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倭转寇仙居、临海,纶擒斩殆尽。加右参政,会忧去。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饶平贼林朝曦。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倭转入福建。自福宁至漳、泉,千里尽贼窟。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倭复围仙游,纶、继光大破贼城下。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纶练兵事,朝廷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
万历初,加太子少保。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始兵事垂三十年。尝战酣,刃血渍腕,累沃乃脱。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府,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意思是“知某府事”,掌管一府的政令,总领属下各县,也称太守。
B.赠,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风爵位官职,一般赠官官职高于原职。
C.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长官为兵部尚书。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去世的君主、诸侯、大臣等的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充满善意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纶敢于担当。他本是进士出身的文官,面对猖獗的倭寇,他却亲自领兵作战,在抗倭前线屡立战功。
B.谭纶国而忘家。父亲去世后,他多次因抗倭斗争的需要被朝廷起用,直到倭患被彻底平定才回乡服丧。
C.谭纶熟悉军事。朝廷对他非常倚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遇到警报就调动他,他历任官职从未满一年。
D.谭纶作战勇猛。他戎马半生,在激烈的战斗中奋勇杀敌,刀刃上的血都浸染了手腕,要多次冲洗才清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
(2)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1 07:02: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汉儒,开州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河南府推官,入为户部主事。疏陈减织造、裁冒滥诸事。且曰:“迩来九阍三殿间,惟闻纵酒、淫刑、黩货。时事可忧,不止,国计日绌已也。”不报。朝鲜再用兵,以郎中出理饷务。寻迁山东佥事,进副使,历湖广左右布政使,所在有声。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楚宗五十余人,讦假王事获罪,囚十载,汉儒力言,王,假也,请释系者。又为满朝荐、卞孔时等乞宥。俱不报。忧归。光宗立,召拜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天启改元,辽阳失,简精卒二千入卫,诏褒之。明年秋,以左侍郎协理戎政。未上,擢兵部尚书。时辽地尽亡,汉儒请逮治诸降将刘世勋等二十九人家属,立诛逃将蔡汝贤等,报可。毛文龙居海外,屡以虚言诳中朝,登莱巡抚袁可立每代为奏请。汉儒言文龙计画疏,虚声未可长恃;又请诛逃将管大籓、张思任、孟淑孔等,语甚切。帝命逮治思任等,而大籓卒置不问。诸镇援辽军多逃逸,有出塞投插部者。汉儒请捕获立诛,同伍相擒捕者重赏;且给饷以时,则逃者自少。帝亦嘉纳。奄人王体乾、宋晋、魏忠贤等十二人有旧劳,命所荫锦衣官皆予世袭。汉儒据祖制力争,帝不从。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等合疏谏,给事中朱大典、周之纲,御史宋师襄、胡良机特疏继之,卒不纳。汉儒旋以母丧归。后忠贤大横,汉儒服阕,遂不召。追叙甘肃功,即家进太子太保,荫子锦衣百户。卒赠少保,谥肃敏。

(选自《明史•董汉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
B.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
C.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
D.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帝赐福王庄田/责湖广四千四百余顷/汉儒以无所得田/请岁输万金/代租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B.忧归,指董汉儒因母亲去世而归家守孝。一般来说,守孝期满,朝廷会征召授官。
C.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官署名,六部之一,侍郎是仅次于尚书的官职。
D.奄人,又称宦官、太监,是古代皇宫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汉儒有担当精神,极言进谏。刚任推官就主动进谏,终因进谏,守孝期满竟不被起用,但朝廷还能记起其功劳。
B.董汉儒有坚韧之品,屡挫屡谏。就织造、冒滥事,就以金代租事,就释放遭囚禁者事,皆进谏无果而不改初衷。
C.董汉儒有忠诚之德,临危受命。辽阳失守,他入京护卫;辽地尽亡,他被擢拔为兵部侍郎,遏制兵将逃亡有功。
D.董汉儒有英武之气,不惧权贵。惩罚叛将,他铁面无情;皇上要厚赏王体乾、魏忠贤等人,他依据祖制极力阻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迩来九阍三殿间,惟闻纵酒、淫刑、黩货。时事可忧,不止,国计日绌已也。
(2)汉儒请捕获立诛,同伍相擒捕者重赏;且给饷以时,则逃者自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进士。授兖州推官。征授工科给事中,尝劾戎政尚书郑洛不职。及出阅甘肃边务,洛方经略西事,主和戎。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还朝,历吏科都给事中,多所纠擿。巡抚赣。诏四方税务尽领于有司,以其半输税监,进内府,半输户部。独江西潘相勒有司悉由己输。汝华极论相违诏。

汝华在赣十四年,威惠甚著,召拜户部左侍郎,掌部事。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汝华数偕廷臣执争,仅减四之一。及王既之国,诏许自遣使督租,所在驿骚。内使阎时诣汝州,杖二人死。汝华请遵祖制隶有司,尽撤还使者,不纳。畿辅、山东大饥,因汝华言,出仓米平粜,且发银以振。汝华复奏行救荒数事,两地赖之。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摄吏部事。畿辅、陕西大饥,汝华请振,皆不报。辽东兵事兴,骤增饷三百万。汝华累请发内帑不得,则借支南京部帑,括天下库藏余积。当是时,内帑山积,廷臣请发,率不应。计臣无如何,遂为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而枢臣征兵,乃远及蛮方,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反,用师连年。又割四川、云南等所加之赋以饷之,而辽饷仍不充,天下已不可支矣。

汝华练达勤敏,立朝无党阿。官户部久,于国计赢缩,边储虚实,与盐漕屯牧诸大政,皆殚心裁剂。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讧。得疾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谥恭敏。

(选自《明史李汝华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B.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C.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人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D.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C.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汝华正直敢言。他弹劾郑洛不称职、怕敌人而留祸害,以及将领侵占军需物质;他上奏议论江西潘相不遵守朝廷命令。
B.李汝华反对弊政。他反对福王不当做法;有使者到处骚扰,有官员致人死亡,他请求惩处,朝廷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C.李汝华关心边防。辽东发生战事,他请求发放军饷,并积极筹措钱财,但是有些官员施政不当,战事不断,导致辽东军饷无法解决。
D.李汝华为政务实。他勤奋、机敏,在朝中没有秘党;他长期在户部任职,对国家财政、边防储备,以及盐业、漕运等都尽心尽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
(2)计臣无如何,遂为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信,字彦实,其先休宁人,洪武中戍河间,因家焉。信举正统七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明年二月,出为山东右参政,督饷辽东。巡抚寇深奏盗粮一石以上者死,又置新斛视旧加大,属信钩考。信立碎之,曰:“奈何纳人于死!”深由是不悦信。天顺元年,擢太仆卿。京卫马旧多耗,信定期征之。三营大将言太仆苛急,请改隶兵部。信言:“高皇帝令太仆马数,勿使人知。若隶兵部,马登耗,太仆不得闻。脱有警,马不给,谁任其咎?”帝是之,乃隶太仆如故。明年,改左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都指挥夏霖恣不法,佥事胡鼎发其四十罪,信以闻,下霖锦衣狱。门达言信不当代奏,时寇深方掌都察院,以前邻劾信。征下诏狱,降南京太仆少卿。母忧归。成化元年,起兵部,寻转左侍郎。四川戎县山都掌蛮数叛,陷合江等九县。廷议发大军讨之。以襄城伯李瑾充总兵官,进信尚书,提督军务。至永宁,分道进。信与瑾居中节制。转战六日,破寨七百五十余。前后斩首四千五百有奇,俘获无算。录功,进兼大理寺卿,与白圭同莅兵部。信欲有为,而阻于圭,数称疾。改南京兵部,参赞机务。明年致仕,逾年卒。谥襄毅。
信征南蛮时,制许便宜从事。迄班师,未尝擅赏戮一人。曰:“刑赏,人主大柄也,不得已而假之人。幸而事集,辄自专,非人臣所宜。”在南京,守备臣欲预钱谷讼狱事,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B.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C.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D.也先犯京师\信督军守西\城都督孙镗击\也先失利\欲入城\信不纳督军\从城上发箭炮助之\镗战益力\也先遂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为进士。
B.明朝置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缺、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等。
C.《明史》记载,督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等。
D.“致仕”,也作“致事”、“致政”、“休致”等,指交还官职,辞职归家。但不可以提前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信让攻击也先失利的都督孙镗撤军进城,后来又督率军队从城头上射箭发炮帮助孙镗,以致孙镗越战越勇,击退了也先。
B.巡抚程信上奏,盗粮一石以上的处死,又设置了比照旧粮斛加大的新粮斛,想置人于死地。
C.朝廷发大军征讨四川戎县蛮人叛乱,程信与总兵官李瑾居中调度,分路进军,转战六天,破寨七百五十多,斩首四千五百多,俘获无数,平定了叛乱。
D.成化元年,程信起任兵部(右侍郎),不久转为左佥都御史。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泰元年,请振畿辅饥民,复河间学官、生徒因用兵罢遣者,皆报可。
(2)信曰:“守备重臣,所以谨非常也。若此,乃有司职耳。”论者韪之。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B.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C.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D.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臧,男奴隶;获,古代对女婢的贱称。
B.举,由中央向地方政府委派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入觐,只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
D.铨曹,主管选拔官员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周文章模仿左丘明,诗歌效仿白居易、苏轼、陆游,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连他的佣人都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B.沈周一生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一以礼待他,要留他在自己的幕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C.沈周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
D.文章写郡守与沈周之间的故事,主要是表现沈周在当时影响之大及其匿迹隐遁之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纮,字世缨,单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劾治内官傅锁儿罪,谏止江南采翠毛、鱼鲩等使。权贵忌之,蜚语闻。会考察,坐谪湖广驿丞。

成化十三年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奏镇国将军奇涧等罪。奇涧父庆成王钟镒为奏辩,且诬纮。帝重违王意,逮纮下法司治,事皆无验。而内官尚亨籍纮家,以所得敝衣数事奏。帝叹曰:“纮贫一至此耶?”赐钞万贯旌之。

小王子数万骑寇大同,长驱入顺圣川,掠宣府境。纮与总兵官周玉等邀击,遁去。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

弘治元年以王恕荐,擢左副都御史,督漕运。奏言:“中官、武将总镇两广者,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总镇府故有赏功所,岁储金钱数万,费出无经,宜从都御史勾稽。广、潮、南、韶多盗,当设社学,编保甲,以绝盗源。”帝悉从其请。

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卒无罪。诏宥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纳。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居数月,起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引疾去。

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言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纮驰至因原,按行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

十七年加太子少保,以年老连章力辞,乞致仕。诏赐敕乘传归,月岁隶如制。明年九月卒,年八十。赠少保,谥襄毅。

(选自《明史·秦纮传》,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B.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C.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D.率纵私人扰商贾/高居私家/擅理公事/贼杀/不辜交通土官为奸利/而天下镇守官皆得擅执军职/受民讼/非制/请严禁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B.奥援,意为内援,指在内部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
C.尚书,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历代相承。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
D.廪,有“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也可指俸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纮宦海沉浮,生活清贫。秦纮在官场上历经官职的升降起伏,为官多年,家产却寥寥无几,生活俭省、清贫。
B.秦纮很有见识,常受重用。他对“贸易”“诉讼”等事的看法颇有见地,得到皇帝的肯定,并且多次受到朝廷重用。
C.秦纮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秦纮不畏官宦贵族权势,多次揭露一些权贵的不法行为,如弹劾总兵官柳景贪婪暴戾等。
D.秦纮老当益壮,勇立军功。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所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震,取得了卓著的军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入掠兴宁口,连战却之,追还所掠,玺书劳焉。
(2)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