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绍兴中进士第,知绍兴府诸暨县,越帅课赋颇急,诸邑率督趣以应,克曰:“宁吾获罪,不忍困吾民。”他日,府遣幕僚阅视有亡,时方不雨,克对之泣曰:“此催租时耶!”部使者芮辉行县至其境,谓克曰:“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见古循吏。”为荐之,入为提辖文思院。 
尝以文献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御笔,除直学士院。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上曰:“善。”乃以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上御选德殿,召谕曰:“制诰甚工,且有体,自此燕闲可论治道。”
克自以见知于上,数有论奏。尝言:“金人虽讲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彼不能禁吾不为也。边备既实,金人万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且今日之守,莫重淮东,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若犯淮东,清河粮船直下,易耳。然则守淮之策,以垦田、修堰、教民兵为先。授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缓急可相应。”帝 嘉 其 有 志,召 草 明 堂 赦 书。克言:“二浙荐饥,蝗且起 ,赦文不宜饰词。” 帝嘉其识体 ,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 ,以言者出知台州 、奉祠。  
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尤淹习宋朝典故,有问者酬对如响。家素俭约,虽贵不改,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虽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车乃入。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人称其清介。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熊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B.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C.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D.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吏,循礼守法之吏。“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
B.表,古代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出师表》。
C.卿,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一种敬称,表敬称的词还有“阁下”“在下”“足下”等。
D.童子,指小孩,即年龄很小、尚未成年的人,旧时常用于称谓未成年的男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克天资俊秀,善学能写。熊克年幼时就才智出众;长大后,因为文章写得好,先后受到了胡宪、芮辉和曾觌等人的赏识和推荐。
B.熊克为官有方,体恤民情。熊克任诸暨县知县时,年成不好,上司仍征税急迫,熊克说宁愿自己获罪也不愿百姓受苦。
C.熊克干预谏言,见识不凡。熊克被皇帝看重,多次上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提出的守淮的策略,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D.熊克为人清俭,爱惜人才。熊克不论自己官职大小,都不该清俭之风,房子十分简陋,大门进不了车;曾爱惜王克勤的才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
(2)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5 03:4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顾越字允南,吴郡盐官人也。家传儒学,并专门教授。越幼明慧,有口辩,励精学业,不舍昼夜。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图纬,咸尽其精微。

初为南平元襄王伟国右常侍,与文发俱入府,并见礼重。寻转行参军。大通中,诏飙勇将军陈庆之送魏北海王璟还北主魏,庆之请越参其军事。时庆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阳。既而璟遂肆骄纵,又上下离心,越料其必败,以疾得归。裁至彭城,庆之果见摧衄,越竟得先反,时称其见机。及至,除安西湘东王府参军。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音响若钟,容止可观,帝深赞美之。尤是擢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及侯景之乱,越与同志沈文阿等逃难东归,贼党数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承圣二年,诏授宣惠晋安王府谘议参军,领国子博士。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与吴心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

及废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如故。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或谮之宣帝,言越将扇动蕃镇,遂免官。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B.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C.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D.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弱冠,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参军,古代官职名,谓参谋军事。东汉末始有“参谋某军事”的名义,晋以后军府等设置为官员,隋唐时兼为郡官。
C.毛诗,指西汉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诗经》,《诗经》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之学,独存毛诗,流传至今。
D.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唐设太子博士等。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越自幼聪慧,励精学业。顾越自幼学习儒学,有辩才;到都城游学时,如有精通儒学的饱学之士,他必定登门质疑问难。
B.顾越有预见性,见机行事。顾越看到元璟骄横放纵,料定其必败,便以生病为由辞官还乡,回到家乡后陈庆之果真被摧败。
C.顾越擅长论难,娴熟文辞。顾越在重云殿论述《老子》义理时,声音响如洪钟,仪容举止可观,皇帝大为赞赏,受到提拔。
D.顾越忠君爱国,遭人诬陷。侯景之乱时,贼党几次授予顾越爵位,他坚决不受;他被人诬陷欲扇动蕃镇造反,被免除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2)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体仁,字长卿,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礼部侍郎。崇祯初迁尚书,协理詹事府事。为人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崇祯元年冬,诏会推阁臣,体仁望轻,不与也。侍郎周延儒方以召对称旨,亦弗及。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先是,天启二年,谦益主试浙江,所取士钱千秋者,首场文用俚俗诗一句,分置七义结尾,盖奸人绐为之。为给事中顾其仁所摘,谦益亦自发其事。法司戍千秋及奸人,夺谦益俸,案久定矣。至是体仁复理其事,帝心动。次日,召对阁部科道诸臣于文华殿,命体仁、谦益皆至。谦益不虞体仁之劾己也,辞颇屈,而体仁盛气诋谦益,言如涌泉,因进曰:“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仁言,辄称善。而执政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且言:“体仁热中觖望,如谦益当纠,何俟今日。”体仁曰:“前此,谦益皆闲曹,今者纠之,正为朝廷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党也。”帝怒,命礼部进千秋卷,阅意,责谦益,谦益引罪。叹曰:“微体仁,朕几误!”遂叱允儒下诏狱,并切责诸大臣。
体仁荷帝殊宠,益忮横,而中阻深。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欲排陷,故为宽假,中上所忌,激使自怒。帝往往为之移,初未尝有迹。姚希孟为讲官,以才望迁詹事。体仁恶其逼,乃以冒籍武生事,夺希孟一官,使掌南院去。
体仁自念排挤者众,恐怨归己,倡言密勿之地,不宜宣泄,凡阁揭皆不发,并不存录阁中,冀以灭迹,以故所中伤人,廷臣不能尽知。复有张汉儒讦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事。体仁故仇谦益,拟旨逮二人下诏狱严讯。谦益等危甚,求解于司礼太监曹化淳。汉儒侦知之,告体仁。体仁密奏帝,请并坐化淳罪。帝以示化淳,化淳惧,自请案治,乃尽得汉儒等奸状及体仁密谋。狱上,帝始悟体仁有党。会国弼再劾体仁,帝命汉儒等立枷死。体仁乃佯引疾,意帝必慰留。及得旨竟放归,体仁方食,失匕箸,时十年六月也。逾年卒,帝犹惜之,赠太傅,谥文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B.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C.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D.臣职非言官不可言/会推不与/宜避嫌/不言/但枚卜/大典宗社安危所系/谦益结党受贿/举朝无一人敢言者/臣不忍见皇上孤立于上/是以不得不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来往之事。
B.“讲官”,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明清定制,侍读、侍讲学士等为翰林院职官之名称。
C.“太傅”本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明清时称太子太傅,是一虚衔。
D.“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体仁巧于言辞,在重提钱谦益受贿一案中,他先是言如泉源地把钱谦益驳得毫无招架之力,又驳斥了替钱谦益争辩的章允儒。
B.温体仁深有城府,他常常采取先宽容某人而使这个人犯皇上所忌来激这个人自己发怒的方法来达到排挤陷害某人的目的。
C.温体仁深受恩宠,皇上先是对他在钱谦益一案中为国着想的言辞大加赞叹,后又在温体仁去世后因惋惜他而赠给他太傅的称号。
D.温体仁自私无德,他因讨厌姚希孟爱到亲近而借故夺去他一级官衔并让他去掌管南院,后又借张汉儒的揭发置钱谦益于死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
(2)帝以示化淳,化淳惧,自请案治,乃尽得汉儒等奸状及体仁密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尨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曰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曰:“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    辟:征召。
B.公变名氏以绐之 绐:欺骗。
C.以为才堪攘寇   攘:铲除
D.禄秩之厚,布于宗姻 秩:官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B.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消除百姓痛苦。
C.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D.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2)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
【小题4】概括李惟深具有怎样的个性品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讳晟,世祖第四子,太祖母弟也。收国①元年十月,命为谙班勃极烈②。太祖征伐,常居守。天辅五年,赐诏曰:“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
天辅七年八月戊申,太祖崩。国论勃极烈③杲、宗干率宗亲百宫请正帝位,不许,固请,亦不许。宗干率诸弟以赭袍被体,置玺怀中。丙辰,即皇帝位。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十一月己卯,诏女直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其奴婢部曲,昔虽逃背,今能复归者,并听为民。
三年七月壬申,禁内外官、宗室毋私役百姓。诏权势之家毋买贫民为奴。其胁买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皆杖一百。
八月癸卯,斡鲁以辽主至京师。甲辰,告于太祖庙。丙午,辽主延禧入见,降封海滨王。
十二月庚辰,诏曰:“朕惟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亩未辟,百工略备而禄秩未均,方贡仅修而宾馆未赡。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
六年七月乙巳,宋主遣使奉表请和,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
十年四月庚午,以太祖孙亶为谙班勃极烈,皇子宗磐为国论忽鲁勃极烈。
十三年正月己巳,上崩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庚午,谙班勃极烈即皇帝位于柩前。上尊谥曰文烈皇帝,庙号太宗。乙酉,葬和陵。
赞曰:天辅草创,未遑礼乐之事。太宗以斜也、宗干知国政,以宗翰、宗望总戎事。既灭辽举宋,即议礼制度,治历明时,缵以武功,述以文事,经国规摹,至是始定。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瑽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节选自《金史·太宗本纪》)
注:①收国:金太祖年号;②班勃授烈;皇帝的继承人;③国论勃极烈:国相。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B.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瓚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C.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D.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申”,我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用来纪年,但是不可以纪月、纪时。
B.“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这是皇帝年号的改变。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昏德公”“重昏侯”,金人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虏后取的侮辱性封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宋史称之为“靖康之耻”“靖康之难”。
D.“赞曰”,最早出自班固的《汉书》,史评开始以“赞曰”的形式出现,它在纪、志、传的结尾都有一段评述性文字,并以“赞曰”开头,其作用与《史记》的“太史公曰”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完颜晟本是太祖的同母胞弟,又是太祖的主要助手和皇位继承人,在太祖驾崩后经宗亲及百官的再三请求才继皇位。
B.太宗劝稼穑,轻徭役,以恢复农业生产。下令禁止百官宗室私役百姓,禁买贫民为奴。违者除了赔偿还要受杖刑。
C.太宗知人善任,灭辽降宋,逐步建立完善金朝的各种制度,奠定了金王朝的立国规模。
D.太宗晚年改变金朝兄终弟及旧制,以金太祖裔孙完颜亶任谙班勃极烈(储嗣),使太祖后世不失正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
(2)诏女真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幼聪敏。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帝谓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蠲一人,给其薪苏。郡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竞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四年,进号车骑将军。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背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招使子良捕政,明帝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明帝。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麥怀。”于良所志也。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珠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遗人视,见淮中成无算,资浮出水上向城门。寻,年三十五。
(选《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斛”,旧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在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D.在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对不同阶层的人的死的说法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子良孝顺有加。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武帝信任。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武帝暴渐,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