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
左将军已并两军【注】,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
(节选自《史记·朝鲜列传》,有删改)
注:楼船将军因配合不力,贻误战机而被扣押,两军归左将军统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燕,辽东外徼属:归属
B.齐亡命者之王:使……称王
C.右渠发兵险距:通“拒”,抵御
D.乃使卫山因兵威往右渠谕:诏书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汉攻打朝鲜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齐亡命者王之 ②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③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 ④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⑤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⑥右渠发兵距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国从全盛的时候开始,就曾将真番和朝鲜占领为属地,在那里设置官吏。修筑城防要塞。
B.辽东太守和满约定让满作为汉的外臣,并要他不侵害汉的边地,不禁止蛮夷首领进朝拜见天子。
C.王位传到满的孙子右渠的时候,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朝鲜国力的强大,朝鲜王就不再入朝拜见天子。
D.楼船将军和左将军征讨右渠,右渠派军队抵抗。朝鲜后来打算投降,但因为双方的猜疑而使这种和解失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9 09:5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B.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C.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D.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籍,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B.秀才,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县、府、院三试的生员。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如:“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
D.出,指出京受任。文中指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命运坎坷,孤苦无依。他孩提时期父丧母嫁,失怙失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师从谯周,颇有才干,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C.李密孝顺恭敬,感情真挚。他倾苦情,说难情,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D.李密希得升迁,入朝为官,但因无靠山未能如愿,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因而心怀不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闻,诏加一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之副:做副职
C.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按堵:安居、安定
D.师于巩次:依次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B.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C.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D.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丙关心百姓生活,为灾民解除疾苦。发生水灾时,安丙禀告守臣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发生旱灾时,安丙用自家财产买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魏了翁就写信给宰相,起用安丙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2)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
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
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
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
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载,威信为士庶所怀。
(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②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③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速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④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做事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而他也因此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
(2)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粟:糙米饭。②纠擿(tī):举发纠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春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威风离开。
B.明世宗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却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2)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