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2 03:4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恭仁,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也。隋仁寿中,累除甘州刺史。恭仁务举大纲,不为苛察,戎夏安之。文帝谓雄曰:“恭仁在州,甚有善政,非唯朕举得人,亦是卿义方所致也。”大业初,转史部侍郎。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荻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谓曰:“我闻破陵之阵,唯卿力战,功最难比。虽知卿奉法清慎,都不知勇决如此也。”时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等皆受诏参掌选事,多纳贿赂,士流嗟怨。恭仁独雅正自守,不为蕴等所容,由是出为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时天下大乱,行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还江都。高祖甚礼遇之,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寻为凉州总管。恭仁素习边事,深悉羌胡情伪,推心驭下,人吏悦服,自葱岭已东,并入朝贡。未几,遥授纳言,总管如故。俄而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数万奄至州境,恭仁随方备御,多设疑兵,颉利惧而退走。属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朝廷惮远,未遑征讨。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恭仁悉放俘虏,贼众感其宽惠,遂相率执威而降。贞观五年,迁洛州都督。太宗曰:“洛阳要重,古难其人。朕之子弟多矣,恐非所任,特以委公也。”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来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恭仁弟师道,桂阳公主,弟子思敬,尚安平公主,连烟帝室,益见崇重。后以老病乞骸骨,听以特进归第。十三年卒,册赠开府仪同三司,陪葬昭陵,曰孝。

(选自《旧唐书·杨恭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B.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C.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D.杨玄感作乱/炀帝制恭仁率兵经略/与玄感战于破陵/大败之/玄感兄弟挺身遁走/恭仁与屈突通等追讨/获之军旋/炀帝召入内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汗,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部分游牧民族首领的尊号。
B.尚公主,尚指仰攀婚姻;尚公主意即和公主成婚。文中公主出嫁称为下降。
C.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这是古代官吏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
D.谥号,古时专用于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恭仁身出名门,功业显赫。他出任地方官时,颇有政绩,且具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以至隋朝两代帝王都对此大加赞赏。
B.杨恭仁为人正直,坚守道义。他雅正自守,遭到裴蕴等人的排挤,因此出京担任河南道大使,但因被贼寇打败而未能到任。
C.杨恭仁熟知边情,深得人心。他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又能推心驭下,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拥戴,后又吓退突厥颉利可汗。
D.杨恭仁才能出众,很受尊崇。他被唐太宗委以重任,授予洛州都督之职;他的弟弟和侄子都与皇室联姻,一门颇受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仁乃募骁勇,倍道兼进,贼不虞兵至之速,克其二城。
(2)恭仁性虚澹,必以礼度自居,未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聞中/又往慰劳众军
B.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關中/又往慰芳众军
C.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 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關中/又往慰劳众军
D.唯子高在侧/ 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闔中/ 又往慰劳众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C.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减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之后,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职。
D.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推扶得以继续攀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同类题3

   魏谟,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邕管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今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不见其可。”有诏改洪州别驾。

御史中丞李孝本,宗室子,坐李训事诛死,其二女没入宫。谟上言:“陛下即位,不悦声色,于今十年,未始采择。数月以来,稍意声伎,教坊阅选,百十未已,庄宅收市,沄沄有闻。今又取孝本女内之后宫,宗姓不育,宠幸为累,伤治道之本,速尘秽之嫌。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帝即出孝本女。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徵,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

俄为起居舍人,帝问:“卿家书诏颇有存者乎?”谟对:“惟故笏在。”诏令上送。郑覃曰:“在人不在笏。”帝曰:“覃不识朕意,此笏乃今甘棠。”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曰:“两省属皆可议朝廷事,而毋辞也!”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大中十年,以平章事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B.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C.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D.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比昌龄/专杀不辜/事迹暴章家人/衔冤万里投诉/狱穷罪得/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以及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前三甲都叫进士及第。
B.《贞观政要》是一本政论类史书,作者为唐代吴兢,主要记载了唐太宗在为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该书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C.教坊,唐时禁中教习音乐的机构,属太常寺,后在京都设置左右脚放使,长俳优杂技,教习俗月,在宋、金、元各代亦设置教坊,李煜词中曾有“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诗句。
D.文中的“贬”“徙”“改”“降”“敕”都与官员的调动有关,都是贬官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谟忠于职守。因为其先祖魏徵的原因被刺史杨汝士推荐作了右拾遗,敢于在日常中指出皇帝的政策失误,匡扶正义。
B.魏谟有慈悲心怀。有李氏宗族之女因罪被纳入后宫,为了让皇帝顾全大局,他借口同宗不育,让文宗将两名宗族女子释放出宫。
C.魏谟敢于进谏。教坊有人因为擅长音乐,被任命为扬州司马,他坚持进谏,认为不可,最后该名乐工被降为润州司马。
D.魏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当皇帝向他索要起居注时,他严词拒绝,并指出皇帝的一应得失,都应严格记载,秉笔直书,最后皇帝尊重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得徵,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
(2)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诔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表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妇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冻,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救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①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确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太史公:司马迁。②礅(礉):苛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B.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C.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D.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 以过法诛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术,文中指商鞍重“法”,申不害重“术”,都不够完善,韩非主张两者兼用,后指法家之学。
B.儒者,尊崇孔子创立的儒学学说、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读书人。
C.侠,文中指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因好名声被官府封官,称为“侠客”。
D.老子,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贵族出身,学识超群。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语表达,但才干出众,连李斯都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B.韩非洞察世事,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接纳,考察了古往今 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等十万多字的著作。
C.韩非才华横溢,受到赏识。有人把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等,很赞赏,听说是韩非所写,秦王立即攻打韩国,终于见到了韩非。
D.韩非遭人诋毁,令人惋惜。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派人毒死了韩非。司马迁悲叹韩非的命运,对韩非的遭遇充满了惋惜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安丰戴侯融之玄孙也。父奉,定襄太守。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

延熹八年,长女选入掖庭,桓帝以为贵人,拜武郎中。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路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是时,羌蛮寇难,岁俭民饥,武得两宫赏赐,悉散与太学诸生,及载看粮于路,丐施贫民。兄子绍,为庞贲中郎将,性疏简奢侈。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绍位,又自责不能训导,当先受罪。由是绍更遵节,大小莫敢违犯。

时国政多失,内官专宠,李膺、杜密等为党事考逮。永康元年,上疏谏曰:“臣幸得遭盛明之世,逢文武之化,岂敢怀禄逃罪,不竭其诚!近者奸臣牢修,造设党议,遂收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社密、御史中丞陈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连及数百人,旷年拘录,事无效验。臣惟膺等建忠抗节,志经王室,此诚陛下稷、契、伊、吕之佐,而虚为奸臣贼子之所诬枉,天下寒心,海内失望。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书奏,因以病上还城门校尉、槐里侯印绶。帝不许,有诏原李唐、杜密等,自黄门北寺、若卢、都内诸狱,系因罪轻者皆出之。

其冬,帝崩,无嗣。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武既辅朝政,常有诛剪宦官之意,太傅陈蕃亦素有谋。时共会朝堂,蕃私谓武曰:“中常侍曹节、王甫等,自先帝时操弄国权,浊乱海内,百姓匈匈,归咎于此。今不诛节等,后必难图。”武深然之。

(王)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实武反,汝皆禁,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

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武府掾桂阳胡腾,少师事武,独殡敛行丧,坐以禁锢。武孙辅,时年二岁,逃窜得全。腾以为己子,而使聘娶焉。后举桂阳孝廉。

(节选自《后汉书·窦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B.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C.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D.武入白/太后遂征立之/是为灵帝/拜武为大将军/常居禁中/帝既立/论定策功/更封武为闻喜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备顾问差遣等。后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禁兵,也直接称作禁军,中国古代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部队。
D.《后汉书》,作者为南朝宋范晔,它与《史记》《汉书》《宋史》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武清正廉洁,仗义疏财。他不接受别人送礼贿赂,妻子儿女的衣食仅够饱暖而已;把所得赏赐分给太学诸生,用车载粮食饭菜施送给贫苦百姓。
B.窦武身居高位,担忧国事。他官至郎中、大将军、闻喜侯等,在位时为朝廷征召很多名士;他担忧国家政事,上疏要求严惩内官。
C.窦武仗义执言,不徇私情。李膺、杜密等人为奸臣陷害,他上疏直言,为其平反;侄儿窦绍工作疏懒,窦武上疏请求撤他的职,并深深自责。
D.窦武疾恶如仇,兵败自杀。宦官胡作非为,危害朝政,因而他经常有诛杀宦官的想法;无奈王甫人多势众,他兵败逃跑,被围后自杀身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陛下留神澄省,时见理出,以厌人鬼喁喁之心。
(2)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武、绍走,诸军追围之,皆自杀,枭首洛阳都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