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B.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C.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D.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高祖”是指汉高祖刘邦,是其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B.文中“酂侯”是萧何的爵号。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崩”指皇帝去世。此外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D.《汉书》属于纪传体史书,它的体例与孔子编录的《春秋》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藏了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图书。
B.沛公先平定了秦,项羽后到,却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
C.论功行赏时,刘邦给萧何封侯,原因之一就是打仗如打猎,武将的功劳如同猎狗,而萧何的功劳则如同猎人。
D.萧何去世前向高祖推荐了接班人曹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2)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4 10:5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人, 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也有加刑于人的意思,如《鸿门宴》中的“刑人如恐不胜。”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今急而求子”中的“子”和本文中的“以子之才”的“子”。
C.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也指送上礼物,拜人为师,文中的“委质”即为此意。
D.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 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后去吏,避地济南。建安十八年,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后为历城侯徽文学,转为相。徽遭太祖丧,不哀,反游猎驰骋;隆以义正谏,甚得辅导之节。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力气,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悌之义而呵之   名:叫着、呼着……的名字
B.仲尼阶 历:登上
C.作者万数 作者:写文章的人
D.宜加愍恤 愍恤:抚恤
【小题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B.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C.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D.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黄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翼州,汉籍《尚书・禹贡》九州之ー,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源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
B.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
C.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
D.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
(2)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京自幼卓异,隽迈不群。稍长入学,举目成诵。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其记注,旋复之。
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神宗立,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会选人(注)郑侠上书言时政,荐京可相,吕惠卿因是京与侠通,罢知亳州。未几,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
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又改镇彰德。于是范祖禹言:“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且昭陵学士,独京一人存,若付以枢密,必允公论。”时京已老,乃以为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其为郡守,诸县公事至,即历究之,苟与县牍合而处断丽于法者,呼法吏决罪,不以付狱。报下捷疾,一无壅滞,人服其敏云。
(节选自《宋史·冯京传》)
(注)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
【小题1】下面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集贤院、判吏部南曹 当值、值班
B.但其记注 解释
C.从官不妄请     到、至
D.吕惠卿因是京与侠通    诬陷别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B.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C.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D.京再执政初/与王安石不合/后为吕惠卿所倾其中/立不倚之操/为先帝称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冯京从小就很出众,英俊豪迈卓尔不群,书本上的内容看过之后就可以背诵,而且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
B.冯京不畏权势,不攀权贵。颇有权势的张尧佐想把女儿嫁给冯京,并且对其威遥利诱,但是冯京丝毫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此事。
C.冯京做事干练,雷厉风行。冯京做郡守的时候,各县审判完的案件一到,立刻追查,回复下级部门很迅速,没有一件积压的案件。
D.冯京遭人排挤,仕途坎坷。冯京因为与刘沆、王安石、吕惠卿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受到他们的诬陷而多次被贬官,一生宦海沉浮。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
(2)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千百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B.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C.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D.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如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句中宇文氏即为新州刺史。
B.樊叔略曾任都督一职,这一职位属武职官衔,其职能是负责监督统领前线军队的最高长官。而“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李密《陈情表》中说“辞不赴命”。
C.樊叔略拜营构监,关于官员任职授官的还有“任、授、除”等。如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句。
D.樊叔略死后皇上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所以,陶渊明死后被朝廷赐谥号为“靖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 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他的政绩在当时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
D.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
B.盍亦求之   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小题2】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