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偿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周文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进争之。周文逾怒:“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小题1】对下列各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都兵郎中   除:免去了
B.昔于公断无私   狱:案件
C.今欲伏 首:首脑
D.实不敢死 爱:爱护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
②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
③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④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⑤昔于公断狱无私
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自幼聪明大度,博览群书,受朝庭器重,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
B.惩治孟氏,体现了柳庆不畏权贵、严明执法的可贵精神,在他的管治下,贵戚不得不老实。
C.在破获劫案中,柳庆诱引罪犯自供于世,表现出超人的智谋。
D.柳庆辞气不挠,冒死进争,终于使周文“悟而赦茂”,使王茂保全了性命,这体现出他敢于直谏的高尚品格。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2)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6:49: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荣子郁。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敕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选自《后汉书· 桓荣丁鸿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B.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C.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D.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郁将爵位让给他哥哥的孩子桓泛,但皇帝不答应,桓郁虽接受了爵位,但将所有的租税收入都交给了桓泛。
B.桓郁升迁为越骑校尉,皇帝下诏命令太子和诸王各自向桓郁祝贺;桓郁多次向太子进谏忠言,多次都被采纳。
C.窦宪上书皇太后,请求选择贤明来教导小皇帝读书,皇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桓郁再次入宫侍讲。
D.桓荣和桓郁因品德、学识突出而在宫中授课,历经四世,特别是桓郁擅长讲论《诗经》,为先帝所褒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
(2)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会董卓废立,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

时,年饥兵兴,操表制禁酒,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操疑其所论渐广,益惮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潜忌正议,虑鲠大业。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尔。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继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初,女年七岁,男年九岁,寄他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动。左右曰:“父执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遗肉汁,男渴而饮之。女曰:“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兄号泣而止。

(选自《后汉书·孔融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B.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C.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D.性好学/博涉多该览/后辟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虎贲中郎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畿之制:从周代开始,人们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按照古制,王城方圆千里以内,不分封建制诸侯。
B.卯金刀:典故名,指刘姓。“刘”的繁体字,拆成“卯、金、刀”,汉光武帝登基时的祝文里用到过,后世就以此为典。
C.九列:九卿的职位,东汉时期指在朝中身份地位很高。
D.弃市:是古时将犯人带到人众集聚的闹市示众并活活饿死的一种刑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孔融冒犯董卓,但用人之际,董卓惜才,他让三府同时推举孔融担任北海太守。
B.曹操对孔融积怨很多,加上郗虑又给孔融捏造了罪名,于是曹操便令路粹上奏文诬告孔融。
C.路粹在奏文里编造了孔融与祢衡的对话,就是要给孔融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达到对孔融严惩重诛的目的。
D.孔融寄养在别人家的两个孩子,虽然年幼,但懂得“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他们没有逃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
(2)山阳郗虑承望风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慎矜,隋齐王昧曾孙。父隆礼,善检督吏,以严辩自名。年九十馀,以户部尚书致仕,卒。
慎矜沉毅任气,健而才。初为汝阳令,有治称。隆礼罢太府,宰相以慎矜得父清白。
帝喜,擢慎矜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被眷尤渥。慎矜迁侍御史,知杂事,高置风格。始议输物有污伤,责州县偿所直,转轻赍入京师,自是天下调发始烦。天宝二年,权判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太府出纳如故。于时李林甫用事,慎矜进非其意,固让不敢拜,乃授谏议大夫、兼侍御史,更以萧谅为中丞。谅争轻重不平,罢为陕郡太守。林甫知慎矜为己屈,卒授御史中丞,兼诸道铸钱使。
韦坚之狱,王供等方文致,而慎矜依违不甚力,供恨之,虽林甫亦不悦。供父与慎矜外兄弟也,故与拱狎。及为侍御史,繇慎矜所引,后迁中丞,同列,慎矜犹以子姓畜之,拱负林甫势,滋不平。会慎矜擢户部侍郎,仍兼中丞,林甫疾其得君,且逼己,乃与供谋陷之。
始,慎矜夺拱职田,辱诟其母,又尝私语谶书,拱衔之,未有发也。供乃与林甫作飞牒,告慎矜本隋后,蓄谶纬妖言,与妄人交,规复隋室。帝方在华清宫,闻之震怒,收慎矜尚书省.诏刑部尚书萧炅、大理卿李道邃、殿中侍御史卢铉、杨国忠杂讯。铉遣御史崔器索谶书,于慎矜小妻卧内得之,诟曰:“逆贼所固密,今得矣!”以示慎矜,慎矜曰:“它日无是,今得之,吾死,命矣夫!”温又诱敬忠首服诘言,慎矜不能对。有诏杖敬忠,赐慎矜死,籍其家,子女悉置岭南。
慎矜兄弟友爱,事姊如母,仪干皆秀伟,爱宾客,标置不凡,著称于时。宝应初,慎矜复官爵。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宰相以慎矜得父清白(以:认为)
B.责州县偿所直(直:价值,价钱)
C.而慎矜依违不甚力,供恨之(恨:遗憾,后悔)
D.逆贼所固密,今得矣(:放置,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任免升降官职有专用术语,“擢”“迁”指升迁,“权”“知”指暂代官职。
B.京畿,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西汉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或其所辖地区合称“三辅”,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C.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纬是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D.尚书省,唐代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吏、礼、刑、户、工、兵“六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慎矜清廉有才干。他担任汝阳县令,像他的父亲那样清正廉洁,有善于治理的名声,宰相因此举荐他,皇帝特别恩宠他。
B.杨慎矜为朝廷着想。他担任监察御史、主持杂事时,提议上交物品中如果有污迹和损伤的,各州县要赔偿。
C.杨慎矜豪侠仗义。他不与王供等人配合去给韦坚罗织罪名,得罪了王供和李林甫,后被李林甫和王供密谋陷害。
D.杨慎矜有先见之明。他强取过王供的职田,辱骂过王供的母亲,还私下议论过谶书,所以被诬陷下狱时他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慎矜犹以子姓畜之,供负林甫势,滋不平。
(2)慎矜兄弟友爱,事姊如母,仪干皆秀伟,爱宾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见,应对称旨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见:看见
C.悉施行之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多:称赞、重视
【小题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祖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B.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C.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D.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拔、擢、陟、左迁。
B.关中,秦朝建都洛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D.三秦,指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分给秦军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得名。后也用作陕西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我行我素,恃才傲物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长安,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从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