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定子,字瞻叔。嘉泰二年举进士,授郪县主簿。吴曦畔,乞解官养母,曦诛,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调中江县丞。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哀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夹江县。
前是,酒酤贷秫于商人,定子给钱以籴,且宽榷酤,民以为便。麻菽旧有征,定子悉弛之。会水潦洊饥,贫民竞诉无所于籴,定子曰:“女毋忧,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邻邑有争田十余年不决,部使者以属定子,定子察知伪为质剂,其人不伏。定子曰:“嘉定改元诏三月始至县,安得有嘉定元年正月文书邪?”两造遂决。四川总领所辟主管文字,同幕有以趣办为能迫促诸郡者,定子白使者斥去之。总领所治利州,倚酒榷以佐军用,吏奸盘错,定子躬自究诘,酒政遂平。
制置使郑损强愎自用,误谓总领所擅十一州小会子之利,奏请废之,令下,民疑而罢市。定子力争,乃得存其半。损又欲增总领所盐课,取旧贷军费,定子辨其颠末,损乃释然。
顷之,召入奏事,吏民追送,莫不流涕;邻郡闻定子至,焚香夹道,举手加额曰:“微公,吾属涂炭久矣。”定子之未去郡也,伯兄上印而归,了翁亦至自靖州,定子于绵,定子为筑棣鄂堂,饮酒赋诗为乐,一时以为美谈。入对,极言时敝。时史弥远执国柄久,故有曰:“陛下优礼元勋,俾得以弛繁机而养静寿,朝廷得以新百度而革因循,不亦善乎?”既对,人为定子之,定子曰:“乖逢得丧,是有命焉,吾得尽言,乃报君职分也。”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寻兼权参知政事。因请致仕,不许,力辞,退居吴中,深衣大带,日以著述自娱。以资政殿学士转一官致仕,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事以忠孝两全荐之(管理)
B.女第持钱往常所籴家以(等着)
C.人为定子之(担心)
D.定子于绵(拜访)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B.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C.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D.父就养/得疾/定子衣不解带者/六旬居丧毁/骨立服除/成都府路诸司/辟丹棱令丁母忧/服除差/知江夹县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榷酤,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
B.质剂,古代贸易券契质和剂的并称。长券叫质,用来购买马牛之类;短券叫剂,用来购买兵器珍异之物。
C.改元,君主改用新年号纪年,年号以一为元,故称。年号有一帝一元和一帝多元的情况。[来
D.盐课,指用缴纳一定食盐来替代应做的徭役和应缴纳的粮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定子善于断案。根据嘉定改年号的诏书三月才能到县里这个情况,顺利地解决了邻县十多年无法解决的争夺田地的案子。
B.高定子做事果断。高定子被四川总领所聘为主管文字时,看到幕僚中有一个急于显示自己办事能力强而不断催逼各郡的人,就自作主张把这个人赶走了。
C.高定子为官清正深得人心。高定子被召回朝廷奏事,官吏百姓都追随着送他,没有不流泪的;就连邻郡的人听说高定子到来,就焚香夹道欢迎。
D.高定子敢于直言。史弥远当时长期把持朝政,但高定子没有害怕,而是对皇上说朝廷可以把元老的公务减轻,让他们颐养天年,朝廷也可以在各方面创新。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发县廪给诸富家,俾以时价粜,至秋而偿,须臾米溢于市。   
(2)弥远没,言之者纷然,识者谓定子先事有言,视诸人为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5:0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高帝,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オ,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郗士美,字和夫,兖州金乡人。父纯,字高卿,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数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琮恃势桀横,众辱京兆尹崔昭于禁中,纯曰:“此国耻也。”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号“伊川田父”,十年不出。德宗立,崔祐甫辅政,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以老乞身。改詹事,听致仕。帝召见,褒叹良久,赐金紫,世高其节。
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父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与相论绎,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未冠为阳翟丞,佐李抱真潞州幕府。以才,历王虔休、李元,皆留不徙。久乃进房州刺史、黔中经略观察使。溪州贼向子琪以众八千岨剽劫,士美讨平之,加检校右散骑常侍,封高平郡公。迁京兆尹,天子多所咨逮。
出为鄂岳观察使。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朝,其子宥主后务,偃蹇,母死京师不发丧,欲固其权。士美知之,使府属过其境,宥出迎,因以母讣告之,即为办装,宥惶遽上道。
改河南尹,检校工部尚书,充昭义节度使。昭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出禀钱市物自给。又卢从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曰:“卒卫于牙,固职也,安得广费为私恩?”亦罢之。讨王承宗也,遣大将王献督万人为前锋,献恣横逗桡,士美即斩以徇,下令曰:“敢后者斩!”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宪宗喜曰:“固知士美能办吾事。”承宗大震惧。亡几,会诏班师,然威震两河。以疾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使。卒,年六十四,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生平与人交,已然诺,以是名重于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B.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C.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D.亲鼓之/大破贼/下三营环柏乡时/诸镇兵合十余万绕贼/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第,科举时代指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B.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C.致仕,古代官场用语,即上任或新任,指官员初到上任。
D.班师,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郗士美少年聪慧,被人称赞。他12岁时,就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的父亲郗纯以及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柳芳都很赞赏他。
B.郗士美才干突出,深受领导重视。他开始为官的时候,担任阳翟丞;先后在李抱真、王虔休、李元等人手下任职,不管在谁的手下,都深受信赖。
C.郗士美为民着想,一改前任积习。他在担任昭义节度使以后,废除了每月花费繁多、使百姓困乏的私厨制度。
D.郗士美号令严明,功勋卓著。他在讨伐判军王承宗的战斗中,先是将逗留不前的前锋王献斩首,然后亲自击鼓,大败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疾还东都。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B.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C.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洞字仲通。父惟简,太常少卿。洞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惟简异之,抱以访里之卜者。曰:“郎君生甚奇,必在策名,后当以文学政事显。”既诵书,日数千言,为文甚敏。未冠,哗然有声,自许以有为。寻举进士中第,调涟水军判官,遭亲丧去,再调颍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既而投杖,夫妇相持而泣。甲怒,逼柳使再鞭之,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宰相陈执中将葬,洞与同列为荣灵,其孙诉之,诏孙抃等复议,改曰恭。洞驳奏:“执中位宰相,无功德而罪戾多,生不能正法以黜之,死犹当正名以诛之。”竟从抃等议。时天下久安,荐绅崇尚虚名,以宽厚沉默为德,于事无所补,洞以谓非朝廷福。又谓:“谏官持谏以震人主,不数年至显仕。当重其任而缓其迁,使端良之士不亟易。而浮躁者绝意。”祁国公宗说恃近属,贵骄不道,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洞曰:“宗说罪在不宥。虽然,陛下将惩恶而难暴之.独以其坑不辜数人。置诸法可矣。”英宗喜曰:“卿知大体。”洞因言:“唐宗室多贤宰相名士,盖其知学问使然。国家本支蕃衍, 无亲疏一切厚廪之,不使知辛苦。 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宗室缘是怨洞上不罪也。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未几卒,年四十九。

(节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B.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C.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D.婢妾声伎/无多寡之限/至灭礼义/极嗜欲/贷之则乱公共之法/刑之则伤骨肉之爱/宜因秩品立制度/更选老成教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
B.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
C.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D.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洞自幼聪慧,文思敏捷。里之卜者曾预言他在文学政事方面会有成就;他还没有行加冠礼,就已名声远播。
B.张洞敢说实话,坚持原则。刘柳打死妻子被判极刑,张洞认为刘柳是从犯,不应受死;复议陈执中的谥号时,他义正词严。
C.张洞心忧国事,深谋远虑。他认为谏官不应升职太快.宗室人员应受约束,因此遭受宗室的怨恨, 而英宗不加怪罪。
D.张洞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他上奏朝廷免除江西百姓拖欠的赋税,又下令准许淮南百姓以输钱代替缴纳小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狱具,英宗以为辱国,不欲暴其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 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 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 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 为臣不恭。又言章惇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①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 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 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 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 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①发策: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邑,人以“明镜”称    掌管
B.又问何经 研究
C.问欲再安南之师  发动
D.瑗告以为学之在于忠信    根本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 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 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一直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惇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