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竟从安议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诛:诛杀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    )(3分)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3分)
译文: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3分)
译文: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6-02 11:5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明清时期,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和本文的“强起视事”均是此意。
C.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D.少保,官名。原本是专门辅佐太子的职官。隋唐之后,“少保”已经不再真正教诲、辅佐太子,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用作加官赠官的官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广东广海卫抗倭斗争中,总兵刘焘谎报战绩,温纯以刘焘犯下欺君之罪上奏章弹劾他。
B.温纯忠于职守,为民言事。在担任左都御史后,温纯极力反对矿税使和部分官员乱政行为,认为小人牟利害国。
C.温纯行事执着,耿介忠贞。在他首倡请求免除矿税的建议未被批准的情况下,温纯组织了殿前集体跪请的行动。
D.温纯廉洁奉公,官声远播。温纯曾经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圆满完成任务。因整肃百官的风纪而为人称道。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太傅,谥文正。

 (《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 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B.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C.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D.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因是国储所居,故又称“储宫”。
C.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也称“服阙”。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刷新朝政,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可谓极尽荣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禇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人。曾祖湮,父玠,皆有名梁、陈间。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年十八,诣陈仆射徐陵,陵与语,异之。后主召见,使赋诗,江总诸词人在席,皆服其工。累迁为尚书殿中侍郎。入隋,为东宫学士,迁太常博士。炀帝议改宗庙之制,亮请依古七庙,而太祖、高祖各一殿,法周文、武二祧,与始祖而三,余则分室而祭,始祖二祧,不从迭毁。未及行,坐与杨玄感善,炀帝矜己嫉才,因是亦贬西海司户。时博士潘徽贬威定主簿,亮与俱,至陇山,徽死,为敛瘗,人皆义之。后为薛举黄门侍郎。举灭,秦王谓曰:“寡人受命而来,嘉于得贤。公久事无道君,得无劳乎?”亮顿首曰:“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王悦,赐乘马、帛二百段,即授王府文学。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慆致谏,帝礼纳其言。王每征伐,亮在军中,尝预秘谋,有裨辅之益。贞观中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候,老于家。太宗征辽,子遂良从,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意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亮顿首谢。及寝疾,帝遣医,中使候问踵相逮。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陪葬昭陵,谥曰康。初,武德四年,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文学禇亮等,并以本官为学士。

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命阎立本图象,使亮为之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藏之书府,以章礼贤之重。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B.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C.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惜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D.诏亮曰/畴日师旅/卿未尝不在中/今朕薄伐/君已老/俯仰/岁月且三十载/眷言及此我劳/如何/今以遂良行/想君不情一子/于朕耳善居加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始自《三国志》称刘禅,后来用于称与其经历相似,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
B.侍郎,汉代为郎官的一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唐代以后六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C.炀帝,指隋炀帝杨广,“炀”乃谥号,谥号有表扬、批评、同情等类,“炀”属于同情类。
D.中使,即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的“中使”是奉皇帝之命问候褚亮的宦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亮少时博闻强记,颇有才华。他博览图书史籍,过目不忘,年少就很有才华,受到徐陵的赏识,受陈后主召见时所作诗歌,受到江总等人的赞赏。
B.褚亮为官知无不言,慷慨重义。炀帝议论改革宗庙制度时,奏请依照七庙制度,未及实施,因与杨玄感友好遭贬,同行者潘徽途中去世,褚亮将其入棺埋葬。
C.褚亮侍君忠心耿耿,深受信赖。高祖打猎时,亲自与老虎格斗,禇亮诚恳地劝谏,高祖采纳了他的话;后来高祖每次出征,都带着褚亮,让他参预秘谋。
D.褚亮因才充任学土,受帝赏识。禇亮曾被太宗聘请到文学馆,和杜如晦、房玄龄等人以本官充任学士,太宗命画家阎立本为学士们画像时,让褚亮写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不知天命,抗王师,今十万众兵加其颈,大王释不诛,岂独亮蒙更生邪?
(2)太宗为天策上将军,寇乱稍平,乃乡儒,宫城西作文学馆,收聘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