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熊概,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B.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C.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D.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洪熙元年”,“洪熙”是明仁宗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足下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小题4】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9 02:3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伯熭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熭见二子而师事焉。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朱熹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来学者众,尝谓:“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谓:“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有不约而符者。”谓:“读《易》者,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净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潜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
王柏既执贽为弟子,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尝曰:“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基淳固笃实,绝类汉儒。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基文集三十卷,而与柏问辨者十八卷。
郡守赵汝腾守婺,延聘请讲,辞不就。复首荐于朝,又率名从官列荐。通判郑士懿、守蔡抗、杨栋相继以请,皆辞。景定五年,诏举贤,特荐基与建人徐几,同被命添差婺州学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竟,理宗崩,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辞,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亦不受也。卒,年八十一。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
所著《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
(取材于《宋史·儒林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B.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C.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D.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点,批注、断句。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主要有“句”“读”两种。“句”标形如“○”,相当于今之句号;“读”标形如“、”,相当于今之逗号。
B.执贽,持礼物作为相见之礼,多指谒见师长。《论语·述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是“执贽”才能成为孔子弟子的生动例证。
C.山长,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呼,讲学以外,总领院务。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人担任。晚清科举制度废除,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D.发挥,对经书字句的注解以及对注的注解,内容关乎经籍中的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历史事实等,又称“注”、“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与立是大儒朱熹的弟子,见到何基后非常推崇、佩服他;来向何基求学的人也很多。这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何基的卓越才华。
B.何基的治学之道如志向坚定、格局宏大、亲身实践、反复吟诵、力避肢解、玩味精微、典籍参照等,对今人亦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C.王柏对何基执弟子礼,但他聪明智慧,学识渊博,纠正经书,发表议论,见解非凡,质疑问难,新见迭出,才华远在何基之上。
D.何基为人谦逊克制,淳厚笃实,淡泊名利。他潜心学问,心无旁骛,三番五次拒绝各种讲学、推荐与任命,逝世后谥曰“文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2)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建元中为。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汊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鸟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建元”就是汉武帝开国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
B.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C.节,又称“符节”“节杖”。古代大臣出使时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如冯唐便能“持节云中”。
D.外臣,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也可指藩属、属国,文中即是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部落或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忠于汉朝,坚贞不屈。他主动响应汉朝招募,在出使联络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终不忘故国,-直持有汉朝的符节。
B.张骞机智勇敢,完成使命。趁看管放松之机,他逃出甸奴后到达大宛,又在大宛、康居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月氏,把汉朝的意图告知月氏,可惜月氏已无意报仇。
C.张骞历尽艰险,坚韧顽强。他穿过匈奴控制区去联络月氏,往返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危急穷困时靠亲自射猎禽兽为食,出发时百余人,最终只有两人回到汉朝。
D.张骞富有远见,颇受信任。他向汉武帝提出联络乌孙、大夏等国牵制匈奴削弱其实力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汉朝派张骞多带副使广泛联络西域各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2)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帝举五十万兵畀②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果败。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而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可息兵。燕王不听。明年,盛庸捷东昌,帝告庙,命二人任职如故。及夹河之败,复解二人官求罢兵,燕王曰:“此缓我也。”进益急。
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时购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临:管理 ②畀:给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其为贼,敌乃可  克: 战胜
B.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    窜:放逐、流放
C.时泰急   购:收买
D.泰从兄弟敬宗等皆死 坐:定罪、连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B.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C.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D.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泰做官多年都没有过失,有一年,天雷震坏了谨身殿,太祖到寺庙祭祀祷告,让他参与,并赐给他名字为齐泰。
B.建文帝素来器重齐泰,在未做皇帝时就看重他,后来即位,就让齐泰与黄子澄共同参与国家政事,不久将他的官职提升为尚书。
C.齐泰很有见识,在燕王初造反时,就建议对天下昭示燕王叛贼的身份,因此受到燕王忌恨。燕王直指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求对他们惩办。
D.齐泰是一个忠义之士,他被捕后,忠于建文帝,不屈而死,他的亲人受他牵连被判死刑或被流放,儿子因为年幼,没有被处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
(2)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

同类题4

阅读甲、乙二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述古密直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独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钱公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民失女奴,父母诉于州。委之录参。录参旧有求于富民不获,遂劾富民父子共杀女奴,诬服具申,覆敷无异。独若水迟疑。录参骂曰:“汝得贿,欲出之乎?”若水笑曰:“父子皆坐重辟,岂不容某熟察?”

