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郑骧,字潜翁,信之玉山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知溧阳县,岁饥,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赋不少贷,骧患之,尽去其籍。使者欲绳以法,骧曰:“著令约二税为定数,今不除,则逋愈多,民愈贫,赋愈不办。”使者不能屈。时议自建康凿漕渠导太湖以通大江,将破数州民田,调江、浙二十五州丁夫,所费百万计。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钱盖自渭易熙,奏辟幕下。地震,秦陇金城六城坏,骧为盖言六城熙河重地,宜趣缮治,因自请董兵护筑益机滩新堡六百步,以控西夏。堡成,以功迁官,赐绯衣银鱼。
唃厮罗氏旧据青唐,置西宁州,其子董毡入朝,其弟益麻党征走西夏。大观中,羌人假其名归附,童贯奏赐姓名赵怀恭,官团练使。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骧谓贯欺君,请辨其伪。贯怒,将厚诬以罪,会败而止。擢京兆府等路提举常平。骧按格为《常平总目》十卷,颁之所部。时陕右大稔,骧奏乞以所部本息乘时广籴,得米六十万斛。
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骧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国,可以驻跸。”会帝东扬州,复请自楚、泗、汴、洛以迄陕、华,各募精兵,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骧曰:“所谓太守者,守死而已。”翼日城陷,骧赴井死,赠通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谥威愍,诏赐庙愍节。
选自《宋史·郑骧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B.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C.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D.首尾相应/庶敌势不得冲决/不报/金将娄宿犯同州及韩城/骧遣兵拒险击之师/失利/金人乘胜径至城下/通判以下皆遁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夫指能够服劳役的成年男子,丁指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但具体年龄,各个朝代规定并不一样;夫是成年男子的统称。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姓名皆赐。通常是君主赐给有功劳的大臣,赐姓以君主所姓“国姓”最为常见。
C.陕右是指陕州的西部。古代常用右指西面,因为面向南,则右手在西,左手在东,所以江西又称江右,江东又称江左。
D.幸扬州是指皇上和皇后到扬州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上或皇后亲临称幸,例如“幸顾”是指皇上或皇后亲临垂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骧敢于担当,心系国家。他免除了县里受灾百姓的赋税,致使漕司的使者欲绳之以法;在开凿漕运河道一事上,他细致剖析利弊,尽力阻止。
B.郑骧有战略眼光,注重实干。秦陇金城一带遭地震破坏,郑骧认为六城是防护重地,为防西夏应赶快修理整治;他自请监领建造,建好了城堡。
C.郑骧不惧权奸,遭到诬陷。羌人假借益麻党征的名义归附,童贯上奏赐给姓名、官职,郑骧指出童贯这样做是欺骗君主,遭到童贯党羽的诬陷。
D.郑骧忠于君主,为国尽节。在选择皇帝出行暂住之地时,他认为长安四面都有天险 ,可供皇上暂住;金兵进犯,在城被攻破后,郑骧投井而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官视可否,骧条析利病,力止之。
(2)至是党征自西宁求归,贯惧事露,议者希贯意欲绝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3 12:5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日: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迂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咈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之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有删改)

(注释)①上舍:宋代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月生按一定的条件依次而升。②燕云,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建炎二年(1128)宋,任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四年(1130),受金册封为“齐帝”,建都大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名,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B.“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常见的还有“授”“迁”“补”“擢”“转”“徙”“升”等。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张衡传》中,东汉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D.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使得李陵被迫投降。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同年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以聊昆季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①之,未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邗江,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②,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③其奚辞?”
先生讳宜瑗,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樾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字书》,听人讲解,憬然夙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于勤,诇知④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不禄⑤,太公与继妣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⑥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堨⑦,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疏滞、宣流,岁以大。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瞻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恭人郑氏未笄⑧来,值先生未得志时,拔钗市谷,勤针黻以养尊章⑨,安行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有删节)
注:①钦迟:敬仰。 ②事状:事略。 ③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④诇知:探察,了解。⑤不禄:去世。⑥甘旨:美好的食物。⑦堨(è):拦水的土堰。⑧未笄:未满十五岁。⑨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塾师疑其于勤(惮:敬畏)
B.凡有于乡党戚里者(裨:益处)
C.岁以大(稔:成熟)
D.恭人郑氏未笄来 (归:出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有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儿子来请他给父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
B.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
C.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的食物,让长辈高兴。
D.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勖毖。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小题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步则汗出
【小题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该段中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的言语和做法表明,他们都是从个人荣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足取的。
B.相如避廉颇之锋芒,韬光养晦,是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
C.相如解释说,他和廉颇的存在,是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因此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D.本段文字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