,皆有功。三十一年,边境肃清,兆麒年逾 六十,以母老拜疏乞归。优旨俞允。徜徉林下六年。监修北河,工既竣,上复命为总督、 兵部尚书。时其子殿衡官江南布政使,值圣祖南巡,迎驾。上问兆麒年及提督海疆岁月, 兼赐上方珍物。其上膺主眷,久而弥笃,诚.殊遇也。四十年六月卒,年八十。
兆麒性孝友.,家门雍穆。生平守不欺之学僚友故交皆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见无不为。殿衡继抚楚,遗民故老争迎马首,问兆麒起居,可以知其德泽之入人深矣。
(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名臣传》,有删节)
(注)①噢咻:抚慰病痛。②海氛:指海疆动乱的形势。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党逸.入楚(逸:逃跑)
B.楚人新罹.兵灾(罹:遭受)
C.旋.以裁缺回京(旋:不久)
D.兆麒性孝友.(友:朋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以.兆麒能,擢湖广巡抚|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兆麒其.一也|其.皆出于此乎
C.壮我之.威,伺寇之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久而弥笃,诚.殊遇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刘兆麒治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遇太宗观兵畿辅   
②糗粮刍秣,兆麒皆躬理之,无缺供
③授兵部尚书、加一品,录其抚川功也   
④督兵三战,皆有功
⑤值圣祖南巡,迎驾
⑥徜徉林下六年
A.①④⑤B.①②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生平守不欺之/学僚友故交/皆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见无不为
B.生平守不欺之学/僚友故交皆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见无不为
C.生平守不欺之/学僚友故交/告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见无不为
D.生平守不欺之学/僚友故交皆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见无不为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兆麒幼年时为人端庄稳重,不苟言笑,过目不忘。他被当时的皇帝赏识,因而能接受 很好的教育。
B.刘兆麒在楚地做官时,悉心疗治战争创伤。他坐镇崇明十年,因人们不懂使用兵器而寇
患不断。
C.刘兆麒肃清中俄边境后,便请旨退休;他在隐退之后,仍然不忘国事,成功监修了北 河。
D.文章从读书、治政、为人等多方面来写刘兆麒,言简意赅。结尾用侧面描写烘托了传主 形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兆麒年未三十,每奏对,辄当上旨。
(2)时海乱未靖,兆麒条上防海机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①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
(1)怚:通“粗”,粗疏,鲁莽
(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以:率领
B.翦言不用,因病 谢:道歉,谢罪
C.自驰频阳     如:到,往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B.故及大王向臣 臣壮也,犹不如人
C.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
D.翦举兵追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小题3】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小题6】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限断六处)
阳羡作《南唐书》,词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次获不朽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杜生,宋阳翟人。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子既壮,任稼器。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 术不售,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速客,人召之亦不往。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报谢。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谢之布粟薪盐即受 谢:酬谢
B.术不售  售:卖出
C.未尝速客 速:邀请
D.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B.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C.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D.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来ZXXK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2)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倬,字汉章,唐宰相敬则之后,七世祖避地闽中,为闽县人。宣和五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金将犯边,居民求避地,倬为具舟给食,众赖以济。未几,民告涝于郡,郡檄倬考实,乃除田租什九,守怒,不能夺。张浚荐倬,召对,除福建、广东西财用所属官。宣谕使明橐再荐于朝,时方以刘豫为忧,倬因赐对,策其必败。高宗大喜,诏改合入官。与丞相秦桧忤,出教授越州。用张守荐,除诸王府教授。桧恶言兵,倬论掩骼事,又忤之。
