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小题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4 05:1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十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乞骸骨”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伪造钱币的人中的首领,狡诈、蛮横、凶狠,前后杀人很多。
B.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那人离去。
C.林兴祖为百姓剪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官为道州路总管。
D.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   就:完成
【小题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B.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C.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C.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D.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向侠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⑵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字子功,第进士。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提点江东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置三十七将,专督所部兵,至许辟置布衣参军谋。百禄察其中,或以恩泽市,或以败收,或未历边方,或起于群盗,疏列其亡状者十四人,将佐颛教阅,余付之州县,事多施行。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命百禄行视,百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乃止。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是岁郊祀,议合祭天地,礼官以“昊天有成命”为言。百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宰相曰:“百禄之言,礼经也;今日之用,权制也。陛下始郊见,宜以并事天地为恭。”于是合祭。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B.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C.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D.利州武守周永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可指古代官府向上级奏事的文书,或指向下发布征召,晓谕的通告文书,也可指用于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
D.郊祀,指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活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在一年中某些重要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善于进言,敢于劝阻。有夷人首领力竭请求投降,熊本的副将贾昌言想要杀了他来报功,范百禄进言熊本,予以劝阻。
B.范百禄勤于民事,不居功自傲。任开封府尹时,监狱中没有被关押的罪犯。僚属想以监狱空的事上奏朝廷以求功,范百禄认为:这是皇上的恩德,不是府尹的功劳。未答应。
C.范百禄熟悉政事,反对舞弊。五路军队将领众多,专门统率所在地的军队。范百禄深知其中的违规情况,于是上书,陈述其中不法者十四人,提出让武官专管教练检阅等,多被采纳。
D.范百禄坚守礼制,反对合祭。郊祭时,礼官等建议合祭天地,范百禄反对,并以春夏祈谷之礼为喻来争论。宰相认为应该采纳范百禄的建议,因为他的说法符合礼的常制,而合祭只是权宜之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岁旱,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
(2)百禄曰:“苟绳以重典,黥面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加右参政,会忧去。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贼林朝曦。朝曦者,大盗张琏余党也。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薄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诸林。令参将戚继光以中军薄贼垒,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砦五,扼海口,荐继光为总兵官以镇守之,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曰:“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与继光图上方略,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万历初,加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劾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始兵事垂三十年,与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B.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C.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D.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明朝指中央官员巡行地方,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太子少保,初为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明朝时是加给重臣和近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三师”之一。
C.中军,主力大部队。左军和右军相当于中军的臂膀,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
D.终制,表示父母死后,子女按礼服满三年之丧。古时有武官战时不丁忧,文官遇事夺情之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纶运筹帷握,深谙兵法。他本是文官出身,但用兵才能非凡,在抗倭战场上纵横驰骋;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修筑御敌台,控制了要害地区。
B.谭纶临危受命,功名显赫。他在守丧期间多次被朝廷起用,讨伐大盗余党,抵御倭寇进犯;他截断倭寇海上退路,亲率主力进逼倭寇营垒,大获全胜,收复了一府二县。
C.谭纶宽厚仁爱,忠孝两求。面对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他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当地赋税;面对南寇进犯与边患侵扰,他受命奋勇御敌,也屡次上疏乞求终制。
D.谭纶因才授事,知人善任。在平定倭患时,他上奏朝廷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在抗倭斗争中,善用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一批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
(2)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