一日,若水诣州所,屏人曰:“某密访女奴,今得之矣。”知州遂引富民父子,破械纵之,泣谢曰:“非使君,某灭门矣!”知州曰:“此推官之赐,非我也。”富民诣若水谢,闭门不纳。富民绕垣而哭。归倾家财饭僧,为若水寿。知州以若水雪冤功多,欲上奏。若水辞曰:“休也!某初心止欲拔冤,非敢希赏。万一敷奏,在某固好,于录参却如何?”知州叹服,录参知之,诣若水,叩头谢罪。

(选自郑埴《昨非庵日集》)

注释:覆覈亦作“覆核”,审查、核对。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传其事以为官戒”中的“以”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知州以若水雪冤功多D.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小题2】对“使人迎置后阁祠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派人把抓到的疑犯带到县衙的内阁审问他们。
B.派人把抓到的疑犯安置到县衙的后面内阁,拿他们祭祀。
C.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并把钟安置在县衙后阁内,让这口钟来审理疑犯。
D.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来,并把钟安置在县衙后阁内,对着钟祭拜行礼。
【小题3】甲文描绘的陈述古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州官;乙文则塑造了钱若水这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法官形象。
【小题4】请任选一文,简单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文盛,字道茂,彭城人也。世仕魏为将。父庆之,天监初,率千余人自北归款,未至道卒。文盛仍统其众,稍立功绩,高祖甚优宠之。大同末,以为持节、督宁州刺史。先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
太清二年,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世祖嘉之,以为持节、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督梁、南秦、沙、东益、巴、北巴六州诸军事、仁威将军、秦州刺史, 授以东讨之略。于是文盛督众军东下,至武昌,遇侯景将任约,遂与相持。久之, 世祖又命护军将军尹悦、平东将军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等会之,并受文盛节度。击任约于贝矶,约大败,退保西阳。文盛进据芦洲,又与相持。侯景闻之,乃率大众西上援约,至西阳。文盛不敢战。诸将咸曰:“景水军轻进,又甚饥疲,可因此击之,必大捷。”文盛不许。文盛妻石氏,先在建鄴,至是,景载以还之。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无战心,众咸愤怨。杜幼安、守簉等乃率所领独进,与景战,大破之,获其舟舰以归。会景密遣骑从间道袭陷郢州,军中凶惧,遂大溃。文盛奔还荆州,世祖仍以为城北面都督。又聚赃污甚多,世祖大怒,下令责之,数其十罪, 除其官爵。文盛既失兵权,私怀怨望,世祖闻之,乃以下狱。时任约被擒,与文盛同禁。文盛谓约曰:“汝何不早降,令我至此。”约曰:“门外不见卿马迹,使我何遽得降?”文盛无以答,遂死狱中。
(节选自《梁书·徐文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
B.先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
C.先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
D.先是州在僻远/所管群蛮不识教义/贪欲财贿/劫篡相寻/前后刺史莫能制/文盛推心抚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风俗/遂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仕,是指世代做官,仕,即做官,这里可以翻译为“他家世代在魏做官,担任将领”。
B.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指官职名,在文中取后一种解释。
C.节度,官名,三国时吴孙权始置,初为掌管军粮,至唐以后则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D.除,在文中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还有:拜、陟、擢、赏、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盛立下功劳,深得高祖宠爱。徐文盛继续统领手下的一千余人马,渐渐立下了许多功劳,高祖对他很是优待宠爱。大同末年,高祖授任徐文盛为持节、督宁州刺史。
B.文盛心忧国家,忠义得到嘉奖。徐文盛听说国家发生祸乱,于是招募将士,他率领数万人赶来救援,世祖嘉赏他的忠义,授任他许多官职,把向东进讨的方略交付他。
C.文盛能屈能伸,面对强敌避战。徐文盛等人在贝矶大败任约,又进军占据芦洲,与任约相持。侯景听到消息,就率大军顺流西进援救任约,也达西阳,文盛派信使下战书,与杜幼安、守簉等一起大破景军。
D.文盛贪赃枉法,深为财物所累。徐文盛逃回荆州,世祖于是命他为城北面都督。徐文盛又贪脏纳贿,暴敛财物,世祖十分生气,下令惩处徐文盛,列举他的十条罪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景密遣骑从间道袭陷郢州,军中凶惧,遂大溃。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