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李芾,字叔章。初以补安南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炯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咸淳元年,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德祐元年七月,大元右丞阿里海牙以大兵入潭。芾遣其将于兴帅兵御之于湘阴,兴战死。九月,再调吴继明出御,兵不及出,而大军已围城。芾慷慨登陴,与诸将分地而守,民老弱亦皆出,结保伍助之,不令而集。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十二月,城围益急。诸将泣请曰:“事急矣,吾属为国死可也,如民何?”芾骂曰:“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除夕,大兵登城,战少却,旋蚁附而登,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酹之。因留宾佐会饮,夜传令,犹手书“尽忠”字为号。饮达旦,诸宾佐出。芾坐熊湘阁召帐下沈忠遗之金曰:“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汝尽杀之,而后杀我。”忠伏地扣头,辞以不能,芾固命之,忠泣而诺,取酒饮其家人,尽醉,乃遍刃之。芾亦引颈受刃。忠纵火焚其居,还家杀其妻子,复至火所,大恸,举身投地,乃自刎。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且强力过人,自旦治事至暮无倦色,夜率至三鼓始休,五鼓复起视事。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初以荫补安南司户,祁阳尉 辟:征召
B.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 徇:警告
C.衡守尹谷及其家人自焚,芾命酒之 酹:以酒洒地
D.因留宾佐会饮,夜传令    因:趁机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B.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C.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D.望之凛然犹神明/而好贤礼士/即之温然/虽一艺小善亦惓惓奖荐之/平生居官廉/及摈斥/家无余赀。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又称“荫庇”,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如成语“封妻荫子”中的“荫”。
B.稽籍出赋指查验户籍来摊派赋税,这样做可以保证人们缴纳赋税的公平性。
C.保伍,是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故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古代将夜间分为“五更”,“五更”也叫“五鼓”,“三鼓”相当于十一时至一时;“五鼓”就是丑时。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芾精明能干。他在赈济灾荒、平定永州之乱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代理湘潭县县令,摊派赋税时,他不避豪强,使赋税非常均衡。
B.李芾坚决抗敌。元朝大军围城,他积极组织防御抵抗,及时解决军中物资紧缺的问题,并亲自慰劳将士,斩杀招降者示众。
C.李芾义不受辱。除夕之夜,敌军攻破城池,他与宾客和助手一起饮酒后,命令部下杀死自己和家人,以免被俘受辱。
D.李芾勤于政事。他精力过人,从早上开始治理政事直到晚上,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经常夜里三鼓才休息,五鼓就又起来工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
(2)国家平时所以厚养汝者,为今日也。汝第死守,有后言者吾先戮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8 09:0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 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 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览奏意,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 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盖其宽厚类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B.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C.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D.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文中的“绍兴”就是年号。
B.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太保,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西周时始设,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D.封,指追封,即死后封爵,“除”“迁”在文中均指提升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浩忠于职守,做事尽心竭力。在金军侵犯边境时,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获得皇帝的赞许。
B.史浩拨乱反正,为恢复大业做准备。他首先进言,说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要求为他们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看重百姓利益。他认为,对有不法行为的殿前都指挥司和抗争的市民,要区别对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惹怒了皇上。
D.史浩心胸宽广,不肯以私怨妨害公事。陈之茂曾经说过他的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龚鼎臣,字辅之,郓之须城人。幼孤自立,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主薄,疏泄潴水,得良田数百千顷。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石介死,谗者谓介北走辽,诏兖州劾状。郡守杜衍会问,掾属莫对,鼎臣独曰:“介宁有是,愿以阖门证其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吾既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如是,未可量也。”

丁母忧,服除,知安丘县。赐五品服,知渠州。渠故僻陋无学者,鼎臣请于朝,建庙学,选邑子为生,日讲说,立课肄法,人大劝,始有登科者。

擢起居舍人。岁冬旱,将赐春宴,鼎臣曰:“旱灾太甚,非君臣同乐之时,请罢宴以答天戒。”又论凡大礼赦,请准太平兴国诏书,前期下禁约,后有犯不原,以杜指赦为奸者,宜著为令;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仁宗悉从之。

