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知
范晔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当郡  之:
②王密昌邑令     为:
③何无知 谓:
此遗之 以: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②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小题3】文章主要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9 02: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彦范进曰:“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诏有司议罪。大理卿裴谈请即诛斩,家籍没。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三思又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  
(节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
B.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
C.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
D.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皇帝卫军的名称,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专门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
B.“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被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公,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爵位的一种,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爵等爵位,而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A.桓彦范有勇有谋,他曾参与制定诛杀张易之等人的计划,并在诛杀张易之等人的行动中身先士卒。
B.桓彦范忠于中宗。桓彦范用武力强硬逼迫武则天传位给中宗,武则天无奈之下,让出王位。中宗因其功大赏赐封邑五百户。
C.桓彦范遭到武三思陷害。武三思曾诬陷桓彦范是王同皎的同党,后又用韦后事件再次陷害他,使桓彦范被流放。
D.武三思向中宗请求夷灭桓彦范三族,中宗不许。武三思派遣周利贞假托皇帝的命令杀了桓彦范。桓彦范死时场面十分悲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
(2)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未冠,父脱帖穆耳以千户职戍越,因受业于韩姓先生,为文下笔立就,粲然成章。就试江浙乡闱,中其选,居右榜第一。俄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盔賊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首上疏言:“郊庙礼甚缺,天子宜躬祀南郊,殷祭太室。”帝嘉纳之。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外镇,月鲁不花疏愿留其兵护本郡,遂兼统黑军数千人及团结西山八十二寨民义军,势大张。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升中奉大夫,锡上尊四、马百匹。僚佐增秩有差,别降宣敕俾赏有功者。召还为详定使。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给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卒。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剌杀首贼。事闻,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B.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C.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D.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是指古代男子未成年,男子刚成年时称为弱冠,古时男子成年的年龄为20岁。
B.乡闱又称乡试,明清两代因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参考的人大部分为举人。
C.祭太室就是皇帝在太庙祭祀,最初太庙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也有个别皇后和功臣。
D.卒即死亡。在古代对死的称呼也要讲宄严格的等级。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鲁不花仪表不凡,少有才学。人们也都对其给予厚望,认为他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也果不负众望,参加考试高中右榜第一名。
B.月鲁不花施政有法,耐心周到。他在收购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更可贵的是还能对百姓晓之以理,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C.月鲁不花重视守备,勇于担当。为抵御敌人,他命令每天修治城墙疏浚护城河,修造守城器具,主动申请由其管辖的部队保卫本郡,并最终取得胜利,受到皇帝嘉奖。
D.月鲁不花坚守气节,至死不渝。面对倭寇的威逼,他毫不退缩,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指挥家仆抗击敌人,直至牺牲。其壮举传到朝廷后,受到朝廷一系列的追赠表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和课文中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
(2)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苦斋记》)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葆光,字元晖,徽州黟人。应举不第,以从使高丽得官,试吏部铨第一,赐进士出身。由齐州司理参军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擢监察御史、左司谏。始莅职,即言:"三省吏猥多,如迁补、升转、奉入、赏劳之类,非元丰旧制者,其大弊有十,愿一切革去。"徽宗即命厘正之,一时士论翕然。而蔡京怒其异己,密白帝,请降御笔云:"当丰亨豫大之时,为衰乱减损之计。"徙葆光符宝郎。辽人李良嗣来归,上《平夷书》规进用,擢秘书丞。葆光论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凶黠忿鸷,犯不赦之罪于邻国,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书,万一露泄,为患不细。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刚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顺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苟矫亢以求伸,则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帝感悟,命近臣读其奏于殿中。自崇宁后,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为言。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政和末,岁旱,帝以为念。葆光上疏曰:"太师蔡京强悍自专,不肯上承德意。太宰郑居中、少宰余深依违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责。"疏入不报。且欲再上章,京权势震赫,举朝结舌,葆光独出力攻之。京惧,中以它事,贬知昭州立山县。又使言官论其附会交结,泄漏密语,诏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京致仕,召为职方员外郎,改知处州。州当方腊残乱之后,尽心收养,民列上其状。加直秘阁,再任,卒,年五十八,州人祠之。
(节选自《宋史•黄葆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B.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C.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D.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不第,又叫“落第”、“ 下第”,指科举考试不中,“及第”与之相反。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C.擢,只提拔、提升。表示提升官职的还有声,拔,陟,晋,迁、徙等词语。
D.致仕,指古代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事,致政的,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葆光了解时局,善于论事。他请求革除相关弊端,得到皇帝的认可。辽人李良嗣投奔大宋,朝廷提拔他任秘书丞,黄葆光层层剖析,提出反对意见。
B.黄葆光生性耿直,不畏权势。蔡京假装请求全部罢兼任官员,他挺身而出上言明议,他关于旱灾的奏疏送入后没能上报,他不畏蔡京权势,欲再上章。
C.黄葆光刚者易折,屡受陷害。他因蔡京的中伤,被贬知昭州立山县,又因蔡京指使言官论葆光附会交结、泄露秘语罪,被贬安置昭州。
D.黄葆光尽心治理深受百姓爱戴,方腊起义时候,他在除州进行治理,百姓将他的治绩上报,他去世后,州人为他修建祠堂祭供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
(2)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
(节选自《史记》列传第四十三)
(注)①噍呵:斥责。②施易:变卖以换钱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且时,属孝景曰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
B.景帝上林  幸:指皇帝到某处
C.剑尚盛,未尝也 服:使用
D.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将:统率,率领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B.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C.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D.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忠厚谨慎,受到皇帝敬重。孝景帝为太子时,请文帝身边的人喝酒,他以生病为由不去参加;文帝死前嘱咐景帝要善待他,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没有斥责过他。
B.卫绾为官清廉,为人忠实宽厚。别人拿宝剑换取钱财,而他却把先帝赐的六把宝剑保存完好,并不再接受景帝所赐宝剑;有人责备他,他甘愿蒙受,不与人争辩;有了功劳,常让给他人。
C.卫绾因两次立军功,两次加官晋爵。吴楚人反叛,他率兵攻打立下功劳,被授为中尉;三年之后,又因为立下军功被封为建陵侯。
D.卫绾敦厚少言,受到皇上尊宠和赏赐。他由太子太傅升为御史大夫,最后升为丞相,为官期间始终不发表什么个人意见,皇上认为他敦厚,尊宠他并赏赐他很多财物。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2)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