梁汝嘉制置浙东,表摄参谋。有群寇就擒,属倬鞫问,独窜二人,余释不问。曰:“吾大父尉崇安日,获寇二百,坐死者七十余人。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悉除其罪,不以徼赏。吾其可愧大父乎?”通判南剑。建寇阿魏众数千,剑邻于建,兵忄耎不可用,倬重赏募卒擒获,境内迄平。
除知惠州。陛辞,因言尝策刘豫必败,高宗记其言,问:“卿久淹何所?”倬曰:“厄于桧。”上愀然慰谕,目送之。旬日间,除国子监丞,寻除浙西提举,且命自今在内除提举官,今朝辞上殿,盖为倬设也。既对,上曰:“卿以朕亲擢出为部使者,使咸知内外任均。”又曰:“人不知卿,朕独知卿。”除右正言,累迁中丞。尝言:“人主任以耳目,非报怨任气之地,必上合天心。”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绍兴三十一年,拜尚书右仆射。金兵犯江,倬陈战、备、应三策,且谓兵应者胜,上深然之。又策敌三事:上焉者为耕筑计,中焉者守备,下则妄意绝江,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珙之进用,皆倬所荐也。
高宗自建康回銮,有内禅意。倬密奏曰:“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心不自安,屡求去。诏孝宗即位。明年致仕,卒。
(选自《宋史·朱倬传》,有删改)
注①鞫(jū):审问。②大父:祖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B.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C.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D.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文中指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的人。进士有等级之分。
B.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宗、武帝、康熙。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倬为人刚正,敢于得罪权贵。他在常州任取时,上司让他核实灾情,他免除大部分田租,让太守生气;他与丞相秦桧不和,因议事得罪秦桧。
B.朱倬为官刚柔相济。有一群盗匪被抓,交给他审理,他仿效自己祖父的做法,全部免除他们的罪行;他在南剑时,却采取强硬办法对付盗匪。
C.朱倬深得皇帝信任。他去惠州任职时与皇帝对话,皇帝得知他长时间不得升迁的原因后,感到忧虑,并安慰他,还目送他离开,不久就提升他。
D.朱倬有谋略,有见识。金国人侵犯长江,朱倬陈述计策,得到皇帝的赞同,朱倬又预测金国人的策略,事实果如他所料;他推荐了很多官员。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父谓此饥民剽食尔,乌可尽绳以法?
(2)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乔新,字延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丁母忧。服除,改刑部主事。锦衣卫卒犯法,捕治不少货。进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所过剽掠,募兵去擒其魁。福宁蒙尤氏杀人,出入随兵甲,拒捕者二十年。福清薛氏时出诸番互市,事觉,谋作乱。皆捕杀之。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包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详其租,奏免之。清流归化里介沙县、将乐间,恃险不供赋,白都御史置归化县,其民始奉要束。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孩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摧右副都御史。边地军民每出塞伐木捕兽,乔新言:“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宜母听阑出,犯者罪守将。”诏可。敌犯塞,偕参将支玉伏兵灰沟营,击斩甚众。岁饥,奏免杂办及户口盐钞十之四。劾金事尚敬、刘源稽狱,请敕天下断狱官,淹半载以上者悉议罪。帝称善,亟从之。刘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大理丞阙,御史邹鲁觊迁,而乔新荐郎中魏绅。会乔新外家与乡人讼,鲁即诬乔新受赇曲庇。吉取中旨下其外家诏狱,乔新乃拜疏乞归。顷之,穷治无验,鲁坐停俸,乔新亦许致仕。弘治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选自《明史·何乔新传》,有删改)

注①阑出:擅出,不得许可而出。②赇;贿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B.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C.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D.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锦衣卫,原为明代护卫皇帝的亲军,掌管皇帝的出人仪仗。后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
C.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外贸易或中央王朝同边境民族之间的贸易,通称为“互市”。
D.致仕,交还官职,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的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乔新为政刚强,打击坏人。他严惩犯法的锦衣卫士兵;有人盗采银矿,聚众抢劫,他抓到首领;他捕杀长期逍遥法外的豪强尤氏,打击奸商。
B.何乔新关心百姓,关注民生。他协助都御史原杰招抚流民,使六万多户流民归附本地户籍。后升任湖广右布政使,查验人口贫富,百姓受益。
C.何乔新积极办事,尽职尽力。他参与击退来犯的敌人;他采取措施,使据险不交税的人接受约束;有官员拖延办案,他请求拖延半年以上的都治罪。
D.何乔新刚强正直,被人诬告。他因刚强正直遭人忌恨,被外调到南京任职。他得罪了图谋升官的邹鲁,邹鲁后借事诬告他受贿包庇,致使他被革职归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
(2)此辈苟遇敌,必输情求生,皆贼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