兼管勾国子监,详定宽恤民力奏议。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逋振贷,全活甚众。为辽正旦使,鼎臣奏:“景德中,辽犯淄、青,臣祖母、兄、姊皆见略,义不忍住。”许之,仍诏后子孙并免行焉。

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知兖州。是时,诸道方田使者希功赏,概取税虚额及尝所蠲者,加旧籍以病民。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吏部,提举西京崇福宫。复判太堂寺,留守南京。陛辞,神宗顾语移晷,喜曰:“人言卿老不任事,精明用尔,行且用卿矣。”时河决曹村,流殍满野,鼎臣劳来振拊,归者不胜计。以正议大夫致仕,年七十七,无祐元年卒。

(选自《宋史·龚鼎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B.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C.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D.鼎臣在言路累岁/阔略细故/至大事/无所顾忌/然其言优游和平/不为峻激/使人主易听/退亦未尝语人/故其事多施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亲的丧事一般要辞官回家守丧。
B.五品服:五品官服。古代官员等级不同,其官服的颜色也不同,以红色最为尊贵。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D.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鼎臣见义勇为。石介被人诬陷叛逃辽国,龚鼎臣认为这件事不实,杜衍从怀中拿出龚鼎臣写的奏书,称赞龚鼎臣见义勇为,前途无量。
B.龚鼎臣正直敢言。进行打算举办春宴,龚鼎臣认为正遭旱灾,不宜搞宴会;龚鼎臣认为,应规范大礼时的赦免制度,杜绝利用此制度赦免作恶的行为。
C.龚鼎臣觉得皇帝照顾赏识。龚鼎臣因很多亲属被辽国奔走而不想出使辽国,皇帝答应了;龚鼎臣与神宗交谈,神宗认为他精明而值得任用。
D.龚鼎臣关心、教化百姓。他疏泄积水,收获良田几百上千顷;他在淮南救灾,救活很多人;黄河决口,他去安抚;他在渠州兴建学校,渠州开始出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封三司于法外断狱,朝廷多曲徇其请,愿先付中书审画。
(2)鼎臣独按籍差次为十等,一无所增,兖人德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①、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三御史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蔡京与同郡而晚出,欲附名阀,自谓为族弟。政和初,襄孙佃廷试唱名,居举首,京侍殿上,以族孙引嫌,降为第二,佃终身恨之。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①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B.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C.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D.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杜甫字子美;古代女子不取字。
B.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官名。
C.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唱名,是指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一甲三名会连唱三次姓名,所唱进士出列跪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襄心怀正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褒贬鲜明。
B.蔡襄心忧天下。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才能达到国泰民安。
C.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推崇。不仅因为他直言敢谏、忠心报国,还因为他才华过人、擅长书法,生前便受到皇帝的赏识,因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⑵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剌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水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就是京城,指京城及其辖区,是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区的称谓。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西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古时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激他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他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在萧龄之量刑一事上,皇帝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靖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后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遂舍之。

时萧铣据荆州,靖陈十策以图之。八月,靖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①,江水泛涨,三峡路险,靖必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纵彼知我,无以应敌,此必成禽也。”遂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孝恭不从,率师与贼合战,孝恭果败。贼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时诸将咸请孝恭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裏,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勾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裏,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注释:①秋潦:秋汛时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后马邑郡丞    除:清除
B.不欲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就:成就
C.降而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籍:抄没
D.突利可汗不于靖 虞:预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当立功立事,取富贵 直趋恶阳岭逼之
B.高祖壮言    潜令间谍离心腹
C.时萧铣据荆州,靖陈十策以图   宜弘宽大,以慰远近
D.九月,靖乃率师进     靖岂敢孤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
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掉他
B.靖必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李靖一定不能进军,于是让土兵休息,并拆除了设备
C.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
既然百姓受萧铣的驱遣逼迫,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
D.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
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只身逃走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死危急关头,李靖说服高祖并得到赦免,展示了过人的才略。
B.在如何攻打文士弘所率部队的策略上,李靖与孝恭产生了分歧。
C.李靖率兵出其不意、孤军深入的进攻方式让突利可汗吃惊不小。
D.太宗认为李靖平定突厥之功,已可等同于李陵攻打匈奴的功绩。
【小题5】在平定萧铣的过程中,李靖体现了怎样的文武才略?请根据文章第二、三两节内容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