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
  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
【注】①僇:同“戮”。 ②阃外:朝廷之外。③踔厉:精神振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谒:拜见
B.去新城十里而军去:离去
C.宴劳弥日。弥:终
D.次马邑次:驻扎
【小题2】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李文忠骁勇、有谋略的一项是(   )
A.①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
②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
B.①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
②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
C.①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
②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D.①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②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了三溪,又打败了李文忠,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他的营垒。
B.李文忠治军严厉,军纪严明,有士兵拿了百姓一口锅就把他斩首示众。
C.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
D.他虽然被解除兵权,他依旧关心国事,直言进谏,触犯龙颜,遭到皇帝的斥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3分)
 ▲  ▲    
(2)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3分)
 ▲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1-11 11:4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范忠贞传
戴震(清)
范承谟,字觐公。大学士文程之次子。年十七,选充侍卫。康熙七年,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时吴三桂王云南、耿精忠王福建、尚可喜王广东,号三藩王;骄骞未易控抑,朝廷一示宽大,恐急激生变。承谟至浙,以固民心为本,劾奏吏之为民害者;及得民间豪滑,除之,务使民安静乐业。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以故悉民疾苦,设施拯恤。八年,嘉、湖二府水灾,疏请漕粮积逋概行停止;户部核漕粮无豁免例,圣祖特旨下部再议,卒宽恤免征。承谟在浙四载,前后疏奏,天子悉俞其所请;民无负累,以得安其新业
朝廷知承谟曲体民隐,抚民如食疾子;而福建边疆重地、海氛未靖,迁兵部右侍郎,总督福建军务。承谟至闽,疏言“闽人活计,非耕即渔。自禁海已来,徙边海之民居,内以台塞为界;民田废弃二万余顷,亏减正供至二十余万。请听民沿边采捕,十取一以充渔课;其所入可接军饷”。又陈军屯有五便,请使受饷之士卒垦辟荒地;六年后,始裁其饷。
是时吴三桂反于云南,承谟密上封事,言“功令钱粮考成太重及盗案处分太严,致有司专务催科,共相讳盗,图苟免参劾,请因时制宜,以宽广得民”。会闽藩阴与吴三桂连结,谋逆已成。承谟觇其言貌异常,乃密檄诸道,将以谒新总督为名,各率健儿前至,用折逆谋。事未集而闽藩反,诈执承谟,承谟仰天大骂,耿精忠素惮承谟威望,杀之重民之怒,乃械系承谟,置守者三十二人。贼进水浆,承谟绝食,八日不死。而巡抚刘秉政已为精忠所得,遣说承谟降;承谟令两卒扶持下床,秉政且进且揖,承谟奋足蹶秉政仆地。骂曰:“诸逆旋当受诛,我先褫其魄。”
既而,王师破仙霞关,精忠降,趣遣人刺承谟以灭反状。同时死者,自幕客至隶卒五十三人。承谟居械所三载,冠御赐冠、衣辞母时衣,每朔望奉”时宪书”置上几,北面拜跪。及死时,贼夜至,承谟起索冠,贼夺而掷之;承谟以械拉掷冠者头,乃整衣望阙九叩首,竟被害。天子震悼,赐谥”忠贞“。
(选自《戴震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听民沿边采捕    听:允许
B.承谟觇其言貌异常  觇:暗中察看
C.诸逆旋当受诛 旋:立即
D.趣遣人刺承谟以灭反状  趣:通“趋”,奔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劾奏吏之为民害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十取一以充渔课 木欣欣以向荣
C.乃密檄诸道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贼夺而掷之  倚歌而和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B.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C.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D.浙东诸郡田/硗确积逋/年久/承谟请蠲免得诏/行巡与父老童稚相接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承谟在浙江,勘察荒田,奏请免赋,赈灾扶民,漕粮免征,百姓安居。
B.范承谟在福建,针对禁海政策造成的农田废弃及朝廷各级官员以催收赋税为务等事屡次上书言事。
C.耿精忠将范承谟囚禁起来,派刘秉政前去劝降,刘秉正被范承谟踢倒在地,并遭受斥骂。
D.范承谟被关押时,常戴御赐冠帽,每月月初便把“时宪书”放于几案上,最后从容自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谟在浙四载,前后疏奏,天子悉俞其所请;民无负累,以得安其新业。
(2)耿精忠素惮承谟威望,杀之重民之怒,乃械系承谟,置守者三十二人。

