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③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连公府不就辟:征召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税
C.安帝闻衡善术学:素常
D.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目:使眼色
【小题2】对文中相关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A.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小题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一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B.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国王,一国的君主,人民的最高统治者。在文中指汉顺帝刘保。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小题4】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张衡的学业、人品和文章,侧重写他文学方面的造诣。
B.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尤其显著,他不仅在天文、数学方面有突出成就,还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发明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C.张恒因为才能突出,受到皇帝的重用,后来升为侍中,更是引起了宦官们的忌妒,于是他们便一起在皇帝面前毁谤张衡。
D.本文《张衡传》属于评传,记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又评价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各方面的成就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的。
【小题5】翻译下列文句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2 10:5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素,字仲仪。祖,国初以兵部侍郎知制诰,始家京下。考,以太尉相真宗,位居朝首,执其政柄,为一代之宗臣,封魏国公。其薨也,章圣太后问诸孤,素犹未官,更以嗟恻,始授太常寺丞。服阕,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复召试,擢通判颖州,更怀州、许州。近臣荐其材高,复召试,赐五品服。凡三试禁林,当登馆阁之选,每以大臣亲嫌见抑。出知宿州,政有能名。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召素自宿知谏院,同判国子监。悉情献替,多见嚮纳。皇子生,将大庆赉,素曰:“西师尚严,劳臣在边,士苦战戍之勤,民疲赍送之役。而金帛散于不急,爵禄加于无功,庆赍非宜。”朝议为止。寻迁天章阁待制,领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初加按察之名,以假司官之重,奉使者率以苛峻为称职,素独处之以平易,惟贪暴吏莫容焉。英宗初,羌入平凉塞,连犯堡塞。朝议择帅,谓无易素者,除端明殿学士,复知渭州,边人闻素至,曰“无事矣。”羌服素威信,即解散。既下车,境上恬然。素御将卒有恩,阔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而临事毅然,不可犯也。时谓三边统率,素称最。一日方燕飨,边民惊哗奔入城,将佐请阖门防奸变。素曰:“妄相恐尔。寇至,吾不知耶!”传令敢妄有言者斩,俄而自定,众服其明决。西陲诸路内属番部,因事质留者,有至老死不得出。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悦。素,宰相子,自励学问,洁操行,早从素游及所尝奖荐,至于幕府文武,间登公卿,或至将相,而素处之自如也。熙宁六年三月甲寅,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七。

(节选自《宋史·王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B.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C.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D.庆历初/夏戎阻命/契丹渝平/仁宗格以至诚邻敌/自怀益修政事/首增谏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寺,与大理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并称五寺,负责掌管刑法案狱。
B.谏院,属于督察机构。谏官可评论施政得失,也可纠正皇帝错误。
C.下车,指官吏到任,与表示辞官归家的悬车相对,常用作“下车伊始”。
D.羌,指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甘肃、青海等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素才学出众。他虽为宰相之子,但却未依靠家庭出身,凭借自身才华,通过三次考试,方才走入仕途。
B.王素直言敢谏。皇子诞生,仁宗意欲大肆庆贺赏赐,他以边关紧急、百姓困苦为由进行讽谏,最终被采纳。
C.王素遇事沉着。镇守平凉时,传言敌寇入侵,边民惊慌入城,将士信以为真,他却洞察真相,临事不乱,骚乱很快平定。
D.王素性情豁达。他与后来官位超越自己的朋友、部下以及曾经荐举的人交往自如,心情平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御将卒有恩,阔略不苛急,人皆乐为用。
(2)素阅其籍,情非甚恶而系久者,戒谕散遣之,莫不感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诏天下勤王  勤:帮助
B.天祥在燕凡三年 凡:总共
C.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麾:挥手
D.南乡拜而死   乡:家乡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文中“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几以捕系死
B.将以有为也
C.挟匕首以备不测
D.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 )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
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对他寄予了改变社会状况的厚望。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文天祥不顾好友的劝阻,领兵入卫,并且倾尽家财为军费,因此得到了朝廷的信任,连续升官职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军营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军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辗转到了温州。
D.文天祥被元军扣押期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但不忍心杀文天祥。后来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不事二主、只愿赐死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
(2)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3)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曲珍,字君玉,陇干人,世为著姓。宝元、康定间,夏人数入寇,珍诸父纠集族党御之,敌不敢犯。于是曲氏以材武长雄边关。

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秦凤都钤辖刘温润奇其材,一日,出宝剑令曰:“能射一钱于百步外者,与之。”诸少年百发不能中,珍后至,一失破之。从温润城古渭,与羌战,先登陷陈。为绥德城监押,提孤军拒寇,斩其大酋,加阁门祗候。有功洮西,迁内殿崇班。

郭逵、赵离南征,为第一将。进自右江,抚接广源三州十二县,降伪守已下百六十人,老稚三万六千口。是行也,功最诸将,迁西染院使。得疾,舆还京师,神宗遣使临问,少间,令入对。珍念二帅不和睦,上问必及之,言之必形曲直,将何以对,乃以余疾未平为解。帝复使奖劳,赐之弓剑、鞍勒,命有司蠲其乡徭赋,擢廊延钤辖,进副总管。

从种谔攻金汤、永平川,斩二千级。累迁客省使,拜怀州防御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徐禧城永乐,珍以兵从。版筑方兴,羌数十骑济无定河觇役,珍将追杀之,禧不许。言夏人聚兵甚急,珍请禧还米脂而自居守。明日果至,禧复来,珍白:“敌兵众甚,公宣退处内橱,檄诸将促战。”禧笑曰:“曲侯老将,何怯邪?”夏兵且济,珍欲乘其未集击之,又不许。及攻城急,又劝禧曰:“城中井深泉啬,士卒渴甚,恐不能支。宜乘兵气未衰,溃围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数日城陷,珍缒而免,子弟死者六人。亦坐贬皇城使。帝察其无罪,谕使自安养,以图后效。

元祐初,为环庆副总管。夏人寇泾原,号四十万,珍捣虚驰三百里,破之曲律山,俘斩千八百人,解其围。进东上阁门使、忠州防御使。卒,年五十九。珍善抚士卒,得其死力。虽不知书,而忠朴好义,本于天性。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B.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C.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D.珍好驰马试剑/尝与叔父出塞/游猎猝遇夏人/陷其围中/驰击大呼/众披靡/得出/顾叔不至/复持短兵还决斗/遂俱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钤辖,宋代武官名称,执掌管辖军人、防卫警捕之职,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
B.大酋,本是春秋时期的酒官之名,后遂用来指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部落首领。
C.版筑,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技术。本文指徐禧、曲珍的士兵建构战时工事。
D.谍,通“牒”,指书信。文意为有人给曲珍的部队送来一封关于敌军情报的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珍勇武过人,屡屡建立战功。他临大敌而不惧,曾勇救叔父:他百步穿钱,深得刘温润的欣赏和厚爱;他孤军拒寇,斩杀敌军首领。
B.曲珍为人谨慎,巧妙回避是非。追随郭逵、赵离南征,曲珍心知二将不和,故虽因功高有面见皇上的机会,却不愿卷入是非委婉拒绝。
C.曲珍富有谋略,多献御敌良策。在无定河之战中,曲珍多次向徐禧敬献良策,徐禧不听以至城陷。幸亏曲珍勇猛无比,才得以逃脱。
D.曲珍天性真诚,深得土卒拥戴。他一生能够屡建赫赫战功的原因,一是广大的士兵愿意为他拼命征战,再是他忠厚朴实、秉持公义。
【小题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珍念二帅不和睦,上问必及之,言之必形曲直。
(2)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之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隙”,隔阂,嫌怨
B.常以身翼蔽沛公 翅膀
C.田父绐曰   欺骗
D.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得复见将军于此 燕王拜送于庭
C.愿为诸君快战 为击破沛公军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礼仪习惯是自称称名,称人称字。项羽自称自己为“籍”,可知“籍”是项羽的名。
B.古时宴席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C.亚父,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此外对人的尊称还有公、君、足下、长者、仆等。
D.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文中的“平明”与“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含义相同,都指天刚亮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文中写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一席话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
B.范增颇有远见、为臣忠诚。他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于是在宴会上多次使眼色给项羽,并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以此表明忠心。
C.项羽极端自负。被困东城,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
D.项羽骁勇善战。东城溃围,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河东提点刑狱。

时杜充守京师,以张益谦代之,裴亿为转运使。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或劝益谦委城遁,永曰:“北门所以蔽遮梁、宋,彼得志则席卷而南,朝廷危矣。借力不敌,犹当死守,徐锉其锋,待外援之至,奈何弃之?”因募士赍帛书夜缒城出,告急朝廷,乞先为备。

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使其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①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众感泣。质明,大雾四塞,豫以车发断碑残础攻城,楼橹皆坏,左右多碎首者。良久城陷,诸子环泣请去,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

益谦、亿率众迎降。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易幅巾而入,黏罕曰:“沮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瞋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②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③之。

绍兴初,赠中大夫、资政殿学士,勇节,官其族数人。

(节选自《宋史•郭永传》)

(注)①噍(jiào)类:指活着的人。②醢(hǎi):古代的一种刑罚,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③瘗(yì):埋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技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B.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C.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D.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或晋升,一般指升职,也有贬职之意,如“迁客骚人”中的“迁”。
B.幅巾,裹头用的丝巾。古代男子不戴帽子时,用一幅细绢裹头。又称巾帻或帕头。
C.绍兴,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名称。汉武帝首创。一个帝王只用一个年号。
D.谥,谥号,是帝王将相等地位高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给予褒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永有勇有谋,坚守城池抵挡金兵。有谋,使金人不能藉冰梯城,望城兴叹只得离开;有勇,大名府孤城无援时,他率领士兵昼夜守城,伺机狙击敌军。
B.郭永宁死不降,与其他将领形成对比。刘豫献济南城倒戈来攻,郭永死守城池;益谦、裴亿弃城率众投降,郭永瞪大眼睛吐口水大骂金人,舍生取义。
C.郭永矢志不渝,多次明言报国之志。在东平、济南二郡被俘之人劝降时明言报国;在儿子们围着他哭求离开时明言报国;他不为富贵所动,怒骂金人时明言报国。
D.郭永勇节感人,金人感佩,宋人悲恸。城池陷落后,金人素闻其贤,意欲招降;他殉国之后,即使平时和他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一起将其尸体埋葬。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募士赍帛书夜缒城出,告急朝廷
(2)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