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会稽,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谓梁曰:“此天亡秦之时也。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召籍入。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惧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君起江东,楚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秦悉起兵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乃渡河击赵,围矩鹿城。怀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救赵。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晨朝宋义,斩宋义头,出令于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惧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当是时,诸侯救钜鹿者十余军,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秦军数却。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已盟,乃立章邯为雍王。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项划线字词含义相同的是
A.秦始皇帝会稽    秦时与臣(《鸿门宴》)
B.遂吴中兵 杀人如不能(《鸿门宴》)
C.因置以为上将军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D.项羽乃兵渡河    乃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
【小题2】下列都是直接反映项羽能征善战的一项是
①籍所击杀数十百人;②九战,大破之; ③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④彼可取而代也;   ⑤今能入关破秦,大善;⑥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⑤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项羽小时候志气很大,却不愿意读书,学剑法也没有学成,但因为他身高力大,能举起沉重的铜鼎,所以武力仍然很强大。
B.范增认为项梁在江东起义后,楚地的将领争相归顺他的原因,是楚国人认为项家人世代都是楚国将军,能拥立楚王的后人。
C.项羽杀死宋义后,做了临时的上将军,率兵渡河,破釜沉舟,带三日的粮草,于是一鼓作气,击败了围攻矩鹿的秦国军队。
D.秦国降卒害怕楚军会驱使自己入关灭秦,这样秦国可能会杀死自己的家人,项羽听闻,怕降卒作乱,于是把他们全部坑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斩宋义头,出令于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2)当是时,诸侯救钜鹿者十余军,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8 11:00: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来。
D.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小题4】下面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分列朝廷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B.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没有报上去。
C.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D.工部侍郎答应这是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没有报上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①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②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③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②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恐青、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大破之,尚及兄熙走辽东。
嘉深通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B.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C.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D.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文中指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其父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B.军祭酒:汉晋时期军中负责出征时飨宴士卒或酹酒祭神的属官。
C.冀: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冀州为九州之首。
D.薨:古时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知人善鉴,慧眼识主。他没有选择袁绍,经荀彧引荐,与曹操共论天下大事后认为曹操才是自己要侍奉的君主,并且为他屡立战功。
B.郭嘉洞察时机,料事如神。在吕布退兵坚守,曹操想退兵之际,他劝服曹操一鼓作气,急攻吕布;孙策最终也如他所料,死于匹夫之手。
C.郭嘉心思缜密,能谋擅断。太祖准备远征袁尚和乌丸,部下多人担心刘表会派遣刘备偷袭许昌,郭嘉缜密分析,消除了太祖顾虑。
D.郭嘉遇事通达,君臣相知。他病重时曹操曾多次亲自问候;他去世之后,曹操评价郭嘉是最了解自己心意的人才,并对他的事功予以高度肯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xiao)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乘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亦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    亡:同“无”
B.是日,金人遂城 乘:登上
C.持首送之,金人曰 绐:告诉
D.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    济:成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告诉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C.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怨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