同类题2

   陈宏谋,字汝咨,广西桂林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阅之。自题座右,谓“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事,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元年恩科,世所谓春秋乡会。宏谋举乡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四年,授吏部郎中。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宏谋外任三十馀年,历行省十有二。莅官无久暂,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间利病当兴革者,分条钩考,次第举行。诸州县村庄河道,绘图悬于壁,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察吏甚严,然所劾必择其尤不肖者一二人,使足怵众而止。在云南,立义学七百余所,令苗民得就学,教之书。其后边人及苗民多能读书取科第,宏谋之教也。在天津,屡乘小舟咨访水利,得放淤法,水涨挟沙行,导之从堤左入、堤右出。如是者数四,沙沉土高,沧、景诸州悉成沃壤。在陕西,募江、浙善育蚕者导民蚕,久之利渐著。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造水车,教民用以灌溉。陕西无水道,滩险仅行小舟。宏谋令疏凿,行旅便之。既至福建,岁歉米贵,内地仰食台湾,而商舶载米有定额,奏弛其禁以便民。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又言福建地狭民稠,多出海为商,年久例不准回籍。请令察实内地良民或已死而妻妾子女愿还里者,不论年例,许其回籍。从之。三十二年,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三十四年,以病请告,迭谕慰留。三十六年春,病甚,允致仕,加太子太傅,食俸如故。上东巡,觐天津行在,六月,行至兖州韩庄,卒于舟次,年七十六。赐祭葬,谥文恭。

(节选自《清史稿∙陈宏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B.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C.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D.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科,始于宋,清沿袭并进一步发展,指正常科举考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
B.庶吉士,取《书经》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C.行省,一般指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D.太傅,官名,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后历代沿置,地位高,权力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宏谋关心国事,志存高远。求学期间,为了解天下大事,他常常借阅邸报,并时常激励自己要做一个能担大任、做大事的人。
B.陈宏谋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在外地为官三十多年,他一贯重视调查民心风俗以及民间利弊,并逐条考核,利就兴办,弊则革除。
C.陈宏谋办学兴教,成效卓著。他在云南兴办七百多所义学,让苗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其后许多苗民不仅能读书,还能考取科第。
D.陈宏谋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天津,他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淤泥;在陕西,为百姓养蚕寻求技术指导,并主张打水井,开水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
(2)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

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

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

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

(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20岁。古代以男子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女子15岁行加笄之礼,许嫁。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翰林,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了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小题4】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辽史•列传第三十三》)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不可。于是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张衡传》选段
时政事渐损,权移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之美人,戏弄臣 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B.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C.拜送书廷     权移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  衡常思图身
【小题2】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璧上有些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B.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因愤怒,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
C.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文: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讽谏评议皇帝身边的人。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中,蔺相如强调了赵王在献给秦王和氏璧这一件事情上的诚意,与之相反,秦王却在此表现得甚为傲慢,在得到和氏璧后,将它交给嫔妃及侍从看,完全看不出交换的诚意。
B.《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通过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同时,蔺相如在朝廷上怒斥秦王,借赵王的举动来反衬秦王的失信,这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C.《张衡传》选段交待了《思玄赋》的由来,当时政治昏暗,宦官专权,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在这一段中作者批判了张衡明哲保身、谨小慎微的一面。
D.《张衡传》选段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里描写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戎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推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氏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葬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濠荐擢处州如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则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六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艘日相   衔:连接。B.代输清河征三之二   浮:超过。
C.日民挽舟   发:发送。D.清河民阙乞留 诣:往,到。
【小题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李信圭革除时弊的一组是
①信圭请免其肋役  ②信圭设教戒十三条  ③乞中明前令  ④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⑤清河民诣阙乞留  ⑥信圭奏之,免六人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圭勤于职守。清河县地处交通要道,官船往来频繁,调用的民夫很多,李信圭一到任就前去请示上级,得到沭阳县五百人相助。
B.李信圭勤政为民。他在为官期间,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一切妨碍农业生产的杂徭,从而使为徭役所困的百姓,能尽力从事农田耕作。
C.李信圭体恤百姓。淮安卫卒夺占民田,他上奏朝廷,还田于民;看到南来北往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便修了三座大坟来安葬他们。
D.李信圭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当初被提拔做蕲州知州时,老百姓请求让他留任,在他去世后,清河百姓为他立祠纪念。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