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B.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C.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D.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流民管理以及赋税、钱粮等财经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一般人死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12:5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成“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吧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 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C.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D.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小题2】(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为司的长官。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是南方方言。
B.“箕踞”意思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髡钳”是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D.“顿首”指跪而头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行礼时,头碰地停留一段时间起,也称稽首。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田叔为孟舒辩护、审理梁王和任相鲁国几件事,使之个性鲜明,形象丰满。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文末叙述田叔之子田仁不肯接受祠金从侧面表现了田叔严于律己的品格,是文章安排结构上的精彩一笔。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寔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辨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纺、缣媪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C.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屈机构,设公车令,臣民上书或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博士是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为掌议论政琪及礼仪的官员,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出仕期间,为葬父而卖掉田产,竭尽资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胡虏连人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二)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小题1】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太后之色解 少:稍稍、略微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以荫主原州截原寨。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守约曰:“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B.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C.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D.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拔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D.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2)或曰:“如水害何?”守约曰:“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