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绍兴中进士第,知绍兴府诸暨县,越帅课赋颇急,诸邑率督趣以应,克曰:“宁吾获罪,不忍困吾民。”他日,府遣幕僚阅视有亡,时方不雨,克对之泣曰:“此催租时耶!”部使者芮辉行县至其境,谓克曰:“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见古循吏。”为荐之,入为提辖文思院。 
尝以文献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御笔,除直学士院。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上曰:“善。”乃以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上御选德殿,召谕曰:“制诰甚工,且有体,自此燕闲可论治道。”
克自以见知于上,数有论奏。尝言:“金人虽讲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彼不能禁吾不为也。边备既实,金人万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且今日之守,莫重淮东,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若犯淮东,清河粮船直下,易耳。然则守淮之策,以垦田、修堰、教民兵为先。授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缓急可相应。”帝 嘉 其 有 志,召 草 明 堂 赦 书。克言:“二浙荐饥,蝗且起 ,赦文不宜饰词。” 帝嘉其识体 ,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 ,以言者出知台州 、奉祠。  
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尤淹习宋朝典故,有问者酬对如响。家素俭约,虽贵不改,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虽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车乃入。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人称其清介。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熊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B.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C.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D.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吏,循礼守法之吏。“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
B.表,古代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出师表》。
C.卿,文中是君王对臣子的一种敬称,表敬称的词还有“阁下”“在下”“足下”等。
D.童子,指小孩,即年龄很小、尚未成年的人,旧时常用于称谓未成年的男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克天资俊秀,善学能写。熊克年幼时就才智出众;长大后,因为文章写得好,先后受到了胡宪、芮辉和曾觌等人的赏识和推荐。
B.熊克为官有方,体恤民情。熊克任诸暨县知县时,年成不好,上司仍征税急迫,熊克说宁愿自己获罪也不愿百姓受苦。
C.熊克干预谏言,见识不凡。熊克被皇帝看重,多次上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提出的守淮的策略,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D.熊克为人清俭,爱惜人才。熊克不论自己官职大小,都不该清俭之风,房子十分简陋,大门进不了车;曾爱惜王克勤的才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
(2)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5 03:4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王鬷(zōng)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授婺州观察推官。代还,真宗见而异之,特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祁县、通判湖州。再迁太常博士、提点梓州路刑狱,权三司户部判官。使契丹还,判都磨勘司。以尚书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力雕敝,请罢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迕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擢天章阁待制、判大理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权判吏部流内铨,累迁刑部。
益、利旱饥,为安抚使,以左司郎中、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戍卒有夜焚营、杀马、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祐五年,参知政事。明年,迁尚书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曹玮。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元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能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玮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B.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C.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D.谏曰/我戎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利路”中的“路”,在宋代指由朝廷主导修筑的,连接各府、州、军、监的道路。
B.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殿试及第者的称呼。
C.用事,指当权执政。"宋司马光《刘道原序》“方介甫用事,呼吸成祸福。凡有施置,举天下莫能夺”中的“用事”与此相同。
D.年号,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鬷积极建言献策。他在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时,曾向朝廷建议:由于要调集军队堵塞黄河决口,邻京各郡灾荒歉收,民力损耗,应当把不紧急的修造项目废止。
B.王鬷太自负,并因此犯了错误。曹玮曾提醒他提防元昊,但他不以为然。后来元昊造反,皇上屡问边事,他竟不能作答,因此被罢去枢密院主事之职。
C.王鬷正直敢言。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曾提议在官府设置购销茶盐的机构。因马季良与章献太后是姻亲,没人敢反对,唯独王鬷直言那是与民竞利,不成体统。
D.王鬷善于治安维稳。他主管益州时,有戍卒作乱。他派兵包围兵营,传话说:不作乱者只要不轻举妄动,走出营门,就不予追究。戍卒出来后,他查出作乱者并严惩。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徙苏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2)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拢,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嗣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于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於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已卒,遂命嗣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于天下。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B.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C.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D.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我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骘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阕”有“止息终了”的意思。“服阕”是指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B.畿指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方。
C.学政官名。清代国子监置学政,掌管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等事务。
D.祠,又称祠堂、祠庙,是旧时供奉祭祀祖宗或有功德的先贤的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铜尧体恤民情注重兴利除弊。任柏乡县知县时,他兴修水利减少碎银融化重铸银锭时的折耗税,禁止差役扰民,反对开浚旱涝不定的滏阳河。
B.邵嗣尧刚正不阿,一直执法严明。他依法惩治打人的旗兵和杀人的强盗;遭毁谤复出,再任御史时权要都忌惮他,所辖州县风气肃然,人们奉公守法。
C.邵嗣尧廉洁奉公,从不徇私谋利。他会试的主试官的家人犯了法,他严加惩处毫不宽恕杜绝贿赂;去世后清贫得连丧葬费用都靠同僚筹集。
D.邵嗣尧德才兼备,深受百姓爱戴。他被剥夺官职后人民为他申诉;受康熙帝赏识担任江南学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士人百姓仍怀念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2)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庆历二年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仁宗万言书,言改革之事,然帝未以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改)

(注)①忮:zhì,刚愎。②儇:xuān,轻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B.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C.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D.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名与字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对,或用典等。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甫,古代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庆历、嘉祐、元祐,都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书》,即《尚书》,也称为《书经》,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后被列入“五经”之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D.谥,即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喜好读书,文思敏捷。他少年时读书过目不忘,写的文章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精妙,曾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后来他中了甲等进士。
B.王安石淡泊名利,不喜奢华。朝廷曾屡次征召他进京任职,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他穿衣不讲究,但苏洵认为他不近人情,是个奸邪之人。
C.王安石很有才干,政绩卓著。他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他晚年在金陵写的《字说》一书,官府用作录取读书人的标准。
D.王安石倔强刚愎,善于辩论。他曾经上万言书,洋洋洒酒阐述变法的主张。他在当宰相期间不用老成持重的人,而用轻浮